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资格审核暂行办法(修订)》,配合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 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文件,进一步做到导师管理服务有据可依。 2.坚持严格标准,确保导师队伍上水平。坚持导师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条件的高标准严要求,坚 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两级审议票决把关制度,保证导师队伍水平。本年新 增专职博导86人、兼职博导15人,创历史新高,博导总体规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得 到进一步改善,年轻化、国际化趋势明显:继续开展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免审博士生招生资格9 人,取得2020-2023年博士生招生资格83人,具有2020-2023年兼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8人,新增硕 士生导师211名(含25名兼职导师),并获得2020-2023年硕士生招生资格。 3.坚持做好服务,提升导师育人获得感。创新做好博导遴选工作,首次实现博导遴选和招生资格 审核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加大力度做好服务工作,针对博导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召开专门政策解读 和系统操作说明会议,主动与二级单位管理人员、导师沟通了解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采取多维度培训方式,增强博导岗前培训效果,首次采取政策宣讲、专家授课、分组交流方式实施新增 博导培训。 4.坚持分类评价,试,点开展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估。为进一步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今 年首次开展了博士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估工作,通过对完整培养过一届以上博士生的120余位在岗博导近 五年培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600余人进行质量评估,选树立德树人典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为博 士生招生计划分配等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十一、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研究生教育校内外影响力更加凸显 1.发辉学科、平台和师资优势,做好自然资源行业人才培训工作。2019年11月19日,学校党委 决定,国土资源管理学院更名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院,学院迎来发展新机遇。学院本年共举办6期培训班, 培训人数近500人,培训班次和人数创历史新高。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管理提升相 结合、课堂讲授与野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合理、教学安排 到位、师资力量雄厚、学员投入热情、各方保障得力,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员满意度达100%。 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2.做好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力。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 组召集人(唐辉明)单位,负责本届学科评议组的秘书工作,截止到目前,圆满的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 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组的各项工作,并将工作总结报送国务院学位办,所承担的秘书工作得到了学科 评议组专家的肯定和兄弟院校专家的认可。 2019年组织筹办了2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组会议,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 级学科设置22门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发 展报告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吉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 地质科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6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合格评估抽评组织评议 工作。 3.满足自然资源行业人才需求,重启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满足自然资源等行业及相 关企业职工对知识储备与学位层次提升的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深化学校与行业、 产业的发展融合,全面提升我校的社会服务能力,2019年启动了同等学力申硕工作。制定了《中国地质 大学(武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规定》文件,制定了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启动了网络课 9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9 资格审核暂行办法(修订)》,配合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 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文件,进一步做到导师管理服务有据可依。 2. 坚持严格标准,确保导师队伍上水平。坚持导师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条件的高标准严要求,坚 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两级审议票决把关制度,保证导师队伍水平。本年新 增专职博导 86 人、兼职博导 15 人,创历史新高,博导总体规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得 到进一步改善,年轻化、国际化趋势明显;继续开展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免审博士生招生资格 9 人,取得 2020-2023 年博士生招生资格 83 人,具有 2020-2023 年兼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 8 人,新增硕 士生导师 211 名(含 25 名兼职导师),并获得 2020-2023 年硕士生招生资格。 3. 坚持做好服务,提升导师育人获得感。创新做好博导遴选工作,首次实现博导遴选和招生资格 审核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加大力度做好服务工作,针对博导遴选和招生资格审核召开专门政策解读 和系统操作说明会议,主动与二级单位管理人员、导师沟通了解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采取多维度培训方式,增强博导岗前培训效果,首次采取政策宣讲、专家授课、分组交流方式实施新增 博导培训。 4. 坚持分类评价,试点开展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估。为进一步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今 年首次开展了博士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估工作,通过对完整培养过一届以上博士生的 120 余位在岗博导近 五年培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600 余人进行质量评估,选树立德树人典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并为博 士生招生计划分配等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十一、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研究生教育校内外影响力更加凸显 1. 发挥学科、平台和师资优势,做好自然资源行业人才培训工作。2019 年 11 月 19 日,学校党委 决定,国土资源管理学院更名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院,学院迎来发展新机遇。学院本年共举办 6 期培训班, 培训人数近 500 人,培训班次和人数创历史新高。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管理提升相 结合、课堂讲授与野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大班教学与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合理、教学安排 到位、师资力量雄厚、学员投入热情、各方保障得力,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员满意度达 100%。 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2. 做好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力。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 组召集人(唐辉明)单位,负责本届学科评议组的秘书工作,截止到目前,圆满的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 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组的各项工作,并将工作总结报送国务院学位办,所承担的秘书工作得到了学科 评议组专家的肯定和兄弟院校专家的认可。 2019 年组织筹办了 2 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组会议,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 级学科设置 22 门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发 展报告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吉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 地质科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 6 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合格评估抽评组织评议 工作。 3. 满足自然资源行业人才需求,重启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满足自然资源等行业及相 关企业职工对知识储备与学位层次提升的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深化学校与行业、 产业的发展融合,全面提升我校的社会服务能力,2019 年启动了同等学力申硕工作。制定了《中国地质 大学(武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规定》文件,制定了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启动了网络课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程建设和管理平台设计开发,形成了研究生院监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联合 办学的模式。2019年招生达400多人。 十二、2020年度重要工作思路 1.以“双一流”建设要求统领研究生教育发展。落实“严在地大”精神,规范研究生管理全过程。 加强教育督导,并注重对反馈结果的运用。 2.启动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工作。启动博士学位点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做好学位授权点合格评 估及动态调整工作。 3.进一步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努力争取扩大学术博士点、增加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指标。持续推 动生源质量工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本硕博”贯通制培养比例,推进博士研究生“申请一考 核制”。 4.继续完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更加科学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本一硕一博”贯通制培养模式: 加强中期考核,完善博士分流淘汰机制:做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调整完成后新的专业学位类别培 养方案修订及教学组织工作:科学严谨设置学籍管理流程:严格细致做好答辩前培养环节审核。 5.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科教融合”、“产 教融合”培养力度,提升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6.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导师评聘、招生资格审核、岗前岗中培训和博导研究生培 养质量评估工作。 7.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系统,推进跨校区研究生自助服务体系的建设。 8.积极探索三全育人与资助育人的长效结合机制,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构筑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面向教职工,合力推进资助育人,走进研究生,广泛开展资助宣传。 9.增强服务能力和本领,做好与自然资源行业发展、地质学科及专业领域建设发展服务工作 10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10 程建设和管理平台设计开发,形成了研究生院监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联合 办学的模式。2019 年招生达 400 多人。 十二、2020 年度重要工作思路 1. 以“双一流”建设要求统领研究生教育发展。落实“严在地大”精神,规范研究生管理全过程。 加强教育督导,并注重对反馈结果的运用。 2. 启动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工作。启动博士学位点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做好学位授权点合格评 估及动态调整工作。 3. 进一步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努力争取扩大学术博士点、增加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指标。持续推 动生源质量工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本-硕-博”贯通制培养比例,推进博士研究生“申请—考 核制”。 4. 继续完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更加科学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本—硕—博”贯通制培养模式; 加强中期考核,完善博士分流淘汰机制;做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调整完成后新的专业学位类别培 养方案修订及教学组织工作;科学严谨设置学籍管理流程;严格细致做好答辩前培养环节审核。 5. 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大“科教融合”、“产 教融合”培养力度,提升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6.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导师评聘、招生资格审核、岗前岗中培训和博导研究生培 养质量评估工作。 7. 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系统,推进跨校区研究生自助服务体系的建设。 8. 积极探索三全育人与资助育人的长效结合机制,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构筑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面向教职工,合力推进资助育人,走进研究生,广泛开展资助宣传。 9. 增强服务能力和本领,做好与自然资源行业发展、地质学科及专业领域建设发展服务工作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重要工作进展 2019年,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 设目标及学校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学生为本,狠抓培养质量,为打造我校卓越研究生教育而努力。 1.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10686人。2019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420人, 较上年增加200人:201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14人,较上年增加25人。全年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1977 人。现有在岗博士生导师417人,较上年增加86人。 2.立德树人,加强先进事迹报道。评选出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5位、先进个人15 位,并进行了事迹报道。推出《奋进双一流、研途勇当先》专题,对156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 迹进行大力宣传。在研究生院网页开辟专栏对学生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报道。 3.不忘初心,围绕服务师生解难题。克服困难增设未来城校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包括新 建未来城校区保密室、标准化考场、相关考场设备的调试、准备等工作,为未来城校区720名考生提供 便利服务。为特殊考生设立专门考场,让学生顺利完成考试。修订《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首次建立 结业换毕业制度,硕士研究生结业后1年内、博士毕业生结业后2年内,可向原学籍所在培养单位申请 1次学位论文答辩。改变研究生在达到学校规定最长修业年限后一刀切,给予退学处理的政策。 4.积极推进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均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 评估抽评审核:体育硕士和会计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专项评估。 推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工作:推进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 级学科博士点下自设现代数学与控制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工作:将原工程专业学位点相关领域调整为 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 5.积极谋划博士专业学位,点和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2019年上半年,经资料信息收集、初步整 理,召开相关培养单位、职能部门协调推进会,资料分析整理等工作,正在全力准备博士专业学位点和 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 6.研究生入学考试平稳进行。202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报考我校学生共9655人,涉及全 国511个考点。学校首次分为南望山和未来城两个考点,共4380名考生,146个考场,109门硕士自 命题科目,顺利平稳完成。2019年,学校博士生初试入学考试顺利进行,通过“申请考核”制招收博 士生154人。 7.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成效显著。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机制体制、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多项创新性 改革,成效显著。2019年推免生总人数516人,较上年上升5.5个百分点,人数增加27人。本校、外 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校推免生接收人数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20年全国统考报考我校研究生人数较去年 增加2628人。全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校生源达到1366人,较上年增长31人。 11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1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 年重要工作进展 2019 年,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研究生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 设目标及学校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学生为本,狠抓培养质量,为打造我校卓越研究生教育而努力。 1. 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 10686 人。2019 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420 人, 较上年增加 200 人;2019 年招收博士研究生 414 人,较上年增加 25 人。全年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 1977 人。现有在岗博士生导师 417 人,较上年增加 86 人。 2. 立德树人,加强先进事迹报道。评选出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5 位、先进个人 15 位,并进行了事迹报道。推出《奋进双一流、研途勇当先》专题,对 156 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 迹进行大力宣传。在研究生院网页开辟专栏对学生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报道。 3. 不忘初心,围绕服务师生解难题。克服困难增设未来城校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包括新 建未来城校区保密室、标准化考场、相关考场设备的调试、准备等工作,为未来城校区 720 名考生提供 便利服务。为特殊考生设立专门考场,让学生顺利完成考试。修订《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首次建立 结业换毕业制度,硕士研究生结业后 1 年内、博士毕业生结业后 2 年内,可向原学籍所在培养单位申请 1 次学位论文答辩。改变研究生在达到学校规定最长修业年限后一刀切,给予退学处理的政策。 4. 积极推进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均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 评估抽评审核;体育硕士和会计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专项评估。 推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工作;推进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 级学科博士点下自设现代数学与控制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工作;将原工程专业学位点相关领域调整为 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 5. 积极谋划博士专业学位点和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2019 年上半年,经资料信息收集、初步整 理,召开相关培养单位、职能部门协调推进会,资料分析整理等工作,正在全力准备博士专业学位点和 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 6. 研究生入学考试平稳进行。2020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报考我校学生共 9655 人,涉及全 国 511 个考点。学校首次分为南望山和未来城两个考点,共 4380 名考生,146 个考场, 109 门硕士自 命题科目,顺利平稳完成。2019 年,学校博士生初试入学考试顺利进行,通过 “申请-考核”制招收博 士生 154 人。 7. 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成效显著。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机制体制、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多项创新性 改革,成效显著。2019 年推免生总人数 516 人,较上年上升 5.5 个百分点,人数增加 27 人。本校、外 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校推免生接收人数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20 年全国统考报考我校研究生人数较去年 增加 2628 人。全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校生源达到 1366 人,较上年增长 31 人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8.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善四级联动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 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经过对督导员听课的课程评价数据和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制定了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并发文 公布执行。切实落实“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将教师的教风与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相结合, 将研究生的学风与其参评奖学金紧密结合。在下半年未来城新校区首次启用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 全面考虑,扎实工作,做好各种预案,保证了双校区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9.加强课程建设,培养提升研究生科学创新思雏能力。为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2019年新 开课程《重大重点项目前沿科技介绍》,邀请校内12位教授讲授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方法:推进 线上课程,启动对25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根据14个专业学位领域调整为5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新形 势,启动了该5个类别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10.加强中期考核和资格考核工作,完善分流退出机制,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严格按《中国地质 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和中期考核的管理部分(修订)》的要求,组织完成了2019年博士研究生的资 格考核和中期考核,其中参加中期考核284人,通过考核258人,延期考核26人:参加资格考核139 人,通过131人,延期1人,考核不通过7人:共完成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生转硕分流17人,极大的 保障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1.加大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比例,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政策切实落地,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体系。加大了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比例,2019年选拔硕博连读生98人,提前攻博生22人。着力完 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机制运行,2019年继续面向全校选拨了“本-硕-博”学生78人。完成了第 一批入选“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学生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籍转段和学分认定工作,共计54人。 12.实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201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我校75名优秀研究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 本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通过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 全年资助37名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66名博士研究生短期联合培养。 13.加大资助执行力度,保障学生学习。对每月更新的研究生助学贷款学生进行比对排查,关心休 复学学生,核实资助年限,让家庭、学业有困难学生不用为资助手续奔波,以资助服务代管理。全年共 资助研究生83105人次,发放资助金额1.95亿余。其中国家奖学金156人,资助金额356万元:国家学 业奖学金7870人次,资助金额5850万元:国家助学金月均资助7874人次,资助金额5245.08万元:学 校学业助学金月均资助1492人次,资助金额1501.4万元:“助管、助教、助研”岗位月均聘用6571 人次,资助6513.0808万元。核算2018-2019学年博士研究生学校学业助学金导师配套情况,下发了《关 于核算2018-2019学年学校学业助学金导师配套部分的通知》,要求各培养单位和导师认真核实,经核 实后的导师配套情况将作为明年博士研究生指标分配和调配的重要依据,配套不到位的将核减招生指标。 14.启动硕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查。下半年首次对我校2018-2019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 行了抽检工作。抽检论文覆盖所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并将“随机抽检”和“重点抽检” 相结合,将授学位人数较多的导师以及近三年出现“问题论文”导师均列入重点抽检对象。本次共抽检 论文109篇,论文全部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评阅。 15.以质量问责为手段,持续强化质量意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抽检我校 2016-2017年度授予学位的博士学位论文情况,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共 12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12 8.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善四级联动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 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经过对督导员听课的课程评价数据和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制定了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并发文 公布执行。切实落实“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将教师的教风与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相结合, 将研究生的学风与其参评奖学金紧密结合。在下半年未来城新校区首次启用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 全面考虑,扎实工作,做好各种预案,保证了双校区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9. 加强课程建设,培养提升研究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2019 年新 开课程《重大重点项目前沿科技介绍》,邀请校内 12 位教授讲授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方法;推进 线上课程,启动对 25 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根据 14 个专业学位领域调整为 5 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新形 势,启动了该 5 个类别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10. 加强中期考核和资格考核工作,完善分流退出机制,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严格按《中国地质 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和中期考核的管理部分(修订)》的要求,组织完成了 2019 年博士研究生的资 格考核和中期考核,其中参加中期考核 284 人,通过考核 258 人,延期考核 26 人;参加资格考核 139 人,通过 131 人,延期 1 人,考核不通过 7 人;共完成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生转硕分流 17 人,极大的 保障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1. 加大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比例,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政策切实落地,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体系。加大了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比例,2019 年选拔硕博连读生 98 人,提前攻博生 22 人。着力完 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机制运行,2019 年继续面向全校选拨了“本-硕-博”学生 78 人。完成了第 一批入选“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学生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籍转段和学分认定工作,共计 54 人。 12. 实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2019 年国家留学基金委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我校 75 名优秀研究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 本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通过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 全年资助 37 名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66 名博士研究生短期联合培养。 13. 加大资助执行力度,保障学生学习。对每月更新的研究生助学贷款学生进行比对排查,关心休 复学学生,核实资助年限,让家庭、学业有困难学生不用为资助手续奔波,以资助服务代管理。全年共 资助研究生 83105 人次,发放资助金额 1.95 亿余。其中国家奖学金 156 人,资助金额 356 万元;国家学 业奖学金 7870 人次,资助金额 5850 万元;国家助学金月均资助 7874 人次,资助金额 5245.08 万元;学 校学业助学金月均资助 1492 人次,资助金额 1501.4 万元;“助管、助教、助研”岗位月均聘用 6571 人次, 资助 6513.0808 万元。核算 2018-2019 学年博士研究生学校学业助学金导师配套情况,下发了《关 于核算 2018-2019 学年学校学业助学金导师配套部分的通知》,要求各培养单位和导师认真核实,经核 实后的导师配套情况将作为明年博士研究生指标分配和调配的重要依据,配套不到位的将核减招生指标。 14. 启动硕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查。下半年首次对我校 2018-2019 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 行了抽检工作。抽检论文覆盖所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并将“随机抽检”和“重点抽检” 相结合,将授学位人数较多的导师以及近三年出现“问题论文”导师均列入重点抽检对象。本次共抽检 论文 109 篇,论文全部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评阅。 15. 以质量问责为手段,持续强化质量意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抽检我校 2016-2017 年度授予学位的博士学位论文情况,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6 月期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共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222人,抽检34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15.3%。抽检结果为无“存在问题论文”。湖北省学位委员 会办公室公布了抽检2016-2017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在被抽检的64篇硕士学位论 文中,“优秀论文”1篇(占比1.56%)、“良好论文”56篇(占比87.5%)、“一般论文”6篇(占比9.38%)、 “存在问题论文”1篇(占比1.56%)。 16.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导师培训力度。继续开展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免审博士生招生 资格9人,取得2020-2023年博士生招生资格83人,具有2020-2023年兼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8人: 新增硕士生导师211名(含25名兼职导师)。增加博导培训的课时,将新增博导培训由一个半天划分为四 个单元的培训和一个单元的分组交流研讨,邀请资深博导作经验分享。为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 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 文件,对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立德树人职责、禁行性规定进行了明文规定,遴选机制、培训机制、考核 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17.开展博士生导师培养质量分级评估工作。2019年开展了博士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估工作。突出对 导师指导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估对象为我校完整培养过一届博士生, 且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在岗博导125人,评估博导培养的博士生为近五届毕业博士生622人。 18.发挥学校学科与师资优势,服务自然资漂行业人才战略。为适应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国土资源 管理学院更名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院。2019年举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近500人。提升学校社会服 务能力,启动了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工作形成了研究生院监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 优势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9.做好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工作,扩大学校形响力。圆满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 届评议组的各项工作,组织筹办了2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组会议,完成了地质资源与 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设置22门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发展报告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吉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 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6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合格评估抽 评组织评议工作。 20.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找尖创新人才(研究生)》中期评估优秀。按学校《“双一流”建 设中期自评工作方案》,遵循“对照方案、对照任务、对照目标”的自评原则,组织研究生院、教务处、 学工处、就创处、团委、国际合作处等项目参与单位,完成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生)》中期自评报告,项目和报告经评审均为优秀。中期评估围绕项目建设核心指标,认真分析 项目进展与差距,明确下一阶段改进的重点任务与具体举措,达到了以评促建的评估目的。 21.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重新启动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满足自然资源等行业及相 关企业职工对知识储备与学位层次提升的需求,2019年重新启动了同等学力申硕工作。制定了《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规定》文件,制定了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启动了网络 课程建设和管理平台设计开发,形成了研究生院监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联 合办学的模式。主要招生的学科专业包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 学与工程、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单位合作,2019年报名平台受理报名达422人。 13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13 222 人,抽检 34 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 15.3%。抽检结果为无“存在问题论文”。湖北省学位委员 会办公室公布了抽检 2016-2017 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在被抽检的 64 篇硕士学位论 文中,“优秀论文”1 篇(占比 1.56%)、“良好论文”56 篇(占比 87.5%)、“一般论文”6 篇(占比 9.38%)、 “存在问题论文”1 篇(占比 1.56%)。 16.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导师培训力度。继续开展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免审博士生招生 资格 9 人,取得 2020-2023 年博士生招生资格 83 人,具有 2020-2023 年兼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 8 人; 新增硕士生导师 211 名(含 25 名兼职导师)。增加博导培训的课时,将新增博导培训由一个半天划分为四 个单元的培训和一个单元的分组交流研讨,邀请资深博导作经验分享。为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 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出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 文件,对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立德树人职责、禁行性规定进行了明文规定,遴选机制、培训机制、考核 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17. 开展博士生导师培养质量分级评估工作。2019 年开展了博士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估工作。突出对 导师指导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估对象为我校完整培养过一届博士生, 且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的在岗博导 125 人,评估博导培养的博士生为近五届毕业博士生 622 人。 18. 发挥学校学科与师资优势,服务自然资源行业人才战略。为适应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国土资源 管理学院更名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院。 2019 年举办了 6 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近 500 人。提升学校社会服 务能力,启动了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工作形成了研究生院监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 优势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9. 做好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秘书工作,扩大学校影响力。圆满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 届评议组的各项工作,组织筹办了 2 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七届评议组会议,完成了地质资源与 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设置 22 门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发展报告的组织编写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吉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 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 6 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合格评估抽 评组织评议工作。 20.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中期评估优秀。按学校《“双一流”建 设中期自评工作方案》,遵循“对照方案、对照任务、对照目标”的自评原则,组织研究生院、教务处、 学工处、就创处、团委、国际合作处等项目参与单位,完成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生)》中期自评报告,项目和报告经评审均为优秀。中期评估围绕项目建设核心指标,认真分析 项目进展与差距,明确下一阶段改进的重点任务与具体举措,达到了以评促建的评估目的。 21. 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重新启动同等学力申硕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满足自然资源等行业及相 关企业职工对知识储备与学位层次提升的需求,2019 年重新启动了同等学力申硕工作。制定了《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规定》文件,制定了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启动了网络 课程建设和管理平台设计开发,形成了研究生院监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培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联 合办学的模式。主要招生的学科专业包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 学与工程、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单位合作,2019 年报名平台受理报名达 42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