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 在奥义书哲人有关梵我关系的各种见解中,占主导地位 的观点是所谓“梵我同一”( Brahma taikyam,亦译“梵我 如”)。这一理论认为,宇宙的本体(梵或大我)和人的主宰 体(个我或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我(个我或小我)有 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最高本体)。认识 到这点即达到了至上的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 (个我或小我)看作是有差别的,则是无明。 轮回解脱理论是印度宗教的主要内容之一,影响非常深 远,而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论述它的则是奥义书。这 理论在奥义书中的典型表现形态是所谓“五火二道”说。“五 火”指人死后有五个轮回阶段,即:人死被火葬后“我”(灵 魂)先进入月亮;再变成雨;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食物被 吃后变成精子;最后精子进入母胎出生。“二道”指“祖道” 和“神道”。祖道是人死后根据“五火”的顺序回到原来生活 的那个世界中来的道路;神道是人死后“我”(灵魂)进入梵 界,不再回到原来生活的那个世界中来的道路②。“五火”及 祖道”论及了轮回问题,“神道”涉及了解脱问题。许多奥 义书哲人认为行善成善,行恶成恶③,即认为善行和恶行均生 业力,并有相应果报。恶行按不同程度可使人成低种姓或成 猪狗;善行的果报亦按其程度不同而有异,一般的善可以进 入好的轮回状态,而至善(认识“梵我同一”)则可达到解脱④ 是在上述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2:《歌者奥义书》5,4-10: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 2,13
在 奥 义 书 哲 人 有 关 梵 我 关 系 的 各 种 见 解 中 ,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观 点 是 所 谓 “ 梵 我 同 一 ” ( B r a h m ā t a i k y a m , 亦 译 “ 梵 我 一 如 ” ) ① 。 这 一 理 论 认 为 , 宇 宙 的 本 体 ( 梵 或 大 我 ) 和 人 的 主 宰 体 ( 个 我 或 小 我 ) 在 本 质 上 是 同 一 的 。 我 ( 个 我 或 小 我 ) 有 多 种 形 态 , 但 梵 是 其 根 本 , 是 真 正 的 实 在 ( 最 高 本 体 ) 。 认 识 到 这 点 即 达 到 了 至 上 的 智 慧 , 而 认 识 不 到 这 点 , 把 梵 与 我 ( 个 我 或 小 我 ) 看 作 是 有 差 别 的 , 则 是 无 明 。 轮 回 解 脱 理 论 是 印 度 宗 教 的 主 要 内 容 之 一 , 影 响 非 常 深 远 , 而 在 印 度 古 代 文 献 中 , 最 早 论 述 它 的 则 是 奥 义 书 。 这 一 理 论 在 奥 义 书 中 的 典 型 表 现 形 态 是 所 谓 “ 五 火 二 道 ” 说 。 “ 五 火 ” 指 人 死 后 有 五 个 轮 回 阶 段 , 即 : 人 死 被 火 葬 后 “ 我 ” ( 灵 魂 ) 先 进 入 月 亮 ; 再 变 成 雨 ; 雨 下 到 地 上 变 成 食 物 ; 食 物 被 吃 后 变 成 精 子 ; 最 后 精 子 进 入 母 胎 出 生 。 “ 二 道 ” 指 “ 祖 道 ” 和 “ 神 道 ” 。 祖 道 是 人 死 后 根 据 “ 五 火 ” 的 顺 序 回 到 原 来 生 活 的 那 个 世 界 中 来 的 道 路 ; 神 道 是 人 死 后 “ 我 ” ( 灵 魂 ) 进 入 梵 界 , 不 再 回 到 原 来 生 活 的 那 个 世 界 中 来 的 道 路 ② 。 “ 五 火 ” 及 “ 祖 道 ” 论 及 了 轮 回 问 题 , “ 神 道 ” 涉 及 了 解 脱 问 题 。 许 多 奥 义 书 哲 人 认 为 行 善 成 善 , 行 恶 成 恶 ③ , 即 认 为 善 行 和 恶 行 均 生 业 力 , 并 有 相 应 果 报 。 恶 行 按 不 同 程 度 可 使 人 成 低 种 姓 或 成 猪 狗 ; 善 行 的 果 报 亦 按 其 程 度 不 同 而 有 异 , 一 般 的 善 可 以 进 入 好 的 轮 回 状 态 , 而 至 善 ( 认 识 “ 梵 我 同 一 ” ) 则 可 达 到 解 脱 ④ 。 印 度 哲 学 1 3 ① ② ③ ④ 参 见 《 广 林 奥 义 书 》 4 , 4 , 8 。 参 见 《 广 林 奥 义 书 》 3 , 2 , 1 3 。 参 见 《 广 林 奥 义 书 》 6 , 2 ; 《 歌 者 奥 义 书 》 5 , 4 — 1 0 ; 金 仓 圆 照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平 乐 寺 书 店 1 9 6 3 年 版 , 第 3 3 页 。 “ 梵 我 同 一 ” 中 的 “ 我 ” 主 要 是 在 上 述 第 一 种 意 义 上 使 用 的
14 印度哲学 虽然一般的奥义书中都把“梵”作为万有的本原或根本, 但也有一些奥义书中提到了有物质本原意义的概念,如地 水、火、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金卵、质料等,认为世界 由它们聚合或变化而生① 奥义书的诸种思想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流派(无论 是正统派还是非正统派)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S, 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1, Cambridge, 1932 (2) S Radhakrishnan: "The Principal U panisads", London (3 S Radhakrishnan: and C.A. Moore: "A Source Book Indian Philos ophy", London, 1957. (4)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5)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3年版(高观庐中译本)。 〔6)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7)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系粉含2号《高漫
虽 然 一 般 的 奥 义 书 中 都 把 “ 梵 ” 作 为 万 有 的 本 原 或 根 本 , 但 也 有 一 些 奥 义 书 中 提 到 了 有 物 质 本 原 意 义 的 概 念 , 如 地 、 水 、 火 、 风 ( 其 中 的 一 种 或 几 种 ) 、 金 卵 、 质 料 等 , 认 为 世 界 由 它 们 聚 合 或 变 化 而 生 ① 。 奥 义 书 的 诸 种 思 想 对 印 度 后 世 的 宗 教 与 哲 学 流 派 ( 无 论 是 正 统 派 还 是 非 正 统 派 ) 都 有 着 极 重 要 的 影 响 。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 1 〕 S , D a s g u p t a : “ A H i s t o r y o f I n d i a n P h i l o s o p h y ” , V o l . 1 , C a m b r i d g e , 1 9 3 2 . 〔 2 〕 S . R a d h a k r i s h n a n ; “ T h e P r i n c i p a l U p a n i s a d s ” , L o n d o n , 1 9 5 3 . 〔 3 〕 S . R a d h a k r i s h n a n ; a n d C . A . M o o r e : “ A S o u r c e B o o k i n I n d i a n P h i l o s - o p h y ” , L o n d o n , 1 9 5 7 。 〔 4 〕 金 仓 圆 照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平 乐 寺 书 店 1 9 6 3 年 版 。 〔 5 〕 高 楠 顺 次 郎 、 木 村 泰 贤 : 《 印 度 哲 学 宗 教 史 》 , 台 湾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3 年 版 ( 高 观 庐 中 译 本 ) 。 〔 6 〕 汤 用 彤 : 《 印 度 哲 学 史 略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8 年 版 。 〔 7 〕 黄 心 川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9 年 版 。 1 4 印 度 哲 学 ① 此 类 材 料 在 奥 义 书 中 很 丰 富 , 如 《 广 林 奥 义 书 》 5 , 5 , 1 ; 《 歌 者 奥 义 书 》 3 , 9 , 1 1 ; 4 , 3 , 1 — 2 ; 6 , 4 , 1 ; 《 鹧 鸪 氏 奥 义 书 》 3 , 2 , 1 等 等 。 另 外 , 可 参 见 黄 心 川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9 年 版 , 第 6 2 — 6 6 页
印度哲学 15 第三章非正统哲学流派 非正统哲学流派即非婆罗门教系统的晢学流派。这类派 别在印度哲学史上影响较大或较重要的有三个:顺世论、耆 那教和佛教。 第一节顺世论 顺世论① okayama)在印度古代是一个主要流行在下层人 民中的哲学派别。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甚至更 早①。沙门思潮中的著名人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即是此派的 重要思想代表。 此外,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一些佛经 中都提到过顺世论的思想家。 在印度各哲学流派中,顺世论的资料被保存下来的最少。 而且,现存资料的主要成分是印度其它哲学流派对顺世论学 说的转述和批评。虽然根据印度佛教等派典籍的记载,顺世 论本派在古代有若干种经典,但这些经典却没有流传下来。现 存记述顺世论学说的其它派别的主要典籍有:商羯罗(san ①据印度学者德·恰托巴底亚耶 CChattopadhyaya)的研究,顺世论与印度河文明及 印度远古的民间信仰有联系
第 三 章 非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非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即 非 婆 罗 门 教 系 统 的 哲 学 流 派 。 这 类 派 别 在 印 度 哲 学 史 上 影 响 较 大 或 较 重 要 的 有 三 个 : 顺 世 论 、 耆 那 教 和 佛 教 。 第 一 节 顺 世 论 顺 世 论 ( L o k ā y a t a ) 在 印 度 古 代 是 一 个 主 要 流 行 在 下 层 人 民 中 的 哲 学 派 别 。 它 的 思 想 渊 源 可 追 溯 到 吠 陀 时 期 , 甚 至 更 早 ① 。 沙 门 思 潮 中 的 著 名 人 物 阿 耆 多 翅 舍 钦 婆 罗 即 是 此 派 的 重 要 思 想 代 表 。 此 外 , 史 诗 《 摩 诃 婆 罗 多 》 和 《 罗 摩 衍 那 》 及 一 些 佛 经 中 都 提 到 过 顺 世 论 的 思 想 家 。 在 印 度 各 哲 学 流 派 中 , 顺 世 论 的 资 料 被 保 存 下 来 的 最 少 。 而 且 , 现 存 资 料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印 度 其 它 哲 学 流 派 对 顺 世 论 学 说 的 转 述 和 批 评 。 虽 然 根 据 印 度 佛 教 等 派 典 籍 的 记 载 , 顺 世 论 本 派 在 古 代 有 若 干 种 经 典 , 但 这 些 经 典 却 没 有 流 传 下 来 。 现 存 记 述 顺 世 论 学 说 的 其 它 派 别 的 主 要 典 籍 有 : 商 羯 罗 ( S ′ a n · 印 度 哲 学 1 5 ① 据 印 度 学 者 德 · 恰 托 巴 底 亚 耶 ( C h a t t o p a d h y a y a ) 的 研 究 , 顺 世 论 与 印 度 河 文 明 及 印 度 远 古 的 民 间 信 仰 有 联 系
印度哲学 kara,788-820年)的《摄一切悉檀》( barv a- siddham tar samgraha)、摩陀婆 M adhi a,约13世纪)的《摄一切见 论》( Sarv adar sana-samgraha)、克里希那·弥尸罗 Krsna Mi sra,约12世纪)的《觉月初升》 rabodha can drodaya)、师子贤( Haribhadra Suri,约8世纪)的《六派 哲学集成》 Saddar s anar- samuccaya)等等。 顺世论有关世界基础的主要观点为:地、水、火、风 四大”是万有的根本元素,除了这四大元素外,其它的东西 是不存在的。印度传统的宗教与哲学一般都设想有一种超自 然物作为创造世界万有的因,这种因或是神,或是“梵”等 等。顺世论则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此类因,根本不存 在什么主宰者或创造者,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有的,而且是 由“四大”构成的。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离开人的身体是不能独存的,身 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的 身体是由“四大”结合生成的,因此,意识归根结底来源于 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 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就表 现出来了。顺世论的这种理论与印度古代一般流行的关于意 识的产生及作用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它在实际上既反对了 意识可独立存在的观点(如“梵”或“识”独立存在的观 点),亦反对了意识是“我”(阿特曼)的属性的观点。在顺 世论看来,如果有“我”存在,这“我”将亦由“四大”和 合而生,那种作为宗教实体的“我”是不存在的。 顺世论在考察人的正确认识的产生时,极为重视感觉
k a r a , 7 8 8 — 8 2 0 年 ) 的 《 摄 一 切 悉 檀 》 ( S a r v a — s i d d h ā n t a — s a m g r a h a ) 、 摩 陀 婆 ( M ā d h v a , 约 1 3 世 纪 ) 的 《 摄 一 切 见 论 》 ( S a r v a — d a r s ′ a n a — s a m g r a h a ) 、 克 里 希 那 · 弥 尸 罗 ( K r s n a M i s ′ r a , 约 1 2 世 纪 ) 的 《 觉 月 初 升 》 ( P r a b o d h a - c a n A d r o d a y a ) 、 师 子 贤 ( H a r i b h a d r a S ū r i , 约 8 世 纪 ) 的 《 六 派 哲 学 集 成 》 ( S a d d a r s ′ - a n a — s a m u c c a y a ) 等 等 。 顺 世 论 有 关 世 界 基 础 的 主 要 观 点 为 : 地 、 水 、 火 、 风 “ 四 大 ” 是 万 有 的 根 本 元 素 , 除 了 这 四 大 元 素 外 , 其 它 的 东 西 是 不 存 在 的 。 印 度 传 统 的 宗 教 与 哲 学 一 般 都 设 想 有 一 种 超 自 然 物 作 为 创 造 世 界 万 有 的 因 , 这 种 因 或 是 神 , 或 是 “ 梵 ” 等 等 。 顺 世 论 则 坚 持 认 为 , 世 界 上 没 有 任 何 此 类 因 , 根 本 不 存 在 什 么 主 宰 者 或 创 造 者 , 一 切 事 物 都 是 自 然 而 有 的 , 而 且 是 由 “ 四 大 ” 构 成 的 。 顺 世 论 认 为 , 人 的 意 识 离 开 人 的 身 体 是 不 能 独 存 的 , 身 体 存 在 , 意 识 才 存 在 , 身 体 毁 灭 了 , 意 识 也 就 消 失 了 。 人 的 身 体 是 由 “ 四 大 ” 结 合 生 成 的 , 因 此 , 意 识 归 根 结 底 来 源 于 物 质 元 素 。 尽 管 个 别 的 元 素 本 身 并 不 具 有 意 识 , 但 当 这 些 元 素 以 某 种 方 式 结 合 在 一 起 ( 即 组 成 人 的 身 体 ) 时 , 意 识 就 表 现 出 来 了 。 顺 世 论 的 这 种 理 论 与 印 度 古 代 一 般 流 行 的 关 于 意 识 的 产 生 及 作 用 的 学 说 是 完 全 对 立 的 , 它 在 实 际 上 既 反 对 了 意 识 可 独 立 存 在 的 观 点 ( 如 “ 梵 ” 或 “ 识 ” 独 立 存 在 的 观 点 ) , 亦 反 对 了 意 识 是 “ 我 ” ( 阿 特 曼 ) 的 属 性 的 观 点 。 在 顺 世 论 看 来 , 如 果 有 “ 我 ” 存 在 , 这 “ 我 ” 将 亦 由 “ 四 大 ” 和 合 而 生 , 那 种 作 为 宗 教 实 体 的 “ 我 ” 是 不 存 在 的 。 顺 世 论 在 考 察 人 的 正 确 认 识 的 产 生 时 , 极 为 重 视 感 觉 1 6 印 度 哲 学
印度哲学 17 (现量)。根据大多数记述顺世论思想的材料,顺世论认为感 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感觉外,其它任何认识方 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比量)也是不可信的,因为推 理所依据的事物间的必然相随关系是不能完全被人们所感知 的。但也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 推理,它所否定的是那些关于来世或前世等宗教信条方面的 推理,而不否定那些关于现世事物的推理。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的一个重要学说特征是反 对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生活。这与此派坚 定地反对各种宗教学说有直接关系。既然来世或前世不存在, 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那么人们在世界上努 力追求幸福生活当然是合乎道德的。此外,顺世论对印度的 种姓制度实际也持反对态度,它主张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由于顺世论的主要学说明显与印度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 体系相对立,因此,它几千年来一直在印度思想界受排斥和 压抑。 第二节耆那教 耆那教( Jaina)产生于印度公元前6-5世纪左右形成的 沙门思潮之中①。相传此教有“二十四祖”,但其中除第二十 三祖和第二十四祖外,其余均为传说中之人物。一般认为,此 教的实际创始人为第二十四祖筏驮摩那 OV ardhamana,即沙 ①指耆那教作 独立的宗教哲学流派的产生时间,不是指思想萌芽时间,思想萌 芽可追溯到奥义书
( 现 量 ) 。 根 据 大 多 数 记 述 顺 世 论 思 想 的 材 料 , 顺 世 论 认 为 感 觉 是 人 的 正 确 认 识 的 唯 一 源 泉 , 除 感 觉 外 , 其 它 任 何 认 识 方 式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 甚 至 推 理 ( 比 量 ) 也 是 不 可 信 的 , 因 为 推 理 所 依 据 的 事 物 间 的 必 然 相 随 关 系 是 不 能 完 全 被 人 们 所 感 知 的 。 但 也 有 一 些 材 料 记 述 说 顺 世 论 并 非 不 加 区 别 地 否 定 一 切 推 理 , 它 所 否 定 的 是 那 些 关 于 来 世 或 前 世 等 宗 教 信 条 方 面 的 推 理 , 而 不 否 定 那 些 关 于 现 世 事 物 的 推 理 。 在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方 面 , 顺 世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学 说 特 征 是 反 对 禁 欲 主 义 , 肯 定 人 在 现 实 世 界 中 的 幸 福 生 活 。 这 与 此 派 坚 定 地 反 对 各 种 宗 教 学 说 有 直 接 关 系 。 既 然 来 世 或 前 世 不 存 在 , 因 果 报 应 和 轮 回 解 脱 的 理 论 不 能 成 立 , 那 么 人 们 在 世 界 上 努 力 追 求 幸 福 生 活 当 然 是 合 乎 道 德 的 。 此 外 , 顺 世 论 对 印 度 的 种 姓 制 度 实 际 也 持 反 对 态 度 , 它 主 张 人 生 来 就 是 平 等 的 。 由 于 顺 世 论 的 主 要 学 说 明 显 与 印 度 历 代 统 治 阶 级 的 思 想 体 系 相 对 立 , 因 此 , 它 几 千 年 来 一 直 在 印 度 思 想 界 受 排 斥 和 压 抑 。 第 二 节 耆 那 教 耆 那 教 ( J a i n a ) 产 生 于 印 度 公 元 前 6 — 5 世 纪 左 右 形 成 的 沙 门 思 潮 之 中 ① 。 相 传 此 教 有 “ 二 十 四 祖 ” , 但 其 中 除 第 二 十 三 祖 和 第 二 十 四 祖 外 , 其 余 均 为 传 说 中 之 人 物 。 一 般 认 为 , 此 教 的 实 际 创 始 人 为 第 二 十 四 祖 筏 驮 摩 那 ( V a r d h a m ā n a , 即 沙 印 度 哲 学 1 7 ① 指 耆 那 教 作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宗 教 哲 学 流 派 的 产 生 时 间 , 不 是 指 思 想 萌 芽 时 间 , 思 想 萌 芽 可 追 溯 到 奥 义 书 时 期 , 甚 至 更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