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易帜,国民党政府谋求全国的统一和建设;大革命失败造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打击,由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结果形成了苏维埃政权,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出路的新探索,出现了中共早期斗争的曲折局面。在上个时期由旧的阶级矛盾掩盖着的新的阶级矛盾,在这个时期突出地展现开来。日本实施大陆政策,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打破了中国实施现代化进程的努力,也改变了国共两党内战的局面,十年内战时期的政治斗争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安事变是一个关键因素。3.1.8全面抗日起自1937年,止于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妄图独霸中国,使中国全部殖民地化,想做西方列强在19世纪内想做而未做到的事。在广大沦陷区,先后出现过三个代表日本侵华利益的伪政权:伪满、华北伪政权和汪伪政权。但时代变化了,日本的侵略引起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国共两党面对日寇侵略,共御外悔,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经过十四年抗战,赢得了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反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它是标志中国社会向上发展趋势的典型事例。这一次民族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中国近代史的转折具有根本意义。3.1.9中国命运的决战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这是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为决定中国发展方向而决战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受侵略、受欺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争取到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尊严,因此为中国的现代化争取到了起步条件。中国人把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的时机到来了。3.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有哪些?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通通都失败了,我们会重点分析戊成变法。首先我们简单概述一下这三次早期探索。3.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上的大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从历史时代的特点来观察,它发生在中国因为鸦片战争后形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初步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它的矛头所向,虽然主要是从清朝皇帝到各级地主官僚,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而深入内地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完全是像陈胜、吴广以来的那样单纯的农民战争,当然它也不同于1927年以后中国共18
18 良易帜,国民党政府谋求全国的统一和建设;大革命失败造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 重大打击,由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结果形成了苏维埃政权,开始了中国共产党 人对中国出路的新探索,出现了中共早期斗争的曲折局面。在上个时期由旧的阶 级矛盾掩盖着的新的阶级矛盾,在这个时期突出地展现开来。日本实施大陆政策,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打破了中国实施现代化进程的努力,也改变了国共两党内战 的局面,十年内战时期的政治斗争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安事变是一个关键因 素。 3.1.8 全面抗日 起自 1937 年,止于 1945 年。日本全面侵华,妄图独霸中国,使中国全部殖 民地化,想做西方列强在 19 世纪内想做而未做到的事。在广大沦陷区,先后出 现过三个代表日本侵华利益的伪政权:伪满、华北伪政权和汪伪政权。但时代变 化了,日本的侵略引起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国共两党面对日寇侵略,共御外侮,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经过十四年抗战,赢得了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中 国历史上反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它是标志中国社会向上发展趋势的典 型事例。这一次民族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中国近代史的转折具有根本意义。 3.1.9 中国命运的决战 从抗战胜利到 1949 年 10 月。这是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为决定中国发展方向而 决战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受侵略、受欺侮的时 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争取到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尊严,因此为中国的现 代化争取到了起步条件。中国人把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的 时机到来了。 3.2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有哪些?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通通 都失败了,我们会重点分析戊戌变法。首先我们简单概述一下这三次早期探索。 3.2.1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上的大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大事。从历史时代的特点来观察,它发生在中国因为鸦片战争后形成的不平 等条约体系初步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它的矛头所向, 虽然主要是从清朝皇帝到各级地主官僚,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因为第二次鸦 片战争发生而深入内地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完全是 像陈胜、吴广以来的那样单纯的农民战争,当然它也不同于 1927 年以后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以太平天国为旗帜的这场农民战争迫使外国侵略者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调整对华政策,明确了支持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方向;这场战争又迫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因为这种大政策的调整,就影响到国内政治结构的转变,中央权力下移,汉人官员当权,正规军无能而湘军、淮军兴起。这些转变不仅直接影响了此后政局的发展,影响了中外关系发展的格局,也影响了此后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谈两点。第一,太平军一把手洪秀全没有军事才能,不掌握军权,二把手有军事才能,掌握军权,这样的结构非常的不稳定,这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了伏笔。第二,洪秀全禁止儒学让他得罪了清朝的全体知识分子,失去了大量潜在的中层官员,让各地乡绅对天国的抵抗更加强烈。常年无法振兴经济,让他失去了底层百姓的支持。最后,他还失去了一个原本最有可能支持他的盟友:西方列强,也就是说洪秀全把该得罪的和不该得罪的群体都得罪了,孤立无援,最终导致失败。3.2.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新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当权派切实体验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力,面对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涵涌潮流而发起的,号称“自强新政”,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当权派的自救运动。洋务新政首先抓军用工业,造枪造炮,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保证政权稳定,随着农民起义的逐渐平复,当然也有保卫国防、对付外国侵略的动机。甲午战争败于日本,原先设计的所谓“自强”,所谓的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均化为泡影。因此我们说洋务运动失败了。洋务运动虽然是从清政府办军用工业开始的,但办军用工业还不能说是追求现代化,只有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求富”性质的民用工业后,才意味着清政府开始追求发展生产力,追求现代化。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发展起来,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引进中国,中国出现了工人阶级,也逐渐成长起来资产阶级,这是中国原有的封建社会不曾有过的新的社会阶级。与此相适应,一批西方社会科学书籍被翻译过来,一批洋务人才被培养出来。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工业化的开始,或者认为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洋务新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把洋务新政的开展与稍晚些时候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相比较,这种局限性就更明显了。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不是由朝廷统一部署的在全国推行的运动,而是由部分中央的和地方的大臣经朝廷同意而推动的运动,守旧的、保守的、反对的势力很大,很普遍,难以取得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官办或者官督商办的办企业模式,在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方面也起过19
19 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以太平天国为旗帜的这场农民战争迫使外国侵略者重新认 识中国,认识中国的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调整对华政策,明确了支持清朝 统治者的政策方向;这场战争又迫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 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因 为这种大政策的调整,就影响到国内政治结构的转变,中央权力下移,汉人官员 当权,正规军无能而湘军、淮军兴起。这些转变不仅直接影响了此后政局的发展, 影响了中外关系发展的格局,也影响了此后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谈两点。第一,太平军一把 手洪秀全没有军事才能,不掌握军权,二把手有军事才能,掌握军权,这样的结 构非常的不稳定,这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了伏笔。第二,洪秀全禁止儒学让他 得罪了清朝的全体知识分子,失去了大量潜在的中层官员,让各地乡绅对天国的 抵抗更加强烈。常年无法振兴经济,让他失去了底层百姓的支持。最后,他还失 去了一个原本最有可能支持他的盟友:西方列强,也就是说洪秀全把该得罪的和 不该得罪的群体都得罪了,孤立无援,最终导致失败。 3.2.2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新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当权派切实体验到西方列强坚 船利炮的威胁力,面对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汹涌潮流而发起的,号称“自 强新政”,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当权派的自救运动。洋务新政首先抓军用工业,造 枪造炮,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保证政权稳定,随着农民起义的逐渐平复, 当然也有保卫国防、对付外国侵略的动机。甲午战争败于日本,原先设计的所谓 “自强”,所谓的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均化为泡影。因此我们说洋务运 动失败了。 洋务运动虽然是从清政府办军用工业开始的,但办军用工业还不能说是追求 现代化,只有在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创办“求富”性质的民用工业后,才意味着 清政府开始追求发展生产力,追求现代化。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发展起来,西方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被引进中国,中国出现了工人阶级,也逐渐成长起来资产阶 级,这是中国原有的封建社会不曾有过的新的社会阶级。与此相适应,一批西方 社会科学书籍被翻译过来,一批洋务人才被培养出来。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 工业化的开始,或者认为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 洋务新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把洋务新政的开展与稍晚些时候日本进行 的明治维新相比较,这种局限性就更明显了。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不是由朝 廷统一部署的在全国推行的运动,而是由部分中央的和地方的大臣经朝廷同意而 推动的运动,守旧的、保守的、反对的势力很大,很普遍,难以取得明治维新那 样的效果。官办或者官督商办的办企业模式,在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方面也起过
一定作用,但对民间企业家的发展却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与日本明治政府主动提倡、推动民间企业的发展大不相同,因此成效差异很大。由地方督抚大员推动的官办或者官督商办企业,形成了相关地方权力的物质基础,这种基础与军事权力相结合,为此后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埋下了伏笔。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延缓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甲午战败表明,中国由地方官员推动的洋务新政大大落后于日本明治政府推动的改革、维新运动。而且洋务新政所涉及的“御外悔”的目标完全未能达到。中央政府不能主动转变观念和提出措施,是甲午战争前后30年间丧失许多发展机会的基本原因,也是洋务新政与明治维新效果大相差异的基本原因,当然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的基本原因。洋务活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发动洋务活动的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是统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同统治阶级中的另一派顽固派一起,共同决定、执行着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基本国策。位居政权顶端,实行折中控制的是掌握皇权的慈禧太后。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是必要的,这种引进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的缓慢演变,对于动摇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引进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在办洋务企业时虽也有抵御外敌、收回权利等对外的动机和表态,但那不是根本的目的,而难免有掩饰之嫌。洋务派不可能发动全民族的力量来对付帝国主义侵略者。李鸿章只准自己办洋务,却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侵略,他们并不想真正抵抗,掌握在他们手中的近代先进武器,形成不了保卫祖国的城墙。北洋舰队在当时不是武器装备落后,至少与日本海军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先进的,但是为了“避战保船”,匍匐港内,造成被动打的局面,成了日本的战利品。不是武器不如人,而是精神状态不如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加深,掌握国家权力的洋务派官们总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地把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卖给外国侵略者。所谓抵御外敌,就越来越失去其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外关系并不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相安无事”,中国正急速地面临殖民地化的深渊。3.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工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康有为领导的戊成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二20
20 一定作用,但对民间企业家的发展却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与日本明治政府主 动提倡、推动民间企业的发展大不相同,因此成效差异很大。由地方督抚大员推 动的官办或者官督商办企业,形成了相关地方权力的物质基础,这种基础与军事 权力相结合,为此后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埋下了伏笔。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延 缓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延缓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丧失了许多发展 的机会。甲午战败表明,中国由地方官员推动的洋务新政大大落后于日本明治政 府推动的改革、维新运动。而且洋务新政所涉及的“御外侮”的目标完全未能达 到。中央政府不能主动转变观念和提出措施,是甲午战争前后 30 年间丧失许多 发展机会的基本原因,也是洋务新政与明治维新效果大相差异的基本原因,当然 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的基本原因。 洋务活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 派是统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同统治阶级中的另一派顽固派一起,共同决 定、执行着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基本国策。位居政权顶端,实行折中控 制的是掌握皇权的慈禧太后。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是必要的,这种引进 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的缓慢演变,对于动摇封建专 制统治的基础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引进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在办洋务企业时虽也有抵御外敌、收回权利等 对外的动机和表态,但那不是根本的目的,而且难免有掩饰之嫌。洋务派不可能 发动全民族的力量来对付帝国主义侵略者。李鸿章只准自己办洋务,却限制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侵略,他们并不想真正抵抗,掌握在他们手中的近代 先进武器,形成不了保卫祖国的城墙。北洋舰队在当时不是武器装备落后,至少 与日本海军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先进的,但是为了“避战保船”,匍匐港内, 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成了日本的战利品。不是武器不如人,而是精神状态不如 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加深,掌握国家权力的洋务派官僚们总是一次比一次 更严重地把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卖给外国侵略者。所谓抵御外敌,就越来越失去 其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外关系并不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相安无事”,中国正急 速地面临殖民地化的深渊。 3.2.3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 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 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 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 导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 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二
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这与时代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他们没有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以为自强了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这是幼稚的幻想。不反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怎么能够自强起来?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栓楷。他们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幻想,又不认识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康有为一再警告清朝统治者,如果不及时改革,一是担心洪秀全那样的农民起义再起,二是担心列强侵略加剧。用什么办法预防?就是把皇帝捧出来,希望皇帝变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使皇帝以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继续歌舞升平了。这样,维新派就把自己的维新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完全对立起来。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维新派找不到根本的支持力量,其事业走向失败,是肯定的。但是他担心农民起义和列强侵略,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聪明之处。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在于,把预防的办法寄托于皇帝,完全把方向搞错了。戊成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3.3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成功?3.3.1案例分析关于戊戌变法,我相信很多同学对它一定会感到婉惜,好好的改良运动,为什么103天就戛然而止了。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首先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台湾作家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但书中的人物都以历史考证做底子。小说的主题就是戊戌变法。李敖先生自已谈到:一般历史小说只是“替杨贵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脚”等无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却全不如此。它写的重点是大丈夫型的人物。这是一部阳刚的作品,严格来说,书中只有一个女性,而且还是个坏人,就是慈禧太后,其他全是男性的思想与活动。它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但它并不歧视女性,从光绪的珍妃的哀怨、到谭嗣同的闺妻的死别,都可反映出这些,只是它的主题并不止于男女之情而已。《北京法源寺》这部历史小说推荐大家去阅读一下。话剧导演田沁鑫根据李敖的同名小说创作了话剧《北京法源寺》,同样很精彩。在这里我给大家找来了这部话剧的一段节选视频,大概十分钟左右。通过观看,你可以深刻理解戊成变法的时空背景。3.3.2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21
21 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这与时代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 的认识有关。他们没有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以为自强了就 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这是幼稚的幻想。不反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怎 么能够自强起来? 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 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他们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 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幻想,又不认识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 性,害怕革命。康有为一再警告清朝统治者,如果不及时改革,一是担心洪秀全 那样的农民起义再起,二是担心列强侵略加剧。用什么办法预防?就是把皇帝捧 出来,希望皇帝变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使皇帝以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继续歌舞升 平了。这样,维新派就把自己的维新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完全对立起来。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维新派找不到根本的支持力量,其事业走向失败,是肯定 的。但是他担心农民起义和列强侵略,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 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聪明之处。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在于,把预防的 办法寄托于皇帝,完全把方向搞错了。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 蓬勃兴起。 3.3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成功? 3.3.1 案例分析 关于戊戌变法,我相信很多同学对它一定会感到惋惜,好好的改良运动,为 什么 103 天就戛然而止了。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首先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是台湾作家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但书中的人物都以 历史考证做底子。小说的主题就是戊戌变法。李敖先生自己谈到:一般历史小说 只是“替杨贵妃洗澡”“替西太后洗脚”等无聊故事,《北京法源寺》却全不如此。 它写的重点是大丈夫型的人物。这是一部阳刚的作品,严格来说,书中只有一个 女性,而且还是个坏人,就是慈禧太后,其他全是男性的思想与活动。它写男性 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但它并不歧视女性,从光绪的 珍妃的哀怨、到谭嗣同的闺妻的死别,都可反映出这些,只是它的主题并不止于 男女之情而已。《北京法源寺》这部历史小说推荐大家去阅读一下。 话剧导演田沁鑫根据李敖的同名小说创作了话剧《北京法源寺》,同样很精 彩。在这里我给大家找来了这部话剧的一段节选视频,大概十分钟左右。通过观 看,你可以深刻理解戊戌变法的时空背景。 3.3.2 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
要理解戊成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是绕不开的,因为戊成变法就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临被瓜分的威胁。国人面对日本这样一个小国竞然打败了曾经的大朝上国的事实,不得不去认真寻找背后的答案,答案止是近代日本开展的明治维新。因此,学习日本的经验就成为眼下最为现实的一条道路。那我们就要对比一下,这两场看上去很像的维新运动,结果为什么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看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其实跟中国的原因是一样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变。具体来看,那个时候的日本,封建制度出现了危机。新兴地主、农村商人和城市中的特权商人都在逐渐强大,但传统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却在走向没落。新兴地主就是那些因农民没法过活,变卖土地给他们,进而新兴积累起大量土地财富的这一部分群体。但你要知道这些人虽然有了大量的土地,可能不能长久的占有这些土地还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土地是不允许买卖的。农村商人是那些靠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发展起来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同样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那个时候日本也是极力打压商业行为的。城市中的特权商人就是那些高利贷者,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和统治阶级保有一种暖味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从来就不是稳定的。这些新兴阶层非常希望通过国家的变革将自己积累的财富合法化了,他们有变革的经济动力。传统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却在走向没落,这句话怎么理解。被统治阶级也就是农民阶级,这一群体从来都是最终的受害者,尤其到了王朝晚期。这里的统治阶级主要指的是军人阶层,那个时候的日本处于转型期,出现了很多的新兴阶层,这些人通过新的生产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唯独军人阶层没有。他们不允许参与任何新的财富创造活动,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军人阶层,只有一份死工资。别人都在涨工资,而这些人却一点都没有起色,心里当然不平衡。因此,作为传统统治阶级的军人阶层面对走向没落的命运,也极力想通过变革来改变自已的命运。这两拨人一拍即合,一拨人有钱,一拨人有枪。外患同样是因为西方的扩张,同样是面临外来侵略,日本的反应和中国的反应却是截然的不同。这个我们也好理解,日本的体量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中国不在同一层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可以选择无视,日本却只能选择主动门户开放,因为它没办法做到无视,无视意味着亡国灭种。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出身于下级武士阶层的一批爱国日本人意识到:为了应付民族危机,必须实行开国进取政策,并把外国势力驱逐出去。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又必须改革幕藩体制,革除弊政,为此,他们于19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在日本进行了“尊王壤夷”的倒幕运动,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也就是说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开始之前,日本作了大量的准备,而这场准备不是简简单单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通过革命扫清了阻碍变革的22
22 要理解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是绕不开的,因为戊戌变法就发生在甲午中 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临被瓜分的威胁。国人面对日本这样一个小国竟然打败 了曾经的天朝上国的事实,不得不去认真寻找背后的答案,答案正是近代日本开 展的明治维新。因此,学习日本的经验就成为眼下最为现实的一条道路。那我们 就要对比一下,这两场看上去很像的维新运动,结果为什么天壤之别。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其实跟中国的原因是一样的,内 忧外患,不得不变。具体来看,那个时候的日本,封建制度出现了危机。新兴地 主、农村商人和城市中的特权商人都在逐渐强大,但传统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 级却在走向没落。 新兴地主就是那些因农民没法过活,变卖土地给他们,进而新兴积累起大量 土地财富的这一部分群体。但你要知道这些人虽然有了大量的土地,可能不能长 久的占有这些土地还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土地是不允许买卖 的。农村商人是那些靠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发展起来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同样 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那个时候日本也是极力打压商业行为的。城市中的特权商 人就是那些高利贷者,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和统治阶级保有一种暧昧的关系,而这 种关系从来就不是稳定的。这些新兴阶层非常希望通过国家的变革将自己积累的 财富合法化了,他们有变革的经济动力。传统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却在走向 没落,这句话怎么理解。 被统治阶级也就是农民阶级,这一群体从来都是最终的受害者,尤其到了王 朝晚期。这里的统治阶级主要指的是军人阶层,那个时候的日本处于转型期,出 现了很多的新兴阶层,这些人通过新的生产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唯独军人 阶层没有。他们不允许参与任何新的财富创造活动,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军人阶 层,只有一份死工资。别人都在涨工资,而这些人却一点都没有起色,心里当然 不平衡。因此,作为传统统治阶级的军人阶层面对走向没落的命运,也极力想通 过变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两拨人一拍即合,一拨人有钱,一拨人有枪。 外患同样是因为西方的扩张,同样是面临外来侵略,日本的反应和中国的反 应却是截然的不同。这个我们也好理解,日本的体量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 中国不在同一层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可以选择无视,日本却只能选择主动门户 开放,因为它没办法做到无视,无视意味着亡国灭种。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出 身于下级武士阶层的一批爱国日本人意识到:为了应付民族危机,必须实行开国 进取政策,并把外国势力驱逐出去。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又必须改革幕藩体制, 革除弊政,为此,他们于 19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在日本进行了“尊王攘 夷”的倒幕运动,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也就是说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最 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开始之前,日本作了大量的准备,而这场准备不是简 简单单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通过革命扫清了阻碍变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