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2.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行院务公开,在学生学籍异动、经费使用、研究生录取等重大事项上,坚持 院务会集体决策,2019年度召开院内领导班子院务会10次。把握发展节奏,做好政策宣讲,推动研究 生各项改革顺利进行。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事务进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做到及时沟通,统一 协调。 3.加强安全保密制度建设,树立责任意识。全院教职工全面排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导师 评聘考核、研究生教育培养、学位点申报、评估和动态调整、答辩及学位授予、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等工 作中的风险点,及时研判形势、做好整改,优化制度设计,形成长效机制。强化考试安全,规范自命题 管理。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重点加强命题审核和试卷命制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命题人员培 训,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 4.维护优良学风,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强化导生关系,树立导师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预防与 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师生参加湖北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讲、视频会议、研究 生入学教育、博士生导师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学术诚信的教育。 5.扎实推进网络建设,确保信息数据安全。做好基础数据维护及备份,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菜 单。为确保数据安全,对研究生院生产服务器进行云迁移。在敏感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弱密安全 通告、限时提供服务、值班监控、制定紧急预案等多种手段,做好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 行和保障服务于师生信息需求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推进学位点工作,强化质量意识 推动“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率先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采用“强优、扶新、补差、推中”的 原则,对照学位点申报、评估及动态调整的标准、程序、要求等扎实开展学位点建设工作。 1.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 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均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审核:体育 硕士和会计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专项评估。 2.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推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工作: 推进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设现代数学与控制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工作:应教育部新 要求,将原工程专业学位点相关领域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和材料与化工专业 学位类别:教育部下文,已正式撤销教育硕士学位。 3.积极谋划博士专业学位,点和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2019年上半年,经资料信息收集、初步整 理,召开相关培养单位、职能部门协调推进会,资料分析整理等工作,正在全力准备博士专业学位点和 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 五、招生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1.研究生入学考试平稳进行。202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报考我校学生共9655人,涉及全 国511个考点。学校首次分为南望山和未来城两个考点,共4380名考生,146个考场,109门硕士自命 题科目,顺利平稳完成。2019年,学校博士生初试入学考试顺利进行,通过“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 生154人。 2.不断创新招生指标分配评价体系,科学分配招生资源。构建以学位点建设为核心的博士生招生 计划分配机制。按照“强优、扶新、补差、推中”的学位点建设思路配置博士生招生计划。积极实施博 士研究生招生业绩计划,打破传统的“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将招生计划向优质学科和优秀导师倾斜, 4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4 2. 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行院务公开,在学生学籍异动、经费使用、研究生录取等重大事项上,坚持 院务会集体决策,2019 年度召开院内领导班子院务会 10 次。把握发展节奏,做好政策宣讲,推动研究 生各项改革顺利进行。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事务进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做到及时沟通,统一 协调。 3. 加强安全保密制度建设,树立责任意识。全院教职工全面排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导师 评聘考核、研究生教育培养、学位点申报、评估和动态调整、答辩及学位授予、奖助学金评定发放等工 作中的风险点,及时研判形势、做好整改,优化制度设计,形成长效机制。强化考试安全,规范自命题 管理。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重点加强命题审核和试卷命制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命题人员培 训,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 4. 维护优良学风,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强化导生关系,树立导师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预防与 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师生参加湖北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讲、视频会议、研究 生入学教育、博士生导师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学术诚信的教育。 5. 扎实推进网络建设,确保信息数据安全。做好基础数据维护及备份,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菜 单。为确保数据安全,对研究生院生产服务器进行云迁移。在敏感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弱密安全 通告、限时提供服务、值班监控、制定紧急预案等多种手段,做好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 行和保障服务于师生信息需求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推进学位点工作,强化质量意识 推动“双一流”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率先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采用“强优、扶新、补差、推中”的 原则,对照学位点申报、评估及动态调整的标准、程序、要求等扎实开展学位点建设工作。 ⒈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 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均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抽评审核;体育 硕士和会计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专项评估。 2. 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推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工作; 推进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设现代数学与控制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工作;应教育部新 要求,将原工程专业学位点相关领域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和材料与化工专业 学位类别;教育部下文,已正式撤销教育硕士学位。 3. 积极谋划博士专业学位点和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2019 年上半年,经资料信息收集、初步整 理,召开相关培养单位、职能部门协调推进会,资料分析整理等工作,正在全力准备博士专业学位点和 自主审核单位申报工作。 五、招生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1. 研究生入学考试平稳进行。2020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报考我校学生共 9655 人,涉及全 国 511 个考点。学校首次分为南望山和未来城两个考点,共 4380 名考生,146 个考场,109 门硕士自命 题科目,顺利平稳完成。2019 年,学校博士生初试入学考试顺利进行,通过“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 生 154 人。 2. 不断创新招生指标分配评价体系,科学分配招生资源。构建以学位点建设为核心的博士生招生 计划分配机制。按照“强优、扶新、补差、推中”的学位点建设思路配置博士生招生计划。积极实施博 士研究生招生业绩计划,打破传统的“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将招生计划向优质学科和优秀导师倾斜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以更优的导师资源和科研资源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增量计划实施分类下达、分类使用机制。增量计 划包括推免生奖励计划和优秀生源调剂专项计划。严格落实导师主体责任,科学分配计划资源。 3.强化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形响力。新媒体招生宣传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线上+线下”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以“思想引领”和“招生服务”为宣传主线开展。积极动员全校范围内26个招生 单位组织开展“第五届优秀本科生研招校园开放日”活动,深入优质生源集中地定向开展研招宣讲会或 咨询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完善校院两级新媒体共建模式,推出“走近你”系列和H5研究 生招生宣传片。 4.整合研究生教膏资源,推进生源质量提升工程。推行学校、培养单位、导师、学位点四位一体 的提高生源质量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推免计划激励机制,在本科优秀推免生中预选拔硕博连读生。实施 “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在大三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推进完善公开招考、本科直博、硕博连读、 提前攻博、申请考核等多元博士招生选拔方式。在地学院等10个招生单位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选 拔优秀博士生,给予院系、学科、导师更大的自主权。出台《研究生创新人才选拔办法》,实施“研究 生创新人才”选拔计划,创新高层次人才选拔模式。 5.进一步强化命题管理环节,全面实施试题库建设。严抓2020年自命题安全保密工作,杜绝安全 隐患。2020年我校硕士、博士自命题工作采取试题库的形式完成,从建库、组题、抽题、审题等流程实 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全程录像,纪委监督,今年完成了8个硕士科目和6个博士科目的更新试题库 工作:共完成了109门硕士自命题科目和24门博士自命题科目命题组卷工作。通过完善试题库系统, 从命题组题环节减少了涉密人员和涉密环节,有效防范了风险点,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我校今年 自命题工作不出现重大安全隐患。进一步保障了考试安全和公平。我校在全国率先建设并使用了试题库 自命题系统,得到了同行高校的广泛认可,先后有22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 庆大学,郑州大学等985、211及其他高校来我校调研学习。王蕾副院长代表学校在湖北省招生考试工 作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6.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成效显著。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机制体制、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多项创新性 改革,成效显著。2019年推免生总人数516人,较上年上升5.5个百分点,人数增加27人。其中,接 收推免硕士生489人,接收推免直博生27人;接收校内推免生人数302人,较2019年增加16人,占 推免推荐总数的37%:接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免生381人,占接收推免生总规模的74%,接收 “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免生规模较上年增长14%。本校、外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校推免生接收人数 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20年全国统考报考我校研究生人数较去年增加2628人。全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 校生源达到1366人,较上年增长31人。 六、培养过程管理更加严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继续加强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善四级联动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贯彻“严在地大”,建立并完 善了由教风学风、培养单位、督导员和研究生院构成的四级联动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发挥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出台了《研究生课程教 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将教师的教风与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相结合,将研究生的学风与其参 评奖学金紧密结合。在下半年未来城新校区首次启用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工作,做好各种预 案,保证了双校区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5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5 以更优的导师资源和科研资源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增量计划实施分类下达、分类使用机制。增量计 划包括推免生奖励计划和优秀生源调剂专项计划。严格落实导师主体责任,科学分配计划资源。 3. 强化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影响力。新媒体招生宣传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线上+线下”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以“思想引领”和“招生服务”为宣传主线开展。积极动员全校范围内 26 个招生 单位组织开展“第五届优秀本科生研招校园开放日”活动,深入优质生源集中地定向开展研招宣讲会或 咨询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完善校院两级新媒体共建模式,推出“走近你”系列和 H5 研究 生招生宣传片。 4. 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推进生源质量提升工程。推行学校、培养单位、导师、学位点四位一体 的提高生源质量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推免计划激励机制,在本科优秀推免生中预选拔硕博连读生。实施 “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在大三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推进完善公开招考、本科直博、硕博连读、 提前攻博、申请考核等多元博士招生选拔方式。在地学院等 10 个招生单位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选 拔优秀博士生,给予院系、学科、导师更大的自主权。出台《研究生创新人才选拔办法》,实施“研究 生创新人才”选拔计划,创新高层次人才选拔模式。 5. 进一步强化命题管理环节,全面实施试题库建设。严抓 2020 年自命题安全保密工作,杜绝安全 隐患。2020 年我校硕士、博士自命题工作采取试题库的形式完成,从建库、组题、抽题、审题等流程实 行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全程录像,纪委监督,今年完成了 8 个硕士科目和 6 个博士科目的更新试题库 工作;共完成了 109 门硕士自命题科目和 24 门博士自命题科目命题组卷工作。通过完善试题库系统, 从命题组题环节减少了涉密人员和涉密环节,有效防范了风险点,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我校今年 自命题工作不出现重大安全隐患。进一步保障了考试安全和公平。我校在全国率先建设并使用了试题库 自命题系统,得到了同行高校的广泛认可,先后有 22 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重 庆大学,郑州大学等 985、211 及其他高校来我校调研学习。王蕾副院长代表学校在湖北省招生考试工 作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6. 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成效显著。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机制体制、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多项创新性 改革,成效显著。2019 年推免生总人数 516 人,较上年上升 5.5 个百分点,人数增加 27 人。其中,接 收推免硕士生 489 人,接收推免直博生 27 人;接收校内推免生人数 302 人,较 2019 年增加 16 人,占 推免推荐总数的 37%;接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免生 381 人,占接收推免生总规模的 74%,接收 “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推免生规模较上年增长 14%。本校、外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校推免生接收人数 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20 年全国统考报考我校研究生人数较去年增加 2628 人。全校来自双一流学科高 校生源达到 1366 人,较上年增长 31 人。 六、培养过程管理更加严谨,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继续加强 1.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善四级联动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贯彻“严在地大”,建立并完 善了由教风学风、培养单位、督导员和研究生院构成的四级联动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发挥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出台了《研究生课程教 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将教师的教风与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核相结合,将研究生的学风与其参 评奖学金紧密结合。在下半年未来城新校区首次启用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工作,做好各种预 案,保证了双校区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2.打造科教融合系列金课,提升研究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把握意识形态主战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 作用。积极打造线下、线上“金课”。进一步优化老牌精品课程,如《科学方法论》《学科前沿讲座》《外 籍专家专题报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积极探索新开前沿课程,为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2019 年新开课程《重大重点项目前沿科技介绍》,邀请校内12位教授讲授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方法: 推进线上课程,启动对25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 3.以培养方案为蓝本,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以提升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 际竞争力为目标,更加突出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提升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 业胜任力为目标,更加侧重实践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14个专业学位领域调整为5个专业学位类别的 新形势,启动了该5个类别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4.加强中期考核和资格考核工作,完善分流退出机制,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严格按《中国地质 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和中期考核的管理部分(修订)》的要求,组织完成了2019年博士研究生的资 格考核和中期考核,其中参加中期考核284人,通过考核258人,延期考核26人:参加资格考核139 人,通过131人,延期1人,考核不通过7人:共完成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生转硕分流17人,极大的 保障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加大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比例,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政策切实落地,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体系。加大了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比例,2019年选拔硕博连读生98人,提前攻博生22人。着力完 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机制运行,2019年继续面向全校选拨了“本-硕-博”学生78人。完成了第一 批入选“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学生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籍转段和学分认定工作,共计54人。 6.完善了学生的学籍信息。及时对学生学籍信息进行维护,新生学籍注册3262人,在校生学籍注 册6403人,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1501人:学信网学籍异动共操作656人次。为完善学生的纸质档案,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41号)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27号令)文件的 精神,对我校全体在籍研究生共计11004人《研究生入学登记表》进行了办理。 7.完成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中期自评。根据学校“双一流”建 设中期自评工作方案的要求,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就创处、团委、国际合作处等参与单位,完成学校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自评,项目和自评报告经评审均为优秀。 七、项目管理规范高效,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战略收效显著 1.实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家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和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短期出国(境)研究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 术会议的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达到100%覆盖。201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 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我校75名优秀研究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通过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全年资助37名研究生 出国参加国际会议、66名博士研究生短期联合培养。张妍代表学校在2019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 作培训会上做大会报告。 6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6 2. 打造科教融合系列金课,提升研究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把握意识形态主战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 作用。积极打造线下、线上“金课”。进一步优化老牌精品课程,如《科学方法论》《学科前沿讲座》《外 籍专家专题报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积极探索新开前沿课程,为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2019 年新开课程《重大重点项目前沿科技介绍》,邀请校内 12 位教授讲授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方法; 推进线上课程,启动对 25 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 3. 以培养方案为蓝本,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以提升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 际竞争力为目标,更加突出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提升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 业胜任力为目标,更加侧重实践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 14 个专业学位领域调整为 5 个专业学位类别的 新形势,启动了该 5 个类别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4. 加强中期考核和资格考核工作,完善分流退出机制,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严格按《中国地质 大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和中期考核的管理部分(修订)》的要求,组织完成了 2019 年博士研究生的资 格考核和中期考核,其中参加中期考核 284 人,通过考核 258 人,延期考核 26 人;参加资格考核 139 人,通过 131 人,延期 1 人,考核不通过 7 人;共完成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生转硕分流 17 人,极大的 保障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 加大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比例,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政策切实落地,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体系。加大了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比例,2019 年选拔硕博连读生 98 人,提前攻博生 22 人。着力完 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机制运行,2019 年继续面向全校选拨了“本-硕-博”学生 78 人。完成了第一 批入选“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学生转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籍转段和学分认定工作,共计 54 人。 6. 完善了学生的学籍信息。及时对学生学籍信息进行维护,新生学籍注册 3262 人,在校生学籍注 册 6403 人,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 1501 人;学信网学籍异动共操作 656 人次。为完善学生的纸质档案,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 41 号)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 27 号令)文件的 精神,对我校全体在籍研究生共计 11004 人《研究生入学登记表》进行了办理。 7. 完成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中期自评。根据学校“双一流”建 设中期自评工作方案的要求,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就创处、团委、国际合作处等参与单位,完成学校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自评,项目和自评报告经评审均为优秀。 七、项目管理规范高效,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战略收效显著 1. 实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家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和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短期出国(境)研究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 术会议的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达到 100%覆盖。2019 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 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我校 75 名优秀研究生到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通过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全年资助 37 名研究生 出国参加国际会议、66 名博士研究生短期联合培养。张妍代表学校在 2019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 作培训会上做大会报告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2.对标高水平大学及学科,注重回国学生质量评价。推动一级学科博士点确定对标学科和国际一 流合作伙伴,深入开展国际办学、科研和学术交流。2019年修订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 流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学生的申请条件、对学生的资助范围,规范了回国学生考核环节管理。 3.加强过程管理,推进研究生项目进程。2019年修订了《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创新基金管理办 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管理细则。2019年共资助21名博士研究生,11名博士成功结题。博士生发 表近50篇高水平国际SCI论文。经过专家评审,重点项目答辩,对2017年项目进行了结题、2018年项 目进行了中期考核。2017年资助的39项课程与教改项目、41项专业学位案例库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 改革项目40项顺利结题。2018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与精品教材建设24个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项目44项完成中期检查。2019年,新资助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精品课程项目20项, 网络课程建设25项。 八、学籍和资助管理更加规范,研究生学业支持体系得到加强 1.严格学籍管理过程,实现动态调整。修订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地 大发【2019】26号),首次建立结业换毕业制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最长修业年限内,修满培养方案规 定的课程学分且成绩合格者,通过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完成论文开题仅学位论文尚未完成或学位论文 答辩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可以发放结业证书。硕士研究生结业后1年内、博士毕业生结业后2年内, 可向原学籍所在培养单位申请1次学位论文答辩)。改变研究生在达到学校规定最长修业年限后一刀切, 给予退学处理的政策,使研究生学籍管理政策刚柔并济。对符合结业条件且申请结业的共计98人,其 中双证研究生30人,单证研究生68人,为其办理结业手续。 2.加大资助力度,保障学生学习。对每月更新的研究生助学贷款学生进行比对排查,关心休复学学 生,核实资助年限,让家庭、学业有困难学生不用为资助手续奔波,以资助服务代管理。全年共资助研 究生83105人次,发放资助金额1.95亿余。其中国家奖学金156人,资助金额356万元:国家学业奖学 金7870人次,资助金额5850万元:国家助学金月均资助7874人次,资助金额5245.08万元:学校学业 助学金月均资助1492人次,资助金额1501.4万元:“助管、助教、助研”岗位月均聘用6571人次,资 助6513.0808万元。 3.鼓励创新实践,资助引导研究生评价。在研究生各项奖励资助评审文件和评审细则中,力求将 更全面的研究生评价体现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中。在国家奖学金等重大荣誉评选中,更是打破“大锅饭”, 将四分之一的名额作为全校公共名额,由有突出创新实践实绩的研究生公平竞争,以资助评定促提升。 4.树立规则意识,严格执行资助标准。牢固树立规则意识,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与缴费、 注册、转入档案、成绩挂钩,对超出基本修业年限、变更培养类型等情况的研究生及时清理排查。结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加强导师“立德树人”的培养意识,研究生院严格核查博士 生(硕博连读硕士生)学校学业助学金导师配套情况,根据导师配套的6个等次要求,向所有培养单位 反馈每一位博士生导师整个学年的配套情况,要求培养单位和博士生导师核查整改,并将核查整改情况 体现和反馈在导师遴选、考核、招生资格审核等环节,打通培养全流程。除了年度核查,研究生院还加 强过程管理,变“考核”为“提醒”,跟踪每个季度发放情况,定期反馈,有效提升导师的责任意识, 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投入,为研究生教育创设更好的条件保障。树立“严在地大”校风学风,夯实导 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7 2. 对标高水平大学及学科,注重回国学生质量评价。推动一级学科博士点确定对标学科和国际一 流合作伙伴,深入开展国际办学、科研和学术交流。2019 年修订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 流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学生的申请条件、对学生的资助范围,规范了回国学生考核环节管理。 3. 加强过程管理,推进研究生项目进程。2019 年修订了《中国地质大学优秀博士创新基金管理办 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管理细则。2019 年共资助 21 名博士研究生,11 名博士成功结题。博士生发 表近 50 篇高水平国际 SCI 论文。经过专家评审,重点项目答辩,对 2017 年项目进行了结题、2018 年项 目进行了中期考核。2017 年资助的 39 项课程与教改项目、41 项专业学位案例库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 改革项目 40 项顺利结题。2018 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与精品教材建设 24 个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项目 44 项完成中期检查。2019 年,新资助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9 项,精品课程项目 20 项, 网络课程建设 25 项。 八、学籍和资助管理更加规范,研究生学业支持体系得到加强 1. 严格学籍管理过程,实现动态调整。修订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地 大发【2019】26 号),首次建立结业换毕业制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最长修业年限内,修满培养方案规 定的课程学分且成绩合格者,通过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完成论文开题仅学位论文尚未完成或学位论文 答辩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可以发放结业证书。硕士研究生结业后 1 年内、博士毕业生结业后 2 年内, 可向原学籍所在培养单位申请1次学位论文答辩)。改变研究生在达到学校规定最长修业年限后一刀切, 给予退学处理的政策,使研究生学籍管理政策刚柔并济。对符合结业条件且申请结业的共计 98 人,其 中双证研究生 30 人,单证研究生 68 人,为其办理结业手续。 2. 加大资助力度,保障学生学习。对每月更新的研究生助学贷款学生进行比对排查,关心休复学学 生,核实资助年限,让家庭、学业有困难学生不用为资助手续奔波,以资助服务代管理。全年共资助研 究生 83105 人次,发放资助金额 1.95 亿余。其中国家奖学金 156 人,资助金额 356 万元;国家学业奖学 金 7870 人次,资助金额 5850 万元;国家助学金月均资助 7874 人次,资助金额 5245.08 万元;学校学业 助学金月均资助 1492 人次,资助金额 1501.4 万元;“助管、助教、助研”岗位月均聘用 6571 人次,资 助 6513.0808 万元。 3. 鼓励创新实践,资助引导研究生评价。在研究生各项奖励资助评审文件和评审细则中,力求将 更全面的研究生评价体现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中。在国家奖学金等重大荣誉评选中,更是打破“大锅饭”, 将四分之一的名额作为全校公共名额,由有突出创新实践实绩的研究生公平竞争,以资助评定促提升。 4. 树立规则意识,严格执行资助标准。牢固树立规则意识,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与缴费、 注册、转入档案、成绩挂钩,对超出基本修业年限、变更培养类型等情况的研究生及时清理排查。结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加强导师“立德树人”的培养意识,研究生院严格核查博士 生(硕博连读硕士生)学校学业助学金导师配套情况,根据导师配套的 6 个等次要求,向所有培养单位 反馈每一位博士生导师整个学年的配套情况,要求培养单位和博士生导师核查整改,并将核查整改情况 体现和反馈在导师遴选、考核、招生资格审核等环节,打通培养全流程。除了年度核查,研究生院还加 强过程管理,变“考核”为“提醒”,跟踪每个季度发放情况,定期反馈,有效提升导师的责任意识, 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投入,为研究生教育创设更好的条件保障。树立“严在地大”校风学风,夯实导 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一部分201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5.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优秀典型引领。加强宣传力度,激发研究生感恩和爱国爱校情怀,强化责 任观念,挖掘研究生优秀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今年也首次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提出了具体的 回馈学院、学校等志愿服务要求。对研究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提高综合能力,产生了很好的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用朋辈引领促成长。 九、学位授予审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学位授予质量保证体系得到加强 1.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梳理优化管理制度。根据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加强调查研究,修 订出台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等文件: 进一步梳理管理流程,明确管理制度优化修订路线图,下一步将重点按照分类评价的要求修订完善不同 类型学位论文标准,修订《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管理办法》等过程管理文件。 2.坚持压力传导,保证制度落地生根。以学位论文盲审和抽检的过程管理和结果反馈为抓手,坚 持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督导,将学位论文质量的压力逐级传导,逐步形成培养 单位、导师和学生主动追求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氛围,一些培养单位在质量把关方面开始出新招、实招。 如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培养单位实行硕 士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度:公共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实行预答辩和盲审双重把关制度等。 3.坚持常抓不懈,充分发挥盲审把关作用。今年委托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盲审博士学位论文217 篇,其中一次性通过187篇,一次通过率为86.2%:达到加送条件的25篇论文加送后通过22篇,全年 盲审整体通过率为96.3%,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免盲审学位论文30篇,较上年增加3篇:本年度 无涉密博士学位论文。 4.坚持改革创新,首次启动硕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检。根据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现状,为加强监控、 摸清问题,今年首次对我校2018-2019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事后抽检工作,采取“随 机抽检”和“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将授学位人数较多的导师以及近三年出现“问题论文”导师均 列入重点抽检对象。本次委托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共抽检硕士论文109篇,占学位授予总人数的6.05%。, 本次抽检的论文覆盖所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其中学术学位论文65篇、全日制专业学位 论文15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29篇。对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5.坚持目标引领,持续强化质量意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我校2016-2017年度授 予学位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本次抽检的34篇(占总数的15.3%)博士学位论文未出现“存在问 题学位论文”,我校连续两年未出现“存在问题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抽检 2016-2017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本次抽检的6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优秀论文”1 篇(占比1.56%)、“良好论文”56篇(占比87.5%)、“一般论文”6篇(占比9.38%)、“存在问题论文” 1篇(占比1.56%)。分析近年来的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良好,评审中反映的 主要问题是创新不足: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需要增强托底意识,特别是专业学位论文离“产教融合、分类 培养”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质量要求,采取保障和激励措施,保证 和提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十、加强导师队伍管理服务,导师立德树人意识进一步强化 1.坚持制度先行,推进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化。根据导师管理服务过程的梳理,出台了《兼职博士 生指导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修订出台了《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修订)》、《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 8
第一部分 2019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点与总结 8 5. 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优秀典型引领。加强宣传力度,激发研究生感恩和爱国爱校情怀,强化责 任观念,挖掘研究生优秀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今年也首次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提出了具体的 回馈学院、学校等志愿服务要求。对研究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提高综合能力,产生了很好的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用朋辈引领促成长。 九、学位授予审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学位授予质量保证体系得到加强 1.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梳理优化管理制度。根据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加强调查研究,修 订出台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若干规定》等文件; 进一步梳理管理流程,明确管理制度优化修订路线图,下一步将重点按照分类评价的要求修订完善不同 类型学位论文标准,修订《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管理办法》等过程管理文件。 2. 坚持压力传导,保证制度落地生根。以学位论文盲审和抽检的过程管理和结果反馈为抓手,坚 持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督导,将学位论文质量的压力逐级传导,逐步形成培养 单位、导师和学生主动追求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氛围,一些培养单位在质量把关方面开始出新招、实招。 如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培养单位实行硕 士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度;公共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实行预答辩和盲审双重把关制度等。 3. 坚持常抓不懈,充分发挥盲审把关作用。今年委托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盲审博士学位论文 217 篇,其中一次性通过 187 篇,一次通过率为 86.2%;达到加送条件的 25 篇论文加送后通过 22 篇,全年 盲审整体通过率为 96.3%,较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免盲审学位论文 30 篇,较上年增加 3 篇;本年度 无涉密博士学位论文。 4. 坚持改革创新,首次启动硕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检。根据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现状,为加强监控、 摸清问题,今年首次对我校 2018-2019 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事后抽检工作,采取“随 机抽检”和“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将授学位人数较多的导师以及近三年出现“问题论文”导师均 列入重点抽检对象。本次委托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共抽检硕士论文 109 篇,占学位授予总人数的 6.05%。, 本次抽检的论文覆盖所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其中学术学位论文 65 篇、全日制专业学位 论文 15 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 29 篇。对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5. 坚持目标引领,持续强化质量意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我校 2016-2017 年度授 予学位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本次抽检的 34 篇(占总数的 15.3%)博士学位论文未出现“存在问 题学位论文”,我校连续两年未出现“存在问题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抽检 2016-2017 学年度授予学位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本次抽检的 64 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优秀论文”1 篇(占比 1.56%)、“良好论文”56 篇(占比 87.5%)、“一般论文”6 篇(占比 9.38%)、“存在问题论文” 1 篇(占比 1.56%)。分析近年来的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良好,评审中反映的 主要问题是创新不足;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需要增强托底意识,特别是专业学位论文离“产教融合、分类 培养”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质量要求,采取保障和激励措施,保证 和提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十、加强导师队伍管理服务,导师立德树人意识进一步强化 1. 坚持制度先行,推进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化。根据导师管理服务过程的梳理,出台了《兼职博士 生指导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修订出台了《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修订)》、《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