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7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 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 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 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 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 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 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 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 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 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 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 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 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 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库、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 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 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 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 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 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 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 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己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 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 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 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 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 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 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 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 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 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云南省 2017 届高三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公元前 11 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 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 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 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 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 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 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 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 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 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 二教焉”,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 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 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 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库、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 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 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 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 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 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 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 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 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 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 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 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 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 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 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 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 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 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 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 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 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査清楚全国各 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园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 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 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 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 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 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 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 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文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 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 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 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 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 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 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 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 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 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 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 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 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园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 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 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 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 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 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 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 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文用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 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 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 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 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 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 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 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 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
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 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 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 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 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 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 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 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 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 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 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 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 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 了两件珍贵仪器一一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 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 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 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 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 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 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 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 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 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 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 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 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 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 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 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 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 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 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 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 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 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 4n+1 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 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 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 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 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 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 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 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 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 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 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 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 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 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 1938 年春剑桥大学出版 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 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 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 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 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 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 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 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 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 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 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 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 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 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 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 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 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 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5.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6.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 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刘东生: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 刘世昕 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这 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87岁老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 生态变迁的历史。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 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 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一—“风成说”和 “水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 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 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 气候学研究。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 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岀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 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刘东生提出,240 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中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土壤系列,它们的时间和空间 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古气候信息。黄土中那些丰富的生物遗 迹,就像一部非常丰富的典籍,记录了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 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变动、人类文化的发 展历史等。 为了探究青藏髙原隆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从1964年起,刘东生先 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多 次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髙峰。“在那种境界,人类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 的韵味,陶醉于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畅想。只有被自然打动,才能不断地有兴趣 去探寻自然的奧秘。”每每回忆起那些贴近自然的日子,刘东生总是很动情。 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 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 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 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 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5.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6.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 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刘东生:阅读黄土高原这部大书 刘世昕 旁人眼里普普通通的黄土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心中的宝贝。这 位“面朝黄土背朝天”达半个世纪的 87 岁老人,获得 200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他的贡献在于通过“阅读”中国的黄土,翻开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候、古 生态变迁的历史。 地理学界有这样的说法:目前人类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有三本书,一本是 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第三本便是中国的黄土。国际上认为,把黄土这 本书念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 从 1804 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有两种学说——“风成说”和 “水成说”。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 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 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 1909 年国外学者提出的第四纪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 20 世纪前半叶的古 气候学研究。1958 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 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 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时刘东生提出,240 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中保存着非常完整的古土壤系列,它们的时间和空间 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可以揭示古气候信息。黄土中那些丰富的生物遗 迹,就像一部非常丰富的典籍,记录了 200 多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乃至欧亚大 陆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生物气候环境变迁、新构造变动、人类文化的发 展历史等。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从 1964 年起,刘东生先 后参加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多 次登上海拔 6000 米以上的高峰。“在那种境界,人类可以领略‘一览众山小’ 的韵味,陶醉于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畅想。只有被自然打动,才能不断地有兴趣 去探寻自然的奥秘。”每每回忆起那些贴近自然的日子,刘东生总是很动情。 1964 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 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
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 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 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 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 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 1991年,74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 月的科学考察。5年后,快80岁的老人禁不住北极的诱惑,又远征那里的斯瓦 巴德岛,并不畏险阻,登上一座冰川。他说,去两极不是想创造什么纪录,只是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什么东西都想亲自看看。刘东生的脚步就是停不下来。2001 年这位耄耋老人居然在南海科考船上度过了一个多月。家中客厅里那张他最喜欢 的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是他85岁去西藏考察时拍的,对他来说,青藏高 原、中国黄土还有太多的故事 熟悉刘东生的人都听他讲过这样一则典故:19世纪一位西方地质学家在 他的中国之行后说,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 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科学领域或可发展,惟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 大进展。刘东生偏要证明,中国学者不仅懂风花雪月,更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 受刘院士影响最深的是搞古生物硏究的老伴,她回忆说:“我们夫妇俩的青春都 献给了野外考察。攀髙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都是家常便饭。年轻的 时候,家里常常连续好几个月都大门紧闭。 2002年,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授予了刘东生 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土·布洛克。两人都致力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刘 东生研读的是中国黄土,布洛克的“书”是深海沉积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半个多世纪对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刘东生揭示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 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地球自然研究的先进行列。 B.刘东生一生都在为地球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研究,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南极、北极冰川、南海等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C.刘东生及其带领的科研小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 沉积序列资料,使中国黄土成为硏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D.中国学者不仅能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还懂得风花雪月,刘东生卓越的 科研成果和他在世界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20世纪50年代,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后 刘东生提出了“新风成说”理论,它比“水成说”理论更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 因 B.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和时空分布的地域性 特征,创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否定了国外学者一直奉行的第四纪四 次冰期理论。 C.刘东生认为,研宄黄土以及其中丰富的生物遗迹,不仅能够揭示古气候 信息,而且还能了解200多万年来黄土高原乃至欧亚大陆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地质 事件
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地球 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刘东生带领研究小组运用古地磁年龄测定、同位 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建立了完整的黄土沉积序列资料,并开始与深海沉积物序列对 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由此拉开了将中国黄土纳 入研究全球环境演化框架的序幕。 1991 年,74 岁的刘东生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南极进行了为期一个 月的科学考察。5 年后,快 80 岁的老人禁不住北极的诱惑,又远征那里的斯瓦 巴德岛,并不畏险阻,登上一座冰川。他说,去两极不是想创造什么纪录,只是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什么东西都想亲自看看。刘东生的脚步就是停不下来。2001 年这位耄耋老人居然在南海科考船上度过了一个多月。家中客厅里那张他最喜欢 的以布达拉宫为背景的照片,是他 85 岁去西藏考察时拍的,对他来说,青藏高 原、中国黄土还有太多的故事。 熟悉刘东生的人都听他讲过这样一则典故:19 世纪一位西方地质学家在 他的中国之行后说,中国学者喜欢在窗明几净的书斋中吟诗作画,不喜欢跋山涉 水到野外观察大自然,若干年后其他科学领域或可发展,惟有地质学不可能有多 大进展。刘东生偏要证明,中国学者不仅懂风花雪月,更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 受刘院士影响最深的是搞古生物研究的老伴,她回忆说:“我们夫妇俩的青春都 献给了野外考察。攀高崖、越鸿沟、睡野外、忍饥饿……都是家常便饭。年轻的 时候,家里常常连续好几个月都大门紧闭。” 2002 年,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授予了刘东生 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莱士•布洛克。两人都致力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刘 东生研读的是中国黄土,布洛克的“书”是深海沉积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半个多世纪对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刘东生揭示了百万年前地球古气 候、古生态变迁的历史,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地球自然研究的先进行列。 B.刘东生一生都在为地球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研究,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南极、北极冰川、南海等地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C.刘东生及其带领的科研小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 沉积序列资料,使中国黄土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化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D.中国学者不仅能吃得起野外科研的苦,还懂得风花雪月,刘东生卓越的 科研成果和他在世界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20 世纪 50 年代,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后, 刘东生提出了“新风成说”理论,它比“水成说”理论更能解释黄土高原的成 因。 B.1958 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中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和时空分布的地域性 特征,创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否定了国外学者一直奉行的第四纪四 次冰期理论。 C.刘东生认为,研宄黄土以及其中丰富的生物遗迹,不仅能够揭示古气候 信息,而且还能了解 200 多万年来黄土高原乃至欧亚大陆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地质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