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语文年级初二班级初班「时间年月日 岳阳楼 课时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 目标|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识能|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力品 德)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 则”、“得无”的用法。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材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分析|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4、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5 点、5、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难 点)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样教以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二 班级 初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 识能 力品 德)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 则”、“得无”的用法。 教材 分析 (重 点、 难 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5 5、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样教以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 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 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 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 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 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 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 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已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 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 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 6 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 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 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 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 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 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 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 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 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 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 2 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 “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 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 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 3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 4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 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 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