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志 73 第一章人口数量 笫一节人口规模 宋初,景德镇瓷业发展,为人们聚居提供条件,“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社会分工日益 明显。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浮梁县成为望县,领7乡1镇。大观二年(1108年),仅景德 镇所辖三洲一镇就发展到6.1万人。宋室南迁后,北方不少制瓷名工巧匠来景德镇,进一 步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瓷窑的数量已达300多座,人口激增。嘉定乙亥年 (1215年)居民达121507口。咸淳已年(I269年)增至137053口,54年中增加1.6万 人,增长12.74% 元代,景德镇瓷业工艺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各地来此学艺谋生、经商的人口增多 至元庚寅年(1290年)间,人口增加到50786户、192148口,较咸淳己巳年增加了40.2% 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在镇设立浮梁瓷局,辖匠户一百元贞元年(1295年)至泰定元 年(1324年),辖匠户400余,为元初的四倍。此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人口随之增多 明代,由于元末二十年动乱,人口剧减、土地簿籍丢失,明朝廷进行人口普查与土地清 丈工作。以110户为里(城镇为坊),里分10甲。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天顺初年(1457 年)及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浮梁境内,共有112个里,(《读史方舆记要》记载 为120个里)。 明代浮梁县人口户数变化表 年份 口数户数 洪武辛未(1391) 永乐壬辰(1412)9259215941 天顺壬午(1462) 99183 17577 宏治壬戍(1502) 9972 17660 正德壬申(1512) 99865 17020 嘉靖壬午(152)21000917068 嘉靖壬辰(1532) 00037 16691 嘉靖壬寅(1542) 103661 571 嘉靖壬子(1552) 100192 15714 万历癸酉(1573) 100192 16149 万历癸未(1583) 100192 万历癸已(1593) 100192 16111 万历癸卯(1603) 100192 天启癸亥(1623) 16110 崇祯癸酉(1633) E:万历癸卯年有男子成丁29910口,妇女大口27589口
人 r - t /、 卜~月 ,L匀、 第一章 人口数量 第一节 人口规模 宋初,景德镇瓷业发展,为人们聚居提供条件,“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社会分工日益 明显。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浮梁县成为望县,领7乡1镇。大观二年(1108年),仅景德 镇所辖三洲一镇就发展到6.1万人。宋室南迁后,北方不少制瓷名工巧匠来景德镇,进一 步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瓷窑的数量已达300多座,人口激增。嘉定乙亥年 (1215年)居民达121507口。咸淳已巳年(1269年)增至137053口,54年中增加1.6万 人,增长1.2.74°00 元代,景德镇瓷业工艺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各地来此学艺、谋生、经商的人口增多, 至元庚寅年(1290年)间,人口增加到50786户、192148口,较咸淳己巳年增加了40.2%a 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在镇设立浮梁瓷局,辖匠户一百。元贞元年(1295年)至泰定元 年(1324年),辖匠户400余,为元初的四倍。此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人口随之增多。 明代,由于元末二十年动乱,人口剧减、土地簿籍丢失,明朝廷进行人口普查与土地清 丈工作。以110户为里(城镇为坊),里分10甲。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天顺初年(1457 年)及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浮梁境内,共有112个里,(《读史方舆记要》记载 为120个里)。 明代浮梁县人口户数变化表 年 份 .......................目.... 口 数 一 叫 ~ 叫 一 ~ - - , ~ - ~ 一 - 一 ~ 一 户 数 一 一 年 份 一 口数」 户 数 洪武辛未(1391) 1 0 4 9 7 0 18 7 3 1 永乐壬辰(1412) 9 2 5 9 2 15941 天丨!灰壬午(1462) 9 9 1 8 3 - 一 1 7 5 7 7 宏治壬戍(1502) 99 72 1 1 7 6 6 0 正德壬申(1512) 9 9 8 6 5 1 7 0 2 0 一 ’嘉靖壬午(1522) 100029 17 06 8 嘉靖壬辰((1532) 1 0 0 0 3 7 16691 嘉靖壬寅(1542) 103661 15711 i'Jq靖壬子(1552) 100192 15 71 4 万历癸酉(1573) 100192 16149 万历癸未(1583) 1 0 0 1 9 2 - 1 6 1 2 7 万历癸已(1593) 100192 16111 万历癸卯(1603) 1 0 0 1 9 2 1 6 1 1 0 一’..” ”巍兹而些- 1 0 0 1 9 2 16110 崇祯癸酉(1633) 100192 1 6 1 1 0 一} ’一 ”’一””一’ …____. 注:万历癸卯年有男子成丁29910口,妇女大口27589口
74 景德镇市志 以明代洪武辛未年(1391年)与元代至元庚寅年(1290年)比较,一百年中人口数量减 少45.37%以后历年有所增长。城镇人口增长,则因明朝廷在镇设立御器厂,中后期以后 除官窑外,民窑多于二三百座。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烧造中心。“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 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仅御器厂“大小工匠约百余,奔走力役不下千计”。至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10万余。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 除工人外,还招徕四方商人从事贸易。当时景德镇人口:一是本籍的居民;二是世代相传的 制瓷工匠;三是官窑征派的“上工夫”、“砂土夫”等辅助工役;四是各地商贾;五是各地来镇 的佣工。至明代中后期,虽然全国户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景德镇在册人口却一直稳定在 10万左右。 清代陶瓷业有较大发展。景德镇商贩云集,“工匠来八方”,匠、夫不下十余万。人口增 长也相当迅速。旧志对清代人口记载,从顺治九年(1652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都 只记载成丁数(16—60岁)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浮梁县成丁人口数量情况表 年份丁数阳女口数的人增妇年份丁数阳女口数帽人增妇女 顺治九年(1652)2021025733 顺治十四年(16572021025733 康熙元车(162123038118康熙六年(162041861015 康熙十一年(1672)2056125751115 康熙十六年(167720672575114 康熙廿一年(1682)20579 125康熙廿六年(1687)20600227642110 康熙卅一年(1692)20628 2810康熙卅六年(1697)2064025779125 康熙四十一年(1702)206462578566康熙四十六年(1707206502578944 康熙五十一年(1712)20662579 4陳熙五十六年(171m20673258041711 康熙六十一年(1722)20687258181414雍正五年(172720699258281210 雍正+年(1732)20711258381210 乾隆二年(1737)20725258521414 乾隆七年(1742)2073825863131乾隆十二年(1747)20752阳女免造14 乾隆十七年(1752)20767同上15 乾隆廿七年(1762)20792同上13 乾隆卅三年(1767)20802同上10 乾隆卅六年(171)20826同上24 从上表可看出当时人口增长比较稳定。道光十二年《浮梁县志》载:“自康熙五十五年 起至乾隆三十六年各届编审所收,除抵补开除外,实在滋生人丁一百七十六丁,妇女七十 口。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至乾隆四十七年后,则 已经将老幼人口统计在内,曰丁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55896户、250290丁口;嘉庆十七年(1812年)58792户 丁口;道光元年(1821年)59606户、288220丁口;道光三年(1823年)59935 79丁口;咸丰元年(1851年)57605户、286874丁口;同治八年(1869年) 57584户、286894丁口
景德镇市志 以明代洪武辛未年(1391年)与元代至元庚寅年(1290年)比较‘,一百年中人口数量减 少45.37°0。以后历年有所增长。城镇人口增长,则因明朝廷在镇设立御器厂,中后期以后 除官窑外,民窑多于二三百座。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烧造中心。“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 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仅御器厂“大小工匠约百余,奔走力役不下千计”。至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10万余。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 除工人外,还招徕四方商人从事贸易。当时景德镇人口:一是本籍的居民;二是世代相传的 制瓷工匠;三是官窑征派的“上工夫”、“砂土夫”等辅助工役;四是各地商贾;五是各地来镇 的佣工。至明代中后期,虽然全国户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景德镇在册人口却一直稳定在 10万左右。 清代陶瓷业有较大发展。景德镇商贩云集,“工匠来八方”,匠、夫不下十余万。人口增 长也相当迅速。旧志对清代人口记载,从顺治九年(1652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都 只记载成丁数(16- 60岁)。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浮梁县成丁人口数量情况表 年 份 丁数 妇女口数增人丁增妇女一 年 份 一’万骊妇女口抖增人丁增妇女 顺治九年((1652) 2 0 2 1 0 2 5 7 3 3 一顺治+四年(1657) 2 0 2 1 0 2 5 7 3 3 康熙元年(1662) 2 0 3 7 0 2 5 7 4 1 1 6 0 8 康熙六年(1667)i 20441- 2 5 7 4 6 7 1 5 康熙十一年(1672) 2 0 5 5 6 2 5 7 5 1 1 1 5 .5 康熙十六年(1.677)I 20567 2 5 7 5 5 1 1 4 康熙廿一年(1682) 2 0 5 7 9 2 5 7 6 0 1 2 5 一康I廿六年(1687) 2 0 6 0 0 2 5 7 6 4 2 1 1 0 康熙卅一年(1692) 2 0 6 2 8 2 5 7 7 4 2 8 1 0 康熙卅六年(1697) 2 0 6 4 0 2 5 7 7 9 1 2 5 康熙四十一年(1702) 2 0 6 4 6 2 5 7 8 5 } 6 - 6 赓咫四士六午少叨2 0 6 5 0 2 5 7 8 9 4 4 康熙五十一年(1712)1 2 0 6 5 6 2 5 7 9 3 6 4 - 熙五十六年(1717)1 20673 2 5 8 0 4 1 7 1 1 康熙六十一年(1722) 2 0 6 8 7 2 5 8 1 8 1 4 1 4 一 雍正五年(叮“型206991 2 5 8 2 8 1 2 1 0 雍正十年(1732) 20 71 1 2 5 8 3 8 1 2 1 0 乾隆二年(1737) 2 0 7 2 5 25852- 1 4 1 4 乾隆七年(1742) 2 0 7 3 8 2 5 8 6 3 了 一 1 1 ' 一 ’乾断二年(1747)一20752!妇女免造 1 4 乾隆十七年(1752) 2 0 7 6 7 同上 1 5 一窿廿七年(1762) 2 0 7 9 2 同上 13 乾隆卅三年(1767) 2 0 8 0 2 同上 . 1 0 一乾窿、六年(1771) 20826! 同上 ; 2 4 从上表可看出当时人口增长比较稳定。道光十二年《浮梁县志》载:“自康熙五十五年 起至乾隆三十六年各届编审所收,除抵补开除外,实在滋生人丁一百七十六丁,妇女七十 一口。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至乾隆四十七年后,则 已经将老幼人口统计在内,曰丁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55896户、250290丁口;嘉庆十七年(1812年)58792户、 281477丁口;道光元年(1821年)59606户、288220丁口;道光三年(1823年)59935 户、297579丁口;咸丰元年(1851年)57605户、286874丁口;同治八年(1869年) 57584户、286894丁口
人口志 75 《江西年鉴》载:“民国建立后,即通令全国进行人口调查,并由各省按年造报。至民国 5年(1916年)后,江西以时局影响,未能继续办理。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 成立,又通令全国举行人口调查”。从23年起,才比较有系统有计划地编查人口数量质 量、动态、静态等情况。其后又时因战乱中止资料散失亦较严重。从零星资料看,民国时 期,浮梁人口数量曾大幅度下降。 1916~1948年浮梁县人口数量统计表 年份 人数(人) 资料出处 1916 09523 《江西年鉴》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1929 367861 《江西地方自治月刊》 262286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228999 《江西年鉴》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1937 《江西统计月刊》 172538 《江西统计月刊》 168293 《江西省各县市现有保甲壮丁概数表》 1940 175346 《江西统计月刊》 1941 《江西统计 1942 161548 《行政与户口统计》 1943 《江西统计》 1944 《江西统计 1945 165000 《江西统计》 1947 《江西统计提要》 1948 166945 《江西省浮梁县制发国民身份证报告表》 民国5年(1916年)景德镇市境内居民有40余万人,较同治八年(1869年)增加12万 余人。而到37年,则只剩下16.69万人,减少59%,平均每年递减27.66‰。以南溪乡为 例,27年和31年都辖10个保、64个甲。第一保有8个甲,属旧时的上芦田都地域包括凤 凰村、芦田村、石溪渡、焦源坞。旧居仁都设二、三保,共13甲,包括小亭村四水村、窑门 口、老涧、东边村、南溪桥、上下施村等村落。旧下连都的一图、二图设四、五两个保,各辖6 个甲,主要村落有内蒋、外蒋、盘溪口、邬家、兴溪桥、诸奖等。第六保为黄坛都,设6个甲 包括福凤、徐家、徐村、庄家等村第七保,下属7个甲,包括七甲里、黄坛街、大洲、吴家第 八保6个甲,有龙潭、淡竹坂、板源坞、郭源等村。第九保6个甲,有港口、礼家门、岭脚下 元田。第十保下辖6个甲,主要有东港、中堡墁、王家坞等村落。其人口增减如下表
A I T /、 .-丬 ,匕、 《江西年鉴》载:“民国建立后,即通令全国进行人口调查,并由各省按年造报。至民国 5年(1916年)后,江西以时局影响,未能继续办理。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 成立,又通令全国举行人口调查”。从23年起,才比较有系统有计划地编查人口数量、质 量、动态、静态等情况。其后又时因战乱中止,资料散失亦较严重。从零星资料看,民国时 期,浮梁人口数量曾大幅度下降。 1916,一1948年浮梁县人口数量统计表 ...门....口......, 年 份 人数(人) 资 料 出 处 一下一可 1928- 1929- 1 9 3 3 1 9 3 5 1 9 3 6 - 1 9 3 7 1 9 3 8 193 9一 } 1940- 1 9“ 一 1942- 1943’ 一 1 9 4 4 1 9 4 5 1 9 4 7 - 1998 16 - 69.45‘一 《江西年鉴》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江西地方自治月刊》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江西年鉴》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江西统计月刊》 《江西统计月刊》 《江西省各县市现有保甲壮丁概数表》 《江西统计月刊》 《江西统计》 《行政与户口统计》 《江西统计》 《江西统计》 《江西统计》 《江西统计提要》 《江西省浮梁县制发国民身份证报告表》 民国5年(1916年)景德镇市境内居民有40余万人,较同治八年(1869年)增加12万 余人。而到37年,则只剩下16.69万人,减少59%,平均每年递减27.66%。以南溪乡为 例,27年和31年都辖10个保、64个甲。第一保有8个甲,属旧时的上芦田都,地域包括凤 凰村、芦田村、石溪渡、焦源坞。旧居仁都设二、三保,共13甲,包括小亭村、四水村、窑门 口、老涧、东边村、南溪桥、上下施村等村落。旧下连都的一图、二图设四、五两个保,各辖6 个甲,主要村落有内蒋、外蒋、盘溪口、邹家、兴溪桥、诸奖等。第六保为黄坛都,设6个甲, 包括福凤、徐家、徐村、庄家等村。第七保,下属7个甲,包括七甲里、黄坛街、大洲、吴家。第 八保6个甲,有龙潭、淡竹坂、板源坞、郭源等村。第九保6个甲,有港口、礼家门、岭脚下、 元田。第十保下辖6个甲,主要有东港、中堡瑕、王家坞等村落。其人口增减如下表:
76 景德镇市志 1938、1940年南溪乡各保户口、壮丁数量比较表 口 壮丁人数 别1938年1940年 1938年12月 1940年7月 1938年1940年 合计男 女合计男 女 55374 第二保10182885479406678365313 第三保|90 334265 第四保 873052824692442258042 第五保85 第六保80 109 第七保|94 84 787 245102 53 第八保64 598 80269211 第九保80 655 第十保 224 总计828728729039723385251284124101048532 上表中南溪乡10个保的总户数两年减少12.08%,人数减少27.97%,成年男子减少 近半数。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市境内社会动乱,人口死伤逃亡的情况 1916~1947年浮梁县住户数量情况 户数平均每户人数 《江西年鉴》 《江西地方自治月刊》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31669 《江西年鉴》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江西统计月刊》 2617 《江西统计月刊》 26143 《江西各县市现有保甲壮丁概数表》 《江西统计月刊》 23858 7.08 《江西统计》 《浮梁县乡镇保甲户口统计表》 1943 《江西统计》 1944 《江西统计提要》 34000 《江西统计》 《江西统计月刊》
景德镇市志 1938W. 1940年南溪乡各保户口、壮丁数量比较表 一 保 一 别 一 户 数 一 人 口 数 壮丁人数 1938年 1940年, 1938年 12月 1940年7月 才、4小 1938年 1940年 口 Y , 男 一 一 女 2丶4小 一 口川 一 一 男 女 一一 第一保 第二保一 第三保一 第四保一 第五保} 第六保一 第七保一 第八保一 第九保一 第十保一 9 7 101 90- 58- ‘5- 80- 9‘ 一 6‘ 一 80- 7 9 9 1 8 2 - 72- 5 4 6 4 7 2 8 4 5 9 7 2 7 8 8 2 9 8 8 5 7 0 2 5 8 7 一 6 3 1 - 560 787- 1 0 5 1 655 603- 4 5 5 4 7 9 396- 3 0 5 3 3 6 2 9 7 4 3 0 5 9 8 3 4 2 33 4 3 7 4 4 0 6 3 0 6 2 8 2 2 9 5 2 6 3 一 3 5 7 4 5 3 3 1 3 2 6 9 6 8 8 6 7 8 5 9 9 46” 一 5 0 3 3 9 0 5 4 1 4 8 0 4 9 8 4 0 5 3 7 6 3 6 5 3 3 4 2 4 4 2 6 7 2 0 7 2 9 6 2 6 9 2 5 9 2 2 4 3 1 2 3 1 3 2 6 5 2 2 5 2 3 6 1 8 3 2 4 5 2 1 1 2 3 9 1 8 1 1 7 6 9 6 9 2 8 0 - 92- 109- 102 140- 92- 6 9 - 8 0 4 8 4 8 4 2 4 8 5 5 5 3 6 5 4 5 4 8 凸 布千 J u t ' y I 8 2 8 7 2 8 7 2 9 0 3 9 7 2 3318 5 2 5 1 2 8 4 1 2 4 1 0 1 0 4 8 5 3 2 上表中南溪乡10个保的总户数两年减少12.08°0,人数减少27.97°0,成年男子减少 近半数。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市境内社会动乱,人口死伤逃亡的情况。 1916一 1947年浮梁县住户数量情况 年 份 一 ” 数 一 平均每户人数一 出 处 1 9 1 6一 一 :::: 一 1 9 3 5 1 9 3 6 1937 1 9 3 8 1 9 3 9 1 9 4 0 1941 1 9 4 2 1 9 4 3 19 44 1 9 4 5 1 9 4 7 一声一一 6飞3O9 57845 36729 3飞669 36323 3566八 26X76 26飞43 21$6' 2336 223 232 33, 3Z 3 6 . 6 8 一一 6 . 3 6 7 . 1 4 7 . 2 3 6 . 1 4 6 . 3 5 6 . 5 9 6 . 4 4 8 . 0 2 7 . 0 8 7 . 2 8 6 . 9 7 4 . 3 7 4 . 8 5 4 . 9 2 《江西年鉴》 《江西地方自治月刊》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江西年鉴》 《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 《江西统计月刊》 《江西统计月刊》 《江西各县市现有保甲壮丁概数表》 《江西统计月刊》 《江西统计》 《浮梁县乡镇保甲户口统计表》 《江西统计》 《江西统计提要》 《江西统计》 《江西统计月刊》
人口志 24年(1935年),国民党在浮梁县实施新县制,设区并改革区级机构,扩大区划,调整 合并成6个区。各乡(镇)公所直辖于县政府。 1936年浮梁县各区署户口、壮丁数 户数 人口数(人 壮丁数 (户) 合计 男 (人) 第一区 19205 104867 73806 31061 第二区 24932 14013 10919 24976 14010 10966 第四区 29221 16341 6227 第五区 24514 13924 10590 第六区 2264 14555 7858 6697 合计3633230513932813 36786 景德镇人口规模,宋大观二年(1108)即有6.1万人。清代,据旧志景德镇风俗附载 镇距城二十里,而俗与乡邑异,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可谓人烟稠密。《江 西地方自治月刊》记载民国元年为14.53余万人。《江西年鉴》记述景德镇在民国13年前 有人口20万,17年为15.37余万人。此后由于战争和灾疫特别是瓷业衰落,人口减少幅 度较大。25年为10.4万人。31年5月为7.63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外流人口陆续回 镇,人口数量稍有上升。37年12月统计为8.84万人。与13年比较,下降581% 民国23年(1934年),景德镇曾一度划分为四个镇。 第一镇:公馆岭至厂前、陈家岭至方家坦、十八桥至新运路至汪家街。1936年(下同) 有居民17799人,其中男性10305人,女性7494人。 第二镇:戴家弄至蛤蟆桥至太白园,周路口至狮子弄至油榨街。有居民15259人,其中 男性7986人,女性7273人。 第三镇:中山路彭家弄至祥集弄,麻石弄、瓷器街至富商弄,祥集弄至麻石弄,富商弄 至戴家弄。有居民18320人,其中男性9973人,女性8347人。 第四镇:里市渡、圣节巷、圣节巷至彭家弄,三角井至邓家岭至后山亭。有居民24959 人,其中男性13653人,女性11306人。 四个镇居民76339人,男性为41917人,女性为34420人
A h = 1 = / 、 卜 丬 J 匕 、 24年(1935年),国民党在浮梁县实施新县制,设区并改革区级机构,扩大区划,调整 合并成6个区。各乡(镇)公所直辖于县政府。 1936年浮梁县各区署户口、壮丁数 ................ ―一 ― 一 一 区 另刂 一 户 数 一 (户) ’ 一 一―一 一 人 口 数(人) 一 壮丁数 ‘2丶 守小 口 Y , 男 一 一 一 一 女 . (人) 第五川区 一一一 第六区 川2 2 6 4 一 可 24932- 24976 2 9 2 2‘ 一 24514 1 4 5 5 5 川二 7 8 一 5 8 一 粼 1 0 9 6 6 1 2 8 8 0 1 0 5 9。 一 6 6 9 7 1 2 1 9 6 5 0 2 2 5 0 3 9 6 2 2 7 5 4 0 3 2 8 9 9 丿之‘4率 一 口 夕! { 3 6 3 2 3 2 2 3 0 6 5 ―一 { 139952- 一 8 3 1 1 3 3 6 7 8 6 景德镇人口规模,宋大观二年(1108)即有6.1万人。清代,据旧志景德镇风俗附载: “镇距城二十里,而俗与乡邑异,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可谓人烟稠密。《江 西地方自治月刊》记载民国元年为14.53余万人。 《江西年鉴》记述景德镇在民国13年前 有人口20万,17年为15.37余万人。此后由于战争和灾疫,特别是瓷业衰落,人日减少幅 度较大。25年为10.4万人。31年5月为7.63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外流人口陆续回 镇,人口数量稍有上升。37年12月统计为8.84万人。与13年比较,下降55.81°<0 民国23年(1934年),景德镇曾一度划分为四个镇。 第一镇:公馆岭至厂前、陈家岭至方家坦、十八桥至新运路至汪家街。1936年(下同) 有居民17799人,其中男性10305人,女性7494人。 第二镇:戴家弄至蛤蟆桥至太白园,周路口至狮子弄至油榨街。有居民15259人,其中 男性7986人,女性7273人。 第三镇:中山路彭家弄至祥集弄,麻石弄、瓷器街至富商弄,祥集弄至麻石弄,富商弄 至戴家弄。有居民18320人,其中男性9973人,女性8347人。 第四镇:里市渡、圣节巷、圣节巷至彭家弄,三角井至邓家岭至后山亭。有居民24959 人,其中男性13653人,女性11306人。 四个镇居民76339人,男性为41917人,女性为344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