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印度近代哲学的特点…………………(112) 概论编 第一章印度哲学的重要特点… ……(120 第一节印度哲学发展的特殊性… ………(120) 第二节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三节哲学史料的残缺及年代的含糊…………(129) 第二章转变说…………………(138 第一节属转变说类型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各转变说间的重要差别………………(138) 第三章积聚说…………………………(143 第一节属积聚说类型的主要流派…………(143) 第二节各积聚说间的重要差别 第四章因果观 第一节几个重要哲学流派的因果观 …(154) 第二节对比分析…… (161) 第五章直觉思维方法 第一节直觉方法的产生…… 第二节直觉方法在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169) 第三节直觉方法在非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 (172) 第四节直觉方法在印度哲学史中的意义与作用 174) 第六章辩证思维方法 (1R
第 三 节 印 度 近 代 哲 学 的 特 点 … … … … … … … … ( 1 1 2 ) 概 论 编 第 一 章 印 度 哲 学 的 重 要 特 点 … … … … … … … … … … ( 1 2 0 ) 第 一 节 印 度 哲 学 发 展 的 特 殊 性 … … … … … … … ( 1 2 0 ) 第 二 节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关 系 … … … … … … … … … ( 1 2 5 ) 第 三 节 哲 学 史 料 的 残 缺 及 年 代 的 含 糊 … … … … ( 1 2 9 ) 第 二 章 转 变 说 … … … … … … … … … … … … … … … … ( 1 3 3 ) 第 一 节 属 转 变 说 类 型 的 主 要 流 派 … … … … … … ( 1 3 3 ) 第 二 节 各 转 变 说 间 的 重 要 差 别 … … … … … … … ( 1 3 8 ) 第 三 章 积 聚 说 … … … … … … … … … … … … … … … … ( 1 4 3 ) 第 一 节 属 积 聚 说 类 型 的 主 要 流 派 … … … … … … ( 1 4 3 ) 第 二 节 各 积 聚 说 间 的 重 要 差 别 … … … … … … … ( 1 4 8 ) 第 四 章 因 果 观 … … … … … … … … … … … … … … … … ( 1 5 4 ) 第 一 节 几 个 重 要 哲 学 流 派 的 因 果 观 … … … … … ( 1 5 4 ) 第 二 节 对 比 分 析 … … … … … … … … … … … … … ( 1 6 1 ) 第 五 章 直 觉 思 维 方 法 … … … … … … … … … … … … … ( 1 6 6 ) 第 一 节 直 觉 方 法 的 产 生 … … … … … … … … … … ( 1 6 6 ) 第 二 节 直 觉 方 法 在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中 的 应 用 … … ( 1 6 9 ) 第 三 节 直 觉 方 法 在 非 正 统 哲 学 流 派 中 的 应 用 … … … … … … … … … … … … … … … … … ( 1 7 2 ) 第 四 节 直 觉 方 法 在 印 度 哲 学 史 中 的 意 义 与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 ( 1 7 4 ) 第 六 章 辩 证 思 维 方 法 … … … … … … … … … … … … … ( 1 7 8 ) 2 目 录
目录 第一节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表现…………(178) 第二节辩证思维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逻辑思维方法 …………………(191) 第一节印度古代逻辑产生的背景 ……(191) 第二节早期正理派逻辑理论的基本内容………(193) 第三节佛教对印度逻辑理论的重要发展……(197) 第四节印度其它派别的逻辑观点及新正理派 第八章量论… 第一节量的定义及各量的一般内容………………(203) 第二节各派量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各派量论间的重要差别…………(205) 第九章我论 第一节我论的产生 第二节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的“有我论”……(218) 第三节佛教的“无我论”…… (221) 第四节其它宗教与哲学流派的“我论” 第五节各派“我论”之比较…………………(224 第十章解脱论………………②2刀 第一节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 第二节佛教的解脱观念 第三节婆罗门教哲学流派的解脱观念………(231) 第四节耆那教的解脱观念 第五节对比分析 (235)
第 一 节 辩 证 思 维 的 几 种 主 要 表 现 … … … … … … ( 1 7 8 ) 第 二 节 辩 证 思 维 在 印 度 历 史 上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 ( 1 8 7 ) 第 七 章 逻 辑 思 维 方 法 … … … … … … … … … … … … … ( 1 9 1 ) 第 一 节 印 度 古 代 逻 辑 产 生 的 背 景 … … … … … … ( 1 9 1 ) 第 二 节 早 期 正 理 派 逻 辑 理 论 的 基 本 内 容 … … … ( 1 9 3 ) 第 三 节 佛 教 对 印 度 逻 辑 理 论 的 重 要 发 展 … … … ( 1 9 7 ) 第 四 节 印 度 其 它 派 别 的 逻 辑 观 点 及 新 正 理 派 … … … … … … … … … … … … … … … … … ( 2 0 0 ) 第 八 章 量 论 … … … … … … … … … … … … … … … … ( 2 0 3 ) 第 一 节 量 的 定 义 及 各 量 的 一 般 内 容 … … … … … ( 2 0 3 ) 第 二 节 各 派 量 论 的 主 要 观 点 … … … … … … … … ( 2 0 4 ) 第 三 节 各 派 量 论 间 的 重 要 差 别 … … … … … … … ( 2 0 5 ) 第 九 章 我 论 … … … … … … … … … … … … … … … … ( 2 1 3 ) 第 一 节 我 论 的 产 生 … … … … … … … … … … … … ( 2 1 6 ) 第 二 节 婆 罗 门 教 各 哲 学 流 派 的 “ 有 我 论 ” … … ( 2 1 8 ) 第 三 节 佛 教 的 “ 无 我 论 ” … … … … … … … … … ( 2 2 1 ) 第 四 节 其 它 宗 教 与 哲 学 流 派 的 “ 我 论 ” … … … ( 2 2 2 ) 第 五 节 各 派 “ 我 论 ” 之 比 较 … … … … … … … … ( 2 2 4 ) 第 十 章 解 脱 论 … … … … … … … … … … … … … … … … ( 2 2 7 ) 第 一 节 奥 义 书 中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 … … ( 2 2 7 ) 第 二 节 佛 教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 … … … … ( 2 2 9 ) 第 三 节 婆 罗 门 教 哲 学 流 派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2 3 1 ) 第 四 节 耆 那 教 的 解 脱 观 念 … … … … … … … … … ( 2 3 4 ) 第 五 节 对 比 分 析 … … … … … … … … … … … … … ( 2 3 5 ) 目 录 3
4 目录 第十一章社会伦理思想 第一节吠陀、奧义书时期的社会伦理思想……(239) 第二节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节佛教、耆那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第四节顺世论的社会伦理思想… ………(249) 第五节结论……………………………………(251) 史料编 吠陀………………………………(253) 奥义书· 三顺世论………………………………(273) 四耆那教 (278) 五佛教 (287) 六数论派……… ……………(317) 七瑜伽派 (331) 八胜论派 (338) 九正理派… …(351) 十弥曼差派… …(360) 十一吠檀多派………………………(373)
第 十 一 章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 … … … … … … ( 2 3 9 ) 第 一 节 吠 陀 、 奥 义 书 时 期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2 3 9 ) 第 二 节 婆 罗 门 教 各 哲 学 流 派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 … … … … … … … … … … … ( 2 4 3 ) 第 三 节 佛 教 、 耆 那 教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2 4 7 ) 第 四 节 顺 世 论 的 社 会 伦 理 思 想 … … … … … … … ( 2 4 9 ) 第 五 节 结 论 … … … … … … … … … … … … … … ( 2 5 1 ) 史 料 编 一 吠 陀 … … … … … … … … … … … … … … … … … … ( 2 5 3 ) 二 奥 义 书 … … … … … … … … … … … … … … … … … … ( 2 5 8 ) 三 顺 世 论 … … … … … … … … … … … … … … … … … … ( 2 7 3 ) 四 耆 那 教 … … … … … … … … … … … … … … … … … … ( 2 7 8 ) 五 佛 教 … … … … … … … … … … … … … … … … … … ( 2 8 7 ) 六 数 论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1 7 ) 七 瑜 伽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3 1 ) 八 胜 论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3 8 ) 九 正 理 派 … … … … … … … … … … … … … … … … … … ( 3 5 1 ) 十 弥 曼 差 派 … … … … … … … … … … … … … … … … … ( 3 6 0 ) 十 一 吠 檀 多 派 … … … … … … … … … … … … … … … … ( 3 7 3 ) 4 目 录
印度哲学 简史编 第一章印度哲学发展概况 印度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形态。最初记述印度哲学思 想的典籍是吠陀(eda)和奥义书① U panisad)。 吠陀时期古印度处于原始公社开始瓦解、阶级社会逐步 形成的历史阶段,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世纪①至公元前9世 纪。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其 抽象思维水平还是较低的,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 哲学理论,表现在吠陀中更多的是宗教的成分。 印度最早出现内容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是在奥义书时 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即吠陀后期 至佛教产生之前)。奥义书时期印度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伴随 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正 ①关于吠陀时期的上限,历来看法不一,有人把它定在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早
简 史 编 第 一 章 印 度 哲 学 发 展 概 况 印 度 哲 学 是 世 界 哲 学 的 重 要 形 态 。 最 初 记 述 印 度 哲 学 思 想 的 典 籍 是 吠 陀 ( V e d a ) 和 奥 义 书 ( U p a n i s a d ) 。 吠 陀 时 期 古 印 度 处 于 原 始 公 社 开 始 瓦 解 、 阶 级 社 会 逐 步 形 成 的 历 史 阶 段 , 时 间 大 致 在 公 元 前 1 6 世 纪 ① 至 公 元 前 9 世 纪 。 在 吠 陀 时 期 , 印 度 虽 然 已 出 现 了 哲 学 思 想 的 萌 芽 , 但 其 抽 象 思 维 水 平 还 是 较 低 的 , 很 难 说 它 们 是 真 正 的 、 系 统 化 的 哲 学 理 论 , 表 现 在 吠 陀 中 更 多 的 是 宗 教 的 成 分 。 印 度 最 早 出 现 内 容 较 系 统 化 的 哲 学 思 想 是 在 奥 义 书 时 期 。 时 间 大 致 在 公 元 前 9 世 纪 至 公 元 前 6 世 纪 ( 即 吠 陀 后 期 至 佛 教 产 生 之 前 ) 。 奥 义 书 时 期 印 度 已 经 进 入 阶 级 社 会 。 伴 随 着 社 会 生 产 力 水 平 的 提 高 , 人 们 的 思 维 能 力 也 明 显 增 强 。 正 印 度 哲 学 1 ① 关 于 吠 陀 时 期 的 上 限 , 历 来 看 法 不 一 , 有 人 把 它 定 在 公 元 前 2 0 0 0 年 , 甚 至 更 早
印度哲学 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出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在 奥义书时期,印度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极为活跃, 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 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这一时期形成。两大史诗 中有不少部分显露了印度的哲学,故此时期亦被人们称为 “史诗时期”。在当时流行的各类思潮中,影响较大的除了婆 罗门教思潮外,还有沙门思潮。沙门思潮为数众多,其中较 著名的代表有所谓“六师”,即不兰那·迦叶( urana Kass apa)、末伽梨·拘舍罗 M 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钦 婆罗( Ajita K esakambala)、婆浮陀·伽旃那① akudha K accayana)、散若夷·毗罗梨子( Sa jaya Belatthiputta、 尼乾陀·若提子 NN igantha Nataputta但在众多的沙门思 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 佛教、耆那教( Jaina)和顺世论① okayama)。 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经过 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六个主要哲 学派别,即:数论派( Samkhya)、瑜伽派αYoga)、胜论派 (V ai scsika)、正理派 N yaya)、弥曼差派 C imams)和吠 檀多派( edana),即所谓“正统六派哲学”。这六派形成的 重要标志是各派根本经典(最初的原典)的出现。因此,这 时期通常被称为“经书时期”。六派哲学产生后,佛教、耆 那教和顺世论亦有较大的发展,并陆续出现了这些派别的 些重要经典。这三派通常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端,即所谓
是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印 度 出 现 了 丰 富 的 哲 学 思 想 。 也 可 以 说 , 在 奥 义 书 时 期 , 印 度 真 正 产 生 了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哲 学 思 想 。 从 公 元 前 6 世 纪 至 公 元 前 2 世 纪 , 印 度 思 想 界 极 为 活 跃 , 各 类 思 潮 蓬 勃 兴 起 。 印 度 著 名 的 两 大 史 诗 — — 《 摩 诃 婆 罗 多 》 和 《 罗 摩 衍 那 》 的 主 要 部 分 在 这 一 时 期 形 成 。 两 大 史 诗 中 有 不 少 部 分 显 露 了 印 度 的 哲 学 , 故 此 时 期 亦 被 人 们 称 为 “ 史 诗 时 期 ” 。 在 当 时 流 行 的 各 类 思 潮 中 , 影 响 较 大 的 除 了 婆 罗 门 教 思 潮 外 , 还 有 沙 门 思 潮 。 沙 门 思 潮 为 数 众 多 , 其 中 较 著 名 的 代 表 有 所 谓 “ 六 师 ” , 即 不 兰 那 · 迦 叶 ( P ū r a n a K a s s A a p a ) 、 末 伽 梨 · 拘 舍 罗 ( M a k k h a l i G o s ā l a ) 、 阿 耆 多 翅 舍 钦 婆 罗 ( A j i t a K e s a k a m b a l a ) 、 婆 浮 陀 · 伽 旃 那 ( P a k u d h a K a c c ā y a n a ) 、 散 若 夷 · 毗 罗 梨 子 ( S a n ~ j a y a B e l a t t h i p u t t a ) 、 尼 乾 陀 · 若 提 子 ( N i g a n t h a N ā t a p u t t a ) 。 但 在 众 多 的 沙 门 思 潮 中 , 后 来 得 到 持 久 发 展 并 对 印 度 后 世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的 则 是 佛 教 、 耆 那 教 ( J a i n a ) 和 顺 世 论 ( L o k ā y a t a ) 。 从 公 元 前 2 世 纪 至 公 元 4 世 纪 , 印 度 婆 罗 门 教 哲 学 经 过 奥 义 书 时 期 和 史 诗 时 期 的 历 史 演 变 , 最 终 形 成 了 六 个 主 要 哲 学 派 别 , 即 : 数 论 派 ( S ā m k h y a ) 、 瑜 伽 派 ( Y o g a ) 、 胜 论 派 ( V a i s ′ c s i k a ) 、 正 理 派 ( N y ā y a ) 、 弥 曼 差 派 ( M ī m ā m s ā ) 和 吠 檀 多 派 ( V e d ā n t a ) , 即 所 谓 “ 正 统 六 派 哲 学 ” 。 这 六 派 形 成 的 重 要 标 志 是 各 派 根 本 经 典 ( 最 初 的 原 典 ) 的 出 现 。 因 此 , 这 一 时 期 通 常 被 称 为 “ 经 书 时 期 ” 。 六 派 哲 学 产 生 后 , 佛 教 、 耆 那 教 和 顺 世 论 亦 有 较 大 的 发 展 , 并 陆 续 出 现 了 这 些 派 别 的 一 些 重 要 经 典 。 这 三 派 通 常 被 称 为 非 正 统 派 或 异 端 , 即 所 谓 2 印 度 哲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