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 异流三派”。 公元4世纪至公元9世纪是印度各派哲学系统化,并且 都得到较快发展的时期。婆罗门教逐步演化为印度教。正统 六派哲学的根本经典在此时期一般都被这些派别在后世的追 随者作了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使根本经典的含义更加明确,而 且有些还在根本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非正统派中 除顺世论外,佛教和耆那教都有重要发展,尤其是佛教,在 这一阶段的初期,思想日臻细密,流传地域不断扩大。 公元9世纪至18世纪,是外族长期入侵南亚次大陆的时 期。此时印度教中的一些派别(如毗湿努派和湿婆派)在印 度社会的各阶层中保持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印度传统的婆罗 门教各哲学流派在这一时期仍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吠檀多 派的哲学思想与印度教的宗教教义相结合,并吸取了佛教的 些理论,在思想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余正统各派的发展 主要仍表现为对古代经典的阐述和补充。非正统派中的佛教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已密教化,至中期(13世纪)时则基本灭 亡。耆那教的发展虽也受到外族入侵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作 为一个派别在印度还是保存了下来。顺世论在此时亦存在,但 影响极为微小。伊斯兰教在进入印度之后,它的哲学思想也 随之在次大陆逐步传播 18世纪下半叶之后,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 一时期,印度哲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出现了一批 既继承传统哲学,又吸取西方近代思想的哲学家。在印度近 代开展的宗教与社会改革运动中,早期的重要思想家是罗姆 ·摩罕·罗易( Ram Mo ham Roy,1772-1833)和达耶
“ 异 流 三 派 ” 。 公 元 4 世 纪 至 公 元 9 世 纪 是 印 度 各 派 哲 学 系 统 化 , 并 且 都 得 到 较 快 发 展 的 时 期 。 婆 罗 门 教 逐 步 演 化 为 印 度 教 。 正 统 六 派 哲 学 的 根 本 经 典 在 此 时 期 一 般 都 被 这 些 派 别 在 后 世 的 追 随 者 作 了 注 释 , 这 些 注 释 不 仅 使 根 本 经 典 的 含 义 更 加 明 确 , 而 且 有 些 还 在 根 本 经 典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新 的 观 点 。 非 正 统 派 中 除 顺 世 论 外 , 佛 教 和 耆 那 教 都 有 重 要 发 展 , 尤 其 是 佛 教 , 在 这 一 阶 段 的 初 期 , 思 想 日 臻 细 密 , 流 传 地 域 不 断 扩 大 。 公 元 9 世 纪 至 1 8 世 纪 , 是 外 族 长 期 入 侵 南 亚 次 大 陆 的 时 期 。 此 时 印 度 教 中 的 一 些 派 别 ( 如 毗 湿 努 派 和 湿 婆 派 ) 在 印 度 社 会 的 各 阶 层 中 保 持 着 极 为 广 泛 的 影 响 。 印 度 传 统 的 婆 罗 门 教 各 哲 学 流 派 在 这 一 时 期 仍 有 相 当 的 发 展 , 特 别 是 吠 檀 多 派 的 哲 学 思 想 与 印 度 教 的 宗 教 教 义 相 结 合 , 并 吸 取 了 佛 教 的 一 些 理 论 , 在 思 想 界 占 据 着 主 导 地 位 。 其 余 正 统 各 派 的 发 展 主 要 仍 表 现 为 对 古 代 经 典 的 阐 述 和 补 充 。 非 正 统 派 中 的 佛 教 在 这 一 阶 段 的 初 期 已 密 教 化 , 至 中 期 ( 1 3 世 纪 ) 时 则 基 本 灭 亡 。 耆 那 教 的 发 展 虽 也 受 到 外 族 入 侵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然 而 作 为 一 个 派 别 在 印 度 还 是 保 存 了 下 来 。 顺 世 论 在 此 时 亦 存 在 , 但 影 响 极 为 微 小 。 伊 斯 兰 教 在 进 入 印 度 之 后 , 它 的 哲 学 思 想 也 随 之 在 次 大 陆 逐 步 传 播 。 1 8 世 纪 下 半 叶 之 后 , 印 度 逐 渐 沦 为 英 国 的 殖 民 地 。 在 这 一 时 期 , 印 度 哲 学 受 到 了 西 方 文 化 的 巨 大 冲 击 , 出 现 了 一 批 既 继 承 传 统 哲 学 , 又 吸 取 西 方 近 代 思 想 的 哲 学 家 。 在 印 度 近 代 开 展 的 宗 教 与 社 会 改 革 运 动 中 , 早 期 的 重 要 思 想 家 是 罗 姆 · 摩 罕 · 罗 易 ( R a m M o - h a m R o y , 1 7 7 2 — 1 8 3 3 ) 和 达 耶 印 度 哲 学 3
4 印度哲学 难陀·婆罗室伐底① ayananda Saras ati,1824-1883)等 人,而印度近现代最富盛名的杰出哲学家则是辨喜( Sami, V iv ekananda,1863-1902)、奥罗宾多·高士( A aurobindo G hose,1872-1950)和拉达克里希南( Sarv epalli rad hakrishnan, 18881976) 主要参考书目 (1) S. Dasgupta: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l, Cambridge, 1932 (2) S Radhakrishnan and C.A. 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h losophy, London, 1957. 3)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4)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 5)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6)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难 陀 · 婆 罗 室 伐 底 ( D a y ā n a n d a S a r a s v a t ī , 1 8 2 4 — 1 8 8 3 ) 等 人 , 而 印 度 近 现 代 最 富 盛 名 的 杰 出 哲 学 家 则 是 辨 喜 ( S v ā m i , V i v e k a n a n d a , 1 8 6 3 — 1 9 0 2 ) 、 奥 罗 宾 多 · 高 士 ( A u r o b i n d o G h o s e , 1 8 7 2 — 1 9 5 0 ) 和 拉 达 克 里 希 南 ( S a r v e p a l i R a d - h a k r i s h n a n , 1 8 8 8 — 1 9 7 6 ) 。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 1 〕 S . D a s g u p t a : “ A H i s t o r y o f I n d i a n P h i l o s o p h y ” , V o l . l , C a m b r i d g e , 1 9 3 2 。 〔 2 〕 S . R a d h a k r i s h n a n a n d C . A . M o o r e : “ A S o u r c e B o o k i n I n d i a n P h i - l o s o p h y ” , L o n d o n , 1 9 5 7 。 〔 3 〕 金 仓 圆 照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平 乐 寺 书 店 1 9 6 3 年 版 。 〔 4 〕 宇 井 伯 寿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岩 波 书 店 1 9 6 5 年 版 。 〔 5 〕 汤 用 彤 : 《 印 度 哲 学 史 略 》 , 中 华 书 局 1 9 8 8 年 版 。 〔 6 〕 黄 心 川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9 年 版 。 4 印 度 哲 学
印度哲学 5 第二章吠陀与奥义书 第一节吠陀 印度被称为“吠陀文献”的典籍很多,其中有吠陀本集① (am-hitd)、梵书②( Brahmana)、森林书③ (Aranyaka)和 奥义书等④。但狭义上说的“吠陀”主要指吠陀本集。它由 《梨俱吠陀》( geda)、《娑摩吠陀》(samaα-veda)、《耶柔 吠陀》( Y ajur-veda)和《阿达婆吠陀》( A tharv aveda)四 部分组成 吠陀本集是各类吠陀文献中年代较早的。而其中又以 《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最早(约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梨 俱吠陀》主要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等的赞歌。它们是在祭祀时 祭者为劝请神而高声吟诵的韵文。《娑摩吠陀》基本由从《梨 俱吠陀》中抽取的一类赞歌组成,它把《梨俱吠陀》中的许 多关于苏摩祭和火祭等的韵文配上曲调,使之具有一定的旋 ③跫券硖媲文真探谡疆单疆對 的祭祀的起源、方法及有关神话、传说 ③是梵书的附属部分,除论述祭祀的目的和方法外,还涉及一些哲学思辨问题。常与 不少人把印度作趣的E峡,(庭经)hg
第 二 章 吠 陀 与 奥 义 书 第 一 节 吠 陀 印 度 被 称 为 “ 吠 陀 文 献 ” 的 典 籍 很 多 , 其 中 有 吠 陀 本 集 ① ( S a m - h i t ā ) 、 梵 书 ② ( B r ā h m a n a ) 、 森 林 书 ③ ( A - r a n y a k a ) 和 奥 义 书 等 ④ 。 但 狭 义 上 说 的 “ 吠 陀 ” 主 要 指 吠 陀 本 集 。 它 由 《 梨 俱 吠 陀 》 ( R g - v e d a ) 、 《 娑 摩 吠 陀 》 ( S ā m a — v e d a ) 、 《 耶 柔 吠 陀 》 ( Y a j u r — v e d a ) 和 《 阿 达 婆 吠 陀 》 ( A t h a r v a — v e d a ) 四 部 分 组 成 。 吠 陀 本 集 是 各 类 吠 陀 文 献 中 年 代 较 早 的 。 而 其 中 又 以 《 梨 俱 吠 陀 》 的 年 代 为 最 早 ( 约 在 公 元 前 1 6 世 纪 左 右 ) 。 《 梨 俱 吠 陀 》 主 要 是 上 古 印 度 人 对 神 等 的 赞 歌 。 它 们 是 在 祭 祀 时 祭 者 为 劝 请 神 而 高 声 吟 诵 的 韵 文 。 《 娑 摩 吠 陀 》 基 本 由 从 《 梨 俱 吠 陀 》 中 抽 取 的 一 类 赞 歌 组 成 , 它 把 《 梨 俱 吠 陀 》 中 的 许 多 关 于 苏 摩 祭 和 火 祭 等 的 韵 文 配 上 曲 调 , 使 之 具 有 一 定 的 旋 印 度 哲 学 5 ① ② ③ ④ 此 外 , 亦 有 不 少 人 把 印 度 的 《 随 闻 经 》 ( S r a u t a — s ū t r a ) 、 《 家 庭 经 》 ( G r h y a — s t ū r a ) 和 《 法 经 》 ( D a r m a — s ū t r a ) 也 看 作 是 “ 吠 陀 文 献 ” 。 是 梵 书 的 附 属 部 分 , 除 论 述 祭 祀 的 目 的 和 方 法 外 , 还 涉 及 一 些 哲 学 思 辨 问 题 。 常 与 奥 义 书 相 混 。 是 对 吠 陀 本 集 的 解 释 , 具 体 说 明 本 集 中 提 到 的 祭 祀 的 起 源 、 方 法 及 有 关 神 话 、 传 说 等 。 是 关 于 神 的 颂 歌 、 祷 文 、 祭 词 、 咒 语 的 汇 集
印度哲学 律。《耶柔吠陀》是在祭祀时由祭者低声念诵的祭词,多由散 文构成,亦有少数韵文。《阿达婆吠陀》为用于消灾招福的巫 词的汇集(亦有一些哲学思想的内容),大部分为韵文,小部 分为散文。下文中所谓吠陀指狭义之吠陀。 在吠陀中,虽然人们已可看到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但 大多数吠陀赞歌表现出来的还是宗教方面的内容。这些宗教 的最初形态是多神崇拜。崇拜物有山河草木、风雨雷电、日 月星辰等等。如吠陀中提及的著名自然神有:太阳神苏里亚 Surya)、晓神乌莎丝①sas)、雨神帕尔迦尼耶Φ Parjanya)、 风神伐由(ayu)、暴风神卢陀罗( Rudra)、火神阿耆尼 (Agni)、水神阿帕斯(Apas)、河神萨拉斯伐底( Saras ati 等等。总之,在吠陀时代的初期,印度人崇拜的主要是那些 对其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或印象较深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创造 这类神并不很复杂,人们只须认可这些现象或事物具有奇异 的力量,人在其面前无可奈何,对其崇拜即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与自然抗争能力的增 强和思维能力的增强,他们对神的崇拜形态亦发生了变化:首 先,人们所设想的神已不再仅仅是周围直接可感的自然现象 或事物,而是一些经过人们想象(在头脑中对自然事物加以 改造)或思维抽象后的神(这些神在自然界中无简单的对应 物体),如恶神阿修罗( A sura)、魔神罗刹( Raksas)、幽鬼 神毕舍遮 (Pi sa ca)。此外,还有信心、语言和爱方面的神等 ①参见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0页
律 。 《 耶 柔 吠 陀 》 是 在 祭 祀 时 由 祭 者 低 声 念 诵 的 祭 词 , 多 由 散 文 构 成 , 亦 有 少 数 韵 文 。 《 阿 达 婆 吠 陀 》 为 用 于 消 灾 招 福 的 巫 词 的 汇 集 ( 亦 有 一 些 哲 学 思 想 的 内 容 ) , 大 部 分 为 韵 文 , 小 部 分 为 散 文 。 下 文 中 所 谓 吠 陀 指 狭 义 之 吠 陀 。 在 吠 陀 中 , 虽 然 人 们 已 可 看 到 印 度 哲 学 思 想 的 萌 芽 , 但 大 多 数 吠 陀 赞 歌 表 现 出 来 的 还 是 宗 教 方 面 的 内 容 。 这 些 宗 教 的 最 初 形 态 是 多 神 崇 拜 。 崇 拜 物 有 山 河 草 木 、 风 雨 雷 电 、 日 月 星 辰 等 等 。 如 吠 陀 中 提 及 的 著 名 自 然 神 有 : 太 阳 神 苏 里 亚 ( S ū r y a ) 、 晓 神 乌 莎 丝 ( U s a s ) 、 雨 神 帕 尔 迦 尼 耶 ( P a r j a n y a ) 、 风 神 伐 由 ( V ā y u ) 、 暴 风 神 卢 陀 罗 ( R u d r a ) 、 火 神 阿 耆 尼 ( A g n i ) 、 水 神 阿 帕 斯 ( A - p a s ) 、 河 神 萨 拉 斯 伐 底 ( S a r a s v a t ī ) 等 等 ① 。 总 之 , 在 吠 陀 时 代 的 初 期 , 印 度 人 崇 拜 的 主 要 是 那 些 对 其 日 常 生 活 影 响 较 大 或 印 象 较 深 的 自 然 现 象 或 事 物 。 创 造 这 类 神 并 不 很 复 杂 , 人 们 只 须 认 可 这 些 现 象 或 事 物 具 有 奇 异 的 力 量 , 人 在 其 面 前 无 可 奈 何 , 对 其 崇 拜 即 可 。 然 而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随 着 人 类 与 自 然 抗 争 能 力 的 增 强 和 思 维 能 力 的 增 强 , 他 们 对 神 的 崇 拜 形 态 亦 发 生 了 变 化 : 首 先 , 人 们 所 设 想 的 神 已 不 再 仅 仅 是 周 围 直 接 可 感 的 自 然 现 象 或 事 物 , 而 是 一 些 经 过 人 们 想 象 ( 在 头 脑 中 对 自 然 事 物 加 以 改 造 ) 或 思 维 抽 象 后 的 神 ( 这 些 神 在 自 然 界 中 无 简 单 的 对 应 物 体 ) , 如 恶 神 阿 修 罗 ( A s u r a ) 、 魔 神 罗 刹 ( R a k s a s ) 、 幽 鬼 神 毕 舍 遮 ( P i s ′ ā c a ) 。 此 外 , 还 有 信 心 、 语 言 和 爱 方 面 的 神 等 6 印 度 哲 学 ① 参 见 金 仓 圆 照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平 乐 寺 书 店 1 9 6 3 年 版 , 第 1 0 页
印度哲学 等①。其次,人们对神的崇拜由多神崇拜向主神崇拜发展。吠 陀时代初期人们所崇拜的许多神的影响逐渐缩小,人们开始 在众多的神中寻找一个域或一些)主要的、起主宰作用的神, 如因陀罗神αndra,此神一般被看作雷霆之神,但亦被看作 是象征勇士的氏族保护神或战神)。吠陀中这种由多神崇拜向 主神崇拜的发展趋势与印度当时许多民族或部落的兼并与统 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②。 吠陀时期人们对神的崇拜有种种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种 方式是作祭祀。在吠陀时期印度人作祭祀是为了讨神欢心,从 而获得神的恩宠,给人带来好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祭祀与 神无关,祭祀行为本身即可机械地给人们带来好处)。吠陀中 提到的祭祀种类极多,较常提到的一些有:新月满月祭①Dar sapurnoma sa)、火祭 Ag- nigotra)、火坛祭( A gnicayana)、 马祭( a sy ameda)、人祭 Purus- ameda,以人或人之代 用物为祭品之祭)等等。 在吠陀时期,人们除了认为作祭祀可使神高兴,给自己 带来好处外,还认为咒法也可作用于神,使人达到目的(与 祭祀类似,一些人认为咒法自身即可机械地产生某种结果。 《阿达婆吠陀》中有大量此方面之内容《耶柔吠陀》中亦有此 方面之内容,但比重不大)。咒法种类极多,主要的有:息灾 法( Santi,对某些恶神念咒文,以求其离去或不显威力,达 到消灾去祸的目的)、诅咒( A chiara,yatu,诵咒文以使魔 观庐中译见离掉题次肥卖村秦贤:(度哲学宗教史,台清商务印书馆1984年反 ②参见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4-39页
等 ① 。 其 次 , 人 们 对 神 的 崇 拜 由 多 神 崇 拜 向 主 神 崇 拜 发 展 。 吠 陀 时 代 初 期 人 们 所 崇 拜 的 许 多 神 的 影 响 逐 渐 缩 小 , 人 们 开 始 在 众 多 的 神 中 寻 找 一 个 ( 或 一 些 ) 主 要 的 、 起 主 宰 作 用 的 神 , 如 因 陀 罗 神 ( I n d r a , 此 神 一 般 被 看 作 雷 霆 之 神 , 但 亦 被 看 作 是 象 征 勇 士 的 氏 族 保 护 神 或 战 神 ) 。 吠 陀 中 这 种 由 多 神 崇 拜 向 主 神 崇 拜 的 发 展 趋 势 与 印 度 当 时 许 多 民 族 或 部 落 的 兼 并 与 统 一 历 史 背 景 有 一 定 关 系 ② 。 吠 陀 时 期 人 们 对 神 的 崇 拜 有 种 种 方 式 , 其 中 重 要 的 一 种 方 式 是 作 祭 祀 。 在 吠 陀 时 期 印 度 人 作 祭 祀 是 为 了 讨 神 欢 心 , 从 而 获 得 神 的 恩 宠 , 给 人 带 来 好 处 ( 但 也 有 一 些 人 认 为 祭 祀 与 神 无 关 , 祭 祀 行 为 本 身 即 可 机 械 地 给 人 们 带 来 好 处 ) 。 吠 陀 中 提 到 的 祭 祀 种 类 极 多 , 较 常 提 到 的 一 些 有 : 新 月 满 月 祭 ( D a r s ′ a p ū r n o m ā s a ) 、 火 祭 ( A g - n i g o t r a ) 、 火 坛 祭 ( A g n i c a y a n a ) 、 马 祭 ( A s ′ v a m e d h a ) 、 人 祭 ( P u r u s - a m e d h a , 以 人 或 人 之 代 用 物 为 祭 品 之 祭 ) 等 等 。 在 吠 陀 时 期 , 人 们 除 了 认 为 作 祭 祀 可 使 神 高 兴 , 给 自 己 带 来 好 处 外 , 还 认 为 咒 法 也 可 作 用 于 神 , 使 人 达 到 目 的 ( 与 祭 祀 类 似 , 一 些 人 认 为 咒 法 自 身 即 可 机 械 地 产 生 某 种 结 果 。 《 阿 达 婆 吠 陀 》 中 有 大 量 此 方 面 之 内 容 《 耶 柔 吠 陀 》 中 亦 有 此 方 面 之 内 容 , 但 比 重 不 大 ) 。 咒 法 种 类 极 多 , 主 要 的 有 : 息 灾 法 ( S a n t i , 对 某 些 恶 神 念 咒 文 , 以 求 其 离 去 或 不 显 威 力 , 达 到 消 灾 去 祸 的 目 的 ) 、 诅 咒 ( A b h i c ā r a , y ā t u , 诵 咒 文 以 使 魔 印 度 哲 学 7 ① ② 参 见 黄 心 川 : 《 印 度 哲 学 史 》 ,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9 年 版 , 第 3 4 — 3 9 页 。 参 见 高 楠 顺 次 郎 、 木 村 泰 贤 : 《 印 度 哲 学 宗 教 史 》 , 台 湾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8 3 年 版 ( 高 观 庐 中 译 本 ) , 第 9 2 — 1 0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