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一、课程定位(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21200042/21200043课程总学时6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45/15)学分3/1(理论学分/实践学分)开课学期2(二)课程性质《中国革命史》是思政专业本科基础理论必修课。《中国革命史》从学科特点看,是历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科学,又要注重从历史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历史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明辩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它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科学。(三)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中国革命史》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系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政教专业其它专业课的基础。中国革命史教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努力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史实,重点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历史规律和经验,引导学生把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联系起来,为后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提供学理支撑和价值支撑。(四)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
1 《中国革命史》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21200042/21200043 课程总学时 6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45/15) 学分 3/1(理论学分/实践学分) 开课学期 2 (二)课程性质 《中国革命史》是思政专业本科基础理论必修课。《中国革命史》从学科特点看,是历 史科学。它的基本框架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离开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没有了 《中国革命史》这门课。从社会功能看,这门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通过教学,要使学 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和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揭示中国近 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史》课可以说是:“身兼两任”, 既要注重历史科学的史料、史实准确、科学,又要注重从历史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的角度,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历史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方法,使学生明辩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它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 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科学。 (三)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中国革命史》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系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政教专业其它专 业课的基础。中国革命史教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努力做 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史实,重点 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历史规律和经验, 引导学生把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联系起来,为后续开设的《毛泽 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提供学理支撑和价值支撑。 (四)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分配: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第一章5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411.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33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5第四章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56第五章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17第六章5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285第七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2第八章6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42第九章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4第十章62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启22复习、总结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2.系统掌握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斗争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3.了解中国革命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4.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2
2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 5 4 1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5 4 1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 3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 5 1 第五章 国共合作与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 6 5 1 第六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7 5 2 第七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 5 3 第八章 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 6 4 2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6 4 2 第十章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开启 6 4 2 复习、总结 2 2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系统掌握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斗争史,掌握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 3.了解中国革命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 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4.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 系
(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要求2.2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课程目标12.教育情怀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3.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课程目标23.学科素养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与教育意义。3.2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课程目标3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课程目标43.3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2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课程目标58.沟通合作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三、教学设计与内容(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专题教学法依据课程内容时间顺序和具体历史史实,组织史料和论据,进行专题教学,突出论证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特点,增强课程的历史感和逻辑性,同时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教育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2.互动教学法《中国革命史》是一门历史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课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近代走到现代,这个历史过程和其中蕴涵的真理性的东西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作为教者,只能是认认真真地去了解,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也就是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清晰的思路和鲜明的观点,给学生以教学引导。在这个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课堂也安排讨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3 (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的毕业 要求 课程目标 1 2.2 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教育情怀 课程目标 2 3.1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 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 法,了解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与教育意 义。 3.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 3 3.2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 科学相关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课程目标 4 3.3 了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5 8.2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 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8.沟通合作 三、教学设计与内容 (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专题教学法 依据课程内容时间顺序和具体历史史实,组织史料和论据,进行专题教学,突 出论证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特点,增强课程的历史感和逻辑性,同时又做到理论联 系实际,发挥教育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 2.互动教学法 《中国革命史》是一门历史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课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由近代走到现代,这个历史过程和其中蕴涵的真理性的东西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作为教者,只能是认认真真地去了解,正视历 史,尊重历史。也就是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具 有清晰的思路和鲜明的观点,给学生以教学引导。在这个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要 紧紧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同时课堂也安排讨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视频、影像辅助教学法《中国革命史》课中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均有许许多多的影像专题资料。把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教学中是正确的选择。它能将活生生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作用于其感官,使其通过分析、评判,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5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根源,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都不能够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3.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根源2学时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二节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对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洋务派官僚的洋务运动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成维新运动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5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2.理解: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掌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进4
4 3.视频、影像辅助教学法 《中国革命史》课中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均有许许多多的影像专题资料。把 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教学中是正确的选择。它能将活生生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学生面 前,作用于其感官,使其通过分析、评判,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学生创 造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准备(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必 然性。 2.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 根源,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旧式农民战争和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都不能够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 3.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根源 2 学时 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节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对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 3 学时 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三、洋务派官僚的洋务运动 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 2.理解: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3.掌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进
步性。二、主要内容:第一节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学时一、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四、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清王朝的斗争2学时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二、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第三节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2学时一、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各地的响应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3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2.理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3.掌握:从袁世凯篡权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的历史教训。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和革命派的抗争1.5学时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二、“二次革命”三、护国运动第二节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1.5学时一、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二、两次护法运动的发动与失败5
5 步性。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学时 一、十九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四、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清王朝的斗争 2 学时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第三节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 学时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及各地的响应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3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 2.理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3.掌握:从袁世凯篡权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的历史教 训。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和革命派的抗争 1.5 学时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二、“二次革命” 三、护国运动 第二节 军阀割据和护法运动 1.5 学时 一、军阀割据和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 二、两次护法运动的发动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