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产业事业重大项目落地为目标,通过 “植入式”方式,大力促进中心城区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和 集聚发展。建立产业事业与空间对接项目库,完善空间对接 联席会议机制,截至2013年6月,成功对接项目62个,引 进中石油昆仑燃气华南分公司、中航国际等大型项目,解决 光大环保、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等区内大型企业空间需求。远 致创业园区、新一代信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有效 拉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区重点城市 更新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完成15个城中村的综合整治 11个城中村拆除重建改造、岗厦河园片区等31个拆除重建 类城市更新项目的专项规划编制,完成26个拆除重建类城 市更新项目规划审批。八卦岭国际展览中心城市更新单元 上步振华大院城市更新单元等5个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截 至2013年6月,全区计划采用拆除重建方式更新改造的项 目占地面积约145公顷,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项目11个,占 地面积65.8公顷;全区城市更新累计土地出让用地面积54 公顷,项目实施率28%,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二。 产业空间有效拓展。已建成或在建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 项目14个,项目完工可为我区增加产业空间288.7万平方 米,产业用房占建筑面积比达74.1%。其中福田国际电子商 务产业园的“工改新”实现由低端工商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成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上沙创新科技园的“工 改工”推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田面创意产业园
8 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产业事业重大项目落地为目标,通过 “植入式”方式,大力促进中心城区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和 集聚发展。建立产业事业与空间对接项目库,完善空间对接 联席会议机制,截至 2013 年 6 月,成功对接项目 62 个,引 进中石油昆仑燃气华南分公司、中航国际等大型项目,解决 光大环保、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等区内大型企业空间需求。远 致创业园区、新一代信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 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有效 拉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区重点城市 更新规划编制覆盖率达 100%,完成 15 个城中村的综合整治、 11 个城中村拆除重建改造、岗厦河园片区等 31 个拆除重建 类城市更新项目的专项规划编制,完成 26 个拆除重建类城 市更新项目规划审批。八卦岭国际展览中心城市更新单元、 上步振华大院城市更新单元等 5 个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截 至 2013 年 6 月,全区计划采用拆除重建方式更新改造的项 目占地面积约 145 公顷,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项目 11 个,占 地面积 65.8 公顷;全区城市更新累计土地出让用地面积 54 公顷,项目实施率 28%,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二。 产业空间有效拓展。 产业空间有效拓展。已建成或在建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 项目 14 个,项目完工可为我区增加产业空间 288.7 万平方 米,产业用房占建筑面积比达 74.1%。其中福田国际电子商 务产业园的“工改新”实现由低端工商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成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上沙创新科技园的“工 改工”推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田面创意产业园
聚焦“工改文”由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华强北 商业区加大“工改商”发展现代服务业。经调查,2012年提 供高端产业用房约187万平方米,两年内可提供高端产业用 房300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可提供近千万平方米 综合环境不断改善。以办大运为契机,高标准提升市容 环境,建设办赛事办城市项目130个,精心打造十条国际风 情街,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提升环境卫生质量,连续十 四年荣获鹏城市容环卫杯优胜奖。全面完成渔农村整体改 造,完成岗厦河园片区、赛格日立、下沙村等重点项目拆迁 工作,完成轨道交通二期建设。投资8.7亿元完成71项城 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动“数字城管”建设,建立街道 综合执法“7+1”长效机制,率先在全市推广城管、公安“证 据联用、信息联通、执法联动”的“三联”工作机制,城区 综合环境不断改善 三)倡导低碳发展理念,生态城区建设得到夯实 清洁生产促进低碳发展。大力创建低碳经济园区,鼓励 辖区各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改进生产 工艺,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耗、物耗和排污。建立专家咨 询评价机制,邀请市经信委、市人居委等相关单位专家组成 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对自愿清洁生产企业评审验收。鼓励企业 申请自愿清洁生产,全区有19家区管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 收。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幅度为3.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率在2012年达到91%,企业在生产工艺、日常管理方面的节 水改造和中水回用效果明显,提前达到目标值;工业固体废
9 聚焦“工改文”由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华强北 商业区加大“工改商”发展现代服务业。经调查,2012 年提 供高端产业用房约 187 万平方米,两年内可提供高端产业用 房 300 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可提供近千万平方米。 综合环境不断改善。 综合环境不断改善。以办大运为契机,高标准提升市容 环境,建设办赛事办城市项目 130 个,精心打造十条国际风 情街,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提升环境卫生质量,连续十 四年荣获鹏城市容环卫杯优胜奖。全面完成渔农村整体改 造,完成岗厦河园片区、赛格日立、下沙村等重点项目拆迁 工作,完成轨道交通二期建设。投资 8.7 亿元完成 71 项城 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动“数字城管”建设,建立街道 综合执法“7+1”长效机制,率先在全市推广城管、公安“证 据联用、信息联通、执法联动”的“三联”工作机制,城区 综合环境不断改善。 (三)倡导低碳发展理念 倡导低碳发展理念 倡导低碳发展理念,生态城区建设得到夯实 生态城区建设得到夯实 生态城区建设得到夯实 清洁生产促进低碳发展。 清洁生产促进低碳发展。大力创建低碳经济园区,鼓励 辖区各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改进生产 工艺,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耗、物耗和排污。建立专家咨 询评价机制,邀请市经信委、市人居委等相关单位专家组成 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对自愿清洁生产企业评审验收。鼓励企业 申请自愿清洁生产,全区有 19 家区管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 收。万元 GDP 能耗年均下降幅度为 3.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率在 2012 年达到 91%,企业在生产工艺、日常管理方面的节 水改造和中水回用效果明显,提前达到目标值;工业固体废
弃物处置利用率一直保持在100%。 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区。对城区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建 设,完成辖区33条道路环境提升、福龙路福田段生态景观 林建设、北环大道福田段绿化带以及深南中路街景一、二期 工程建设。福田红树林修复示范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完成福 田河、新洲河改造工程和凤塘河河口水质净化工程,建成社 区公园71个,绿道里程数达142公里。我区被国家环保部 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心城区, 10个社区成为“广东省宜居社区”。辖区内各公厕及公园节 水型器具普及率达100%。共创建47家“节水型居民小区” 创建数量稳居全市各区之首。积极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工作。 先进理念提升环保水平。应用虚拟化技术,减少服务器 近20台,降低了机房能耗,电子政务向节能减排、绿色环 保转变;稳步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全面启动72个示范 单位(小区)的创建工作;全力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辖区外 选址、建设工作;梅林水库水质一直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Ⅱ 类标准;辖区内深圳河福田段、福田河、新洲河等三条河流 平均污染指数稳步下降;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与声环境质量均 达到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圆满完成减排目标;环保 投资比重方面提前达到目标值,2010年、2011年均超过1.5%。 (四)加快社会建设,民生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1、2012年 公共教育投入分别为18.66亿元和22亿元。积极开展“教
10 弃物处置利用率一直保持在 100%。 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区。 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区。对城区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建 设,完成辖区 33 条道路环境提升、福龙路福田段生态景观 林建设、北环大道福田段绿化带以及深南中路街景一、二期 工程建设。福田红树林修复示范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完成福 田河、新洲河改造工程和凤塘河河口水质净化工程,建成社 区公园 71 个,绿道里程数达 142 公里。我区被国家环保部 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心城区, 10 个社区成为“广东省宜居社区”。辖区内各公厕及公园节 水型器具普及率达 100%。共创建 47 家“节水型居民小区”, 创建数量稳居全市各区之首。积极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工作。 先进理念提升环保水平。 先进理念提升环保水平。应用虚拟化技术,减少服务器 近 20 台,降低了机房能耗,电子政务向节能减排、绿色环 保转变;稳步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全面启动 72 个示范 单位(小区)的创建工作;全力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辖区外 选址、建设工作;梅林水库水质一直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Ⅱ 类标准;辖区内深圳河福田段、福田河、新洲河等三条河流 平均污染指数稳步下降;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与声环境质量均 达到功能区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圆满完成减排目标;环保 投资比重方面提前达到目标值,2010年、2011年均超过 1.5%。 (四)加快社会建设,民生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1、2012 年 公共教育投入分别为 18.66 亿元和 22 亿元。积极开展“教
与学方式转变”、新学校行动研究计划,成立“福田区教育 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有外籍教师、有境外 姊妹校、有教师参加境外培训“三个100%”,我区被教育部 评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综合示范实验区”和全市唯一的“全 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创办“特级教师工作 室”和“特色教师工作室”,新增53所春晖家庭学校。在全 市率先实施普惠性幼儿园创建工作,创建55所普惠性幼儿 园,完成全部幼儿园规范化建设。给予民办学校学位补贴, 保障了民办学校生源的稳定,促进了民办学校的规模化发 展 不断丰富文体服务内容。“一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 全区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04个、区属文化馆7个、社会投资 博物馆5个;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3.4万平方米,社 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100%,社区图书馆覆盖率97%。推出“让 市民走进音乐厅”、“让孩子走进少年宫”低票价补贴工程。 38件城雕作品成功落地;成功引进郎朗、王鲁湘、孟京辉、 易建联、聂卫平、印青等一批国内外文体名人;在全市率先 成立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政事分开、 管办分离”模式。加快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 身与体育竞技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投入近3000万元,对 辖区体育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至2012年底,全区拥有 体育场地1475个,健身路径361条 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区人民医院后期工程 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社康中心建设投入,现有社
11 与学方式转变”、新学校行动研究计划,成立“福田区教育 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现所有中小学有外籍教师、有境外 姊妹校、有教师参加境外培训“三个 100%”,我区被教育部 评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综合示范实验区”和全市唯一的“全 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创办“特级教师工作 室”和“特色教师工作室”,新增 53 所春晖家庭学校。在全 市率先实施普惠性幼儿园创建工作,创建 55 所普惠性幼儿 园,完成全部幼儿园规范化建设。给予民办学校学位补贴, 保障了民办学校生源的稳定,促进了民办学校的规模化发 展。 不断丰富文体服务 不断丰富文体服务内容。“一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 全区共建成公共图书馆 104 个、区属文化馆 7 个、社会投资 博物馆 5 个;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 33.4 万平方米,社 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 100%,社区图书馆覆盖率 97%。推出“让 市民走进音乐厅”、“让孩子走进少年宫”低票价补贴工程。 38 件城雕作品成功落地;成功引进郎朗、王鲁湘、孟京辉、 易建联、聂卫平、印青等一批国内外文体名人;在全市率先 成立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政事分开、 管办分离”模式。加快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 身与体育竞技事业全面发展,2012 年投入近 3000 万元,对 辖区体育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至 2012 年底,全区拥有 体育场地 1475 个,健身路径 361 条。 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区人民医院后期工程 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社康中心建设投入,现有社
康中心78家,社康中心人员配备从每家7.9名提高到10.5 名。实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计划,实现全区94个社区全覆 盖。率先在区属公立医院试点“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改 革,在区属公立医院与社康中心全面落实“药品零加成”, 开展“植入式合作办医”;开展免费婚前孕前检查与生育缺 陷筛查,妇女儿童保健水平创历史新高;成功创建“国家慢 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医,成立福田 区社会办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实行人口计生区域网格化管 理 (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财政支出坚持以民为本,社会公共 事业及民生福利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提升 2011年社会公共事业及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72%,加上办赛事办城市的一次性因素,2011年社会公共事 业和民生投入的比重达80%,同比增加23.8亿元,增长 42.3%。2012年社会公共事业及民生福利投入74.3亿元,占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5%,有力地支持了教育、卫生、 计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就业、文化体育、城市管理等 事业的发展。 着力落实就业帮扶服务。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区就业和 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的 “三级贯通”体系,全面落实就业服务属地化改革。2011年 共帮扶12591人创业,带动就业44572人;2012年实施“星 火计划”,共帮扶2036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8890人,新
12 康中心 78 家,社康中心人员配备从每家 7.9 名提高到 10.5 名。实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计划,实现全区 94 个社区全覆 盖。率先在区属公立医院试点“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改 革,在区属公立医院与社康中心全面落实“药品零加成”, 开展“植入式合作办医”;开展免费婚前孕前检查与生育缺 陷筛查,妇女儿童保健水平创历史新高;成功创建“国家慢 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医,成立福田 区社会办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实行人口计生区域网格化管 理。 (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财政支出坚持以民为本,社会公共 事业及民生福利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提升。 2011 年社会公共事业及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72%,加上办赛事办城市的一次性因素,2011 年社会公共事 业和民生投入的比重达 80%,同比增加 23.8 亿元,增长 42.3%。2012 年社会公共事业及民生福利投入 74.3 亿元,占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75%,有力地支持了教育、卫生、 计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就业、文化体育、城市管理等 事业的发展。 着力落实就业帮扶服务 着力落实就业帮扶服务 落实就业帮扶服务。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区就业和 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的 “三级贯通”体系,全面落实就业服务属地化改革。2011 年 共帮扶 12591 人创业,带动就业 44572 人;2012 年实施“星 火计划”,共帮扶 2036 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8890 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