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卫群编 字
印度哲学 姚卫群编著
印 度 哲 学 姚 卫 群 编 著
前言 前言 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 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 交流。中国文化中的不少成分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文化的基 础上形成的。而印度哲学则为印度文化之核心。可以说,不 了解印度哲学,也就不了解印度文化。 笔者自193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执 教,从事印度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已有十余年。本书既是笔者 对自己这些年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为继续从事教学而准备 的一部新的教材。 我国对印度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有长久的历史,但在古代 主要限于佛教(其它派别当然也有)。近代以来,此学科的研 究较为薄弱,虽也有一些前辈名家在这方面卓有建树,但总 的来说,研究水准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国 外研究相比无疑是落后了。笔者有志于与国内同行共同改变 这种状况,努力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简史编,对印度哲学的发 展线索、派别形成及学说要点作一简要地叙述,其中各派代 表人物及著作的年代、派别演变等内容的介绍多采用国内外 学术界一般(相对通行)的说法,意在使读者能较快地扼要
前 言 印 度 是 世 界 哲 学 的 最 早 发 源 地 之 一 。 印 度 哲 学 与 中 国 哲 学 、 西 方 哲 学 被 并 称 为 世 界 的 三 大 哲 学 传 统 , 在 世 界 哲 学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中 国 与 印 度 同 为 东 方 文 明 古 国 。 两 国 间 有 着 悠 久 的 文 化 交 流 。 中 国 文 化 中 的 不 少 成 分 是 在 吸 收 和 改 造 印 度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 而 印 度 哲 学 则 为 印 度 文 化 之 核 心 。 可 以 说 , 不 了 解 印 度 哲 学 , 也 就 不 了 解 印 度 文 化 。 笔 者 自 1 9 8 1 年 研 究 生 毕 业 后 , 一 直 在 北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执 教 , 从 事 印 度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研 究 已 有 十 余 年 。 本 书 既 是 笔 者 对 自 己 这 些 年 工 作 的 一 个 总 结 , 也 是 为 继 续 从 事 教 学 而 准 备 的 一 部 新 的 教 材 。 我 国 对 印 度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研 究 有 长 久 的 历 史 , 但 在 古 代 主 要 限 于 佛 教 ( 其 它 派 别 当 然 也 有 ) 。 近 代 以 来 , 此 学 科 的 研 究 较 为 薄 弱 , 虽 也 有 一 些 前 辈 名 家 在 这 方 面 卓 有 建 树 , 但 总 的 来 说 , 研 究 水 准 与 我 国 在 世 界 上 的 地 位 是 不 相 称 的 , 与 国 外 研 究 相 比 无 疑 是 落 后 了 。 笔 者 有 志 于 与 国 内 同 行 共 同 改 变 这 种 状 况 , 努 力 推 进 这 一 学 科 的 发 展 。 本 书 共 分 三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为 简 史 编 , 对 印 度 哲 学 的 发 展 线 索 、 派 别 形 成 及 学 说 要 点 作 一 简 要 地 叙 述 , 其 中 各 派 代 表 人 物 及 著 作 的 年 代 、 派 别 演 变 等 内 容 的 介 绍 多 采 用 国 内 外 学 术 界 一 般 ( 相 对 通 行 ) 的 说 法 , 意 在 使 读 者 能 较 快 地 扼 要 前 言 1
前言 了解印度哲学概貌。第二部分为概论编,对印度哲学中一些 有特色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专门论述,这部分反映了笔者近年 在科研上的主要心得,意在为读者深入研究印度哲学提供参 考,开阔思路。第三部分选译、辑录了一些印度各哲学流派 的有代表性的史料,既可作为学生原著选读课的教材,亦可 作为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基本资料 笔者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我 国研究印度哲学的老前辈王森先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宝贵 意见,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印度哲学史家 黄心川先生、巫白慧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赵宝煦先生、楼 宇烈先生对笔者给予多方指教或热情鼓励。北大出版社的苏 志中先生对出版本书大力支持。对以上各位,笔者深表谢意 由于印度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并深奥的学科,而笔者又 学识有限,书中错误想必不少,笔者真诚地希望读者不吝指 教。 姚卫群 1s2.3
了 解 印 度 哲 学 概 貌 。 第 二 部 分 为 概 论 编 , 对 印 度 哲 学 中 一 些 有 特 色 的 重 要 理 论 问 题 作 专 门 论 述 , 这 部 分 反 映 了 笔 者 近 年 在 科 研 上 的 主 要 心 得 , 意 在 为 读 者 深 入 研 究 印 度 哲 学 提 供 参 考 , 开 阔 思 路 。 第 三 部 分 选 译 、 辑 录 了 一 些 印 度 各 哲 学 流 派 的 有 代 表 性 的 史 料 , 既 可 作 为 学 生 原 著 选 读 课 的 教 材 , 亦 可 作 为 专 业 人 员 进 行 研 究 的 基 本 资 料 。 笔 者 在 写 作 本 书 过 程 中 得 到 了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的 帮 助 。 我 国 研 究 印 度 哲 学 的 老 前 辈 王 森 先 生 审 阅 了 书 稿 , 提 出 了 宝 贵 意 见 , 并 给 予 充 分 肯 定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著 名 印 度 哲 学 史 家 黄 心 川 先 生 、 巫 白 慧 先 生 , 北 京 大 学 著 名 学 者 赵 宝 煦 先 生 、 楼 宇 烈 先 生 对 笔 者 给 予 多 方 指 教 或 热 情 鼓 励 。 北 大 出 版 社 的 苏 志 中 先 生 对 出 版 本 书 大 力 支 持 。 对 以 上 各 位 , 笔 者 深 表 谢 意 。 由 于 印 度 哲 学 是 一 门 内 容 丰 富 并 深 奥 的 学 科 , 而 笔 者 又 学 识 有 限 , 书 中 错 误 想 必 不 少 , 笔 者 真 诚 地 希 望 读 者 不 吝 指 教 。 姚 卫 群 1 9 9 2 . 3 2 前 言
目录 目录 简史编 第一章印度哲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吠陀与奥义书 第一节吠陀 第二节奥义书………………… 第三章非正统哲学流派…………(15 第一节顺世论…………………………………(15) 第二节耆那教 (17) 第三节佛教 …(20) 第四章正统哲学流派……………⑥1) 第一节数论派 第二节瑜伽派 第三节胜论派………………… (69) 第四节正理派 …(73) 第五节弥曼差派……… …(80) 第六节吠檀多派 第五章近代哲学 第一节印度近代哲学的产生 第二节印度近代较有影响的哲学理论 (104)
目 录 简 史 编 第 一 章 印 度 哲 学 发 展 概 况 … … … … … … … … … … … … ( 1 ) 第 二 章 吠 陀 与 奥 义 书 … … … … … … … … … … … … … … ( 5 ) 第 一 节 吠 陀 … … … … … … … … … … … … … … … ( 5 ) 第 二 节 奥 义 书 … … … … … … … … … … … … … … ( 1 0 ) 第 三 章 非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 … … … … … … … … … … … ( 1 5 ) 第 一 节 顺 世 论 … … … … … … … … … … … … … … ( 1 5 ) 第 二 节 耆 那 教 … … … … … … … … … … … … … … ( 1 7 ) 第 三 节 佛 教 … … … … … … … … … … … … … … ( 2 0 ) 第 四 章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 … … … … … … … … … … … … ( 6 1 ) 第 一 节 数 论 派 … … … … … … … … … … … … … … ( 6 1 ) 第 二 节 瑜 伽 派 … … … … … … … … … … … … … … ( 6 4 ) 第 三 节 胜 论 派 … … … … … … … … … … … … … … ( 6 9 ) 第 四 节 正 理 派 … … … … … … … … … … … … … … ( 7 3 ) 第 五 节 弥 曼 差 派 … … … … … … … … … … … … … ( 8 0 ) 第 六 节 吠 檀 多 派 … … … … … … … … … … … … … ( 8 6 ) 第 五 章 近 代 哲 学 … … … … … … … … … … … … … … … ( 9 9 ) 第 一 节 印 度 近 代 哲 学 的 产 生 … … … … … … … … ( 9 9 ) 第 二 节 印 度 近 代 较 有 影 响 的 哲 学 理 论 … … … … ( 1 0 4 ) 目 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