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真要让每一位中国人打心眼里认同这种价值观,身体力行的去执行,任重道远。毕竟,一个精神世界已经被毁掉了,再想去建立一个,何其之难。2.2.4如何规避清朝衰落的历史重演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就分析到这里,那么,如何才能规避清朝衰落,避免外敌入侵的历史重演。我们说,清朝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它用一种中国层面的普世价值,一种多元思维的方式整合起了汉满蒙回藏各个亚区域,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进而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繁荣。繁荣之后天下太平了,不需要这种多元思维方式了,因此就逐步丢掉了前人这种多元思维的政治智慧,使得自已陷入了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进而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难逃衰落、外敌入侵、灭亡的命运。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世界秩序止在进行重构,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需要共同去面对。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越应该使用多元思维的模式去思考问题,民族主义这些二战时期人类的智慧已经很难适用新的形势,解决新的问题,世界需要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思想来整合大家。中国给了世界一种方案,称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再用传统零和博奔的方式构建世界秩序。如果依然按照旧有模式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永无休止。比方中美关系,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的秩序,于是很多人预言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它的根据来源于人类的历更,说历更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还把他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修斯底德是古希暗的一个历史学家。但修昔底德可并没总结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理论,它只是说雅典的权势不断增长,导致了斯巴达人的恐惧,这使战争无法避免。结果后来被美国总结为修斯底德陷阱这套理论,即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美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它还停留在冷战的思维当中,因此中国一定要警惕美国挖的这个陷阱。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提倡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看问题,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化解矛盾,共同向前发展。这就是一种多元思维的模式,而目前人类创造的最能代表这种多元思维模式,最能反映普世意义上的价值,并能够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有效整合在一起的学说只剩“共产主义”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是共产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因此,今天要规避清朝衰落、外敌入侵的历史重演,就要站在这样一个多元13
13 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真要让每一位中国人打心眼里认同这种价值 观,身体力行的去执行,任重道远。毕竟,一个精神世界已经被毁掉了,再想去 建立一个,何其之难。 2.2.4 如何规避清朝衰落的历史重演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就分析到这里,那么,如何才 能规避清朝衰落,避免外敌入侵的历史重演。我们说,清朝之所以能兴起是因为 它用一种中国层面的普世价值,一种多元思维的方式整合起了汉满蒙回藏各个亚 区域,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进而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 来了繁荣。繁荣之后天下太平了,不需要这种多元思维方式了,因此就逐步丢掉 了前人这种多元思维的政治智慧,使得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进而严 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难逃衰落、外敌入侵、灭亡的命运。今天的 世界并不太平,世界秩序正在进行重构,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需要共同去面对。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越应该使用多元思维的模式去思考问题, 民族主义这些二战时期人类的智慧已经很难适用新的形势,解决新的问题,世界 需要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思想来整合大家。 中国给了世界一种方案,称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 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能再用传统零和博弈的方式构建世界秩序。如果依然按照旧有模式发展,国与 国之间的纷争永无休止。比方中美关系,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的秩序,于是很多人预言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它的 根据来源于人类的历史,说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还把他 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修斯底德是古希腊的一个历史学家。但修昔底德可并 没总结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理论,它只是说雅典的权势不断增长,导致了斯巴达 人的恐惧,这使战争无法避免。结果后来被美国总结为修斯底德陷阱这套理论, 即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美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它还停 留在冷战的思维当中,因此中国一定要警惕美国挖的这个陷阱。 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提倡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站在整个 人类的角度看问题,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化解矛盾,共同向前发展。 这就是一种多元思维的模式,而目前人类创造的最能代表这种多元思维模式,最 能反映普世意义上的价值,并能够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有效整合在一起的学说 只剩“共产主义”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是共产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 探索与实践。 因此,今天要规避清朝衰落、外敌入侵的历史重演,就要站在这样一个多元
思维的视角与高度看问题,用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价值去整合全世界的资源,进而定位好自己已的存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多元思维能力的构建造就了清朝的兴起,进而使清朝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多元思维能力的丧失遇上了西方的挑战带来了清朝的衰落。只有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用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多元思维模式才能够规避清朝衰落的历史重演。当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以这样一种多元思维模式看待这个世界,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盘是什么?2.3.1社会性质基本盘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前提、大背景,一切努力必须得围绕它而展开,脱离了这个基本盘,近代中国是没有出路的。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不再是独立的封建政权,处处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和干涉,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侵略斗争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重重矛盾,使西方国家灭亡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这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没能独立发展起来。这是近代中国半封建的性质。我们要格外重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也就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个性质,简称两半社会,对它的理解越深,对近代中国命运的把握越发清晰。这就好比你对一个事物的定义理解的越深刻,对它的把握就越精准一样。2.3.2历史任务中国近现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生命的探索与奋斗,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它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把它简称为中国梦。目标是缺乏操作性的,必须对其进行分解才好实现。我们将其分解成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已基本实现,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在进行时,预计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前后基本实现。近现代史中,有很多阶层对中国的未来进行过早期探索,但大都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没有将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搞清楚。实质上,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二者相互促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二者义相互区别,区别在于,两大历更任务的完成是有先后14
14 思维的视角与高度看问题,用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价值去整合全世界的资源,进 而定位好自己的存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多元思维能力 的构建造就了清朝的兴起,进而使清朝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多元思 维能力的丧失遇上了西方的挑战带来了清朝的衰落。只有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用 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多元思维模式才能够规避清朝衰落的历史重演。当然,我也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以这样一种多元思维模式看待这个世界,分析和解决自己遇 到的问题,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3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盘是什么? 2.3.1 社会性质 基本盘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前提、大背景,一切努力必须得围绕它而展开,脱 离了这个基本盘,近代中国是没有出路的。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不再是独立的封建 政权,处处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和干涉,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侵略斗争和帝 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重重矛盾,使西方国家灭亡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这是近代中 国半殖民地的性质。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民族资本主义没能独立发展起来。这是近代中国半封建的性质。 我们要格外重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也就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这个性质,简称两半社会,对它的理解越深,对近代中国命运的把握 越发清晰。这就好比你对一个事物的定义理解的越深刻,对它的把握就越精准一 样。 2.3.2 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生命的探索与奋斗,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它也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把它简称为中国梦。目标是缺乏操作性的,必须对其进行分 解才好实现。我们将其分解成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已基本实现,第二个历史任务国 家富强、人民富裕正在进行时,预计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 100 周年 前后基本实现。近现代史中,有很多阶层对中国的未来进行过早期探索,但大都 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没有将这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搞清楚。实质上,这两大历史 任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二者相互促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助 于更好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但二者又相互区别,区别在于,两大历史任务的完成是有先后
顺序的,必须得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倒过来就不行了。2.3.3主要矛盾任务不会自我驱动,它需要推动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力。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对,矛盾。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什么,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然我们经常提的矛盾还有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即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3.4实现方式社会历史领域基本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靠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呢。在阶级社会里,最主要的方式有三种:阶级斗争、革命、改革。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三种方式都有,但革命的方式更加突出,体现为一场革命史。根据革命的阶段、性质、目的、领导阶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段:1840—1919是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至今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为了好理解,我们也可以将前两段革命概括为流血的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可以概括为流汗的革命。过去,前辈们为了下一代人的生存流血牺性,今天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汗水,换来自己和下一代人有尊严的生存和发展。阶级斗争、革命、改革还需要具体的人来做,谁来做呢,它的主体是谁,对,人民群众。我们相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杰出人物要发挥作用必须得依靠人民群众。15
15 顺序的,必须得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倒 过来就不行了。 2.3.3 主要矛盾 任务不会自我驱动,它需要推动力,我们把它称之为动力。推动事物发展的 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对,矛盾。社会历史中,最基本的矛盾是什么,对,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然我们经常提的矛盾还有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即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 矛盾。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3.4 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领域基本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靠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呢。在阶级社 会里,最主要的方式有三种:阶级斗争、革命、改革。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阶级斗争 的最高形式。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三种方式都有,但革 命的方式更加突出,体现为一场革命史。根据革命的阶段、性质、目的、领导阶 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段:1840—1919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 至今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为了好理解, 我们也可以将前两段革命概括为流血的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可以 概括为流汗的革命。过去,前辈们为了下一代人的生存流血牺牲,今天我们希望 用自己的汗水,换来自己和下一代人有尊严的生存和发展。阶级斗争、革命、改 革还需要具体的人来做,谁来做呢,它的主体是谁,对,人民群众。我们相信,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杰出 人物要发挥作用必须得依靠人民群众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3.1近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首先来看近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近代中国指的是1840一1949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历史,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根据每个时期的历史特征以及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近代中国划分为以下9个阶段。3.1.1近代中国的开端从1840年起,止于1864年。这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遵变化做出初步反应的时期。反映前一方面的重大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及其间签订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反映后一方面的,包括林则徐的销烟、魏源的《海国图志》著作和太平天国起义。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变化。3.1.2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起自1865年,止于1895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成型期也是中国朝野酿变法和改良的时期。反映前一方面的主要史实是中国边疆危机和中法越南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后一方面的主要史实是洋务新政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教案频发,改良主义思想主张的提出和革命活动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沿海沿江某些城市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向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转变的现象。这个时期大约30年,除了1894一1895年的甲午战争外,大体上是相对平静的时期。清政府高层腐朽,观念落后,失去了一次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机遇。3.1.3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起自1895年,止于1901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做出强烈反应的时期。反映前一方面的主要史实是帝国主义抢占租借地和瓜分势力范围及有关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反映后一方面的主要史实有知识分子上层的戊戌维新运动和农民等下层社会义和团反帝运动。由于戊戌维新运动通过新闻媒体和政治运动造成的广泛社会动员,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声有色的思想解放运动。16
16 3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 3.1 近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 首先来看近代中国的演进轨迹是什么样的。近代中国指的是 1840—1949 这 样一个时间段的历史,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的 发展脉络。根据每个时期的历史特征以及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近代 中国划分为以下 9 个阶段。 3.1.1 近代中国的开端 从 1840 年起,止于 1864 年。这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做出初步反应的时期。反映 前一方面的重大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及其间签订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 埔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反映后一方面的,包括林则徐的 销烟、魏源的《海国图志》著作和太平天国起义。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文 化方面发生了变化。 3.1.2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起自 1865 年,止于 1895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成型期, 也是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的时期。反映前一方面的主要史实是中国边疆危机 和中法越南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后一方面的主要史 实是洋务新政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教案频发,改良主义思想主张的提出 和革命活动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沿海沿江某些城市的 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向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转变的现象。这个时期大约 30 年,除了 1894—1895 年的甲午战争外,大体上是相对平静的时期。清政府高层 腐朽,观念落后,失去了一次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机遇。 3.1.3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起自 1895 年,止于 1901 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 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做出强烈反应的时期。反映前一方面的主要史 实是帝国主义抢占租借地和瓜分势力范围及有关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及 《辛丑条约》的签订;反映后一方面的主要史实有知识分子上层的戊戌维新运动 和农民等下层社会义和团反帝运动。由于戊戌维新运动通过新闻媒体和政治运动 造成的广泛社会动员,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声有色的思想解放运动
3.1.4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起自1901年,止于1912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帝国主义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清政府企图自救而失败,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但谋求中国的新出路失败了,袁世凯取得政权,并在体制上部分回到清朝统治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中国青年大规模地赴日本留学,东京形成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群体,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通过留日学生大量介绍到中国,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空前的思想活跃。3.1.5民国的初建起自1912年,止于1923年。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和军阀割据战争的大部分时期,是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称帝,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也在这一年。护国运动发生,袁世凯死亡。由于此前清政府新政的鼓励,由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鼓励,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西方势力在中国的暂时后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赢得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继续增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这是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的基本标志。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人运动的开展,都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军阀混战,则是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基本标志。3.1.6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起自1924年,止于1927年,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到国民党“分共”、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国民革命的高潮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北洋各派系的争权夺利以及旧军阀政府的跨台,明显地标志了中国社会的上升趋势。引导辛亥革命成功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转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是这一时期思想理论界的重大变化。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国共合作的破裂导致内战,引起社会分化,延缓了中国社会的进步。3.1.7.内战与危机起自1927年,正于193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和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是中国再次呈现两个政权对立的标志。这个时期,完成了北伐,发生了张学17
17 3.1.4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起自 1901 年,止于 1912 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 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帝国主义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清政府企图自救 而失败,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 朝统治,但谋求中国的新出路失败了,袁世凯取得政权,并在体制上部分回到清 朝统治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中国青年大规模地赴日本留学,东京形成了中国新 型知识分子的群体,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通过留日学生大量介绍到中国,引起了中 国思想界空前的思想活跃。 3.1.5 民国的初建 起自 1912 年,止于 1923 年。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和军阀 割据战争的大部分时期,是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1915 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称帝,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也在 这一年。护国运动发生,袁世凯死亡。由于此前清政府新政的鼓励,由于辛亥革 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鼓励,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 的西方势力在中国的暂时后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赢得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继续增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 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这是中 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的基本标志。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 五四运动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人运动的开展,都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国历 史的发展。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军阀混战,则是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基 本标志。 3.1.6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起自 1924 年,止于 1927 年,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到国民党 “分共”、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 运动,国民革命的高潮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北洋各派系的争权夺利以及旧军 阀政府的垮台,明显地标志了中国社会的上升趋势。引导辛亥革命成功的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转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是这一时期思想理 论界的重大变化。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国共合作的破裂导致内 战,引起社会分化,延缓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1.7.内战与危机 起自 1927 年,止于 1937 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和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出 现,是中国再次呈现两个政权对立的标志。这个时期,完成了北伐,发生了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