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 语文试卷 第I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 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 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 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 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 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 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 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 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 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 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 主要的使命。 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 料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 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 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 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 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 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 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 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就像90年代海湾战争的 核心武器是信息武器,而不再是传统武器一样。 (选自《21世纪》 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品牌价值是指并不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而是凭借能满足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 种需要,由著名产品的牌子创造的价值。 B.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 C.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指商品的质量标准,而“消费者 的需求标准与此恰恰相反。 D.外国饮料品牌占领中国饮料需求市场所依靠的“价值创造的技术”是指外国 公司塑造品牌价值的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 求,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云南省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 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 一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 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 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 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 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 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 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 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 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 主要的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 料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 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 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 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 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 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 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 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就像 90 年代海湾战争的 核心武器是信息武器,而不再是传统武器一样。 (选自《21 世纪》) 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品牌价值是指并不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而是凭借能满足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 一种需要,由著名产品的牌子创造的价值。 B.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 C.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指商品的质量标准,而“消费者” 的需求标准与此恰恰相反。 D.外国饮料品牌占领中国饮料需求市场所依靠的“价值创造的技术”是指外国 公司塑造品牌价值的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 求,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B.科学的进步和强大能源的支持,使人们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上。 C.“非人化”指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 依赖。 D.现代社会,在新的竞争体系下,企业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 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技从两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从而使人类物 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物质的产品不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 求,而且附加了其他价值,即品牌价值。 B.可口可乐占领中国饮料市场,依靠的并不是它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价值。 人们购买它是出于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C.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 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D.生产商品的厂家不仅要提高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出知名的品牌,而后者 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古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 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 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 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瀋府三司于许州者佫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 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 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 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 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忪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 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 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 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 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 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C.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科学的进步和强大能源的支持,使人们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上。 C.“非人化”指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 依赖。 D.现代社会,在新的竞争体系下,企业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 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科技从两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从而使人类物 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物质的产品不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 求,而且附加了其他价值,即品牌价值。 B.可口可乐占领中国饮料市场,依靠的并不是它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价值。 人们购买它是出于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C.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 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D.生产商品的厂家不仅要提高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出知名的品牌,而后者 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 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 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 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 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 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 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 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 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 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 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 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 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 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 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 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査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 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 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 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5分)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夜读书 陆游 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说明。(5分) 9.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作为人臣无论出世或入世都应把百姓与君王 放在心间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 职的句子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 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 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 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 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 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 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 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 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5 分)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雨夜读书 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说明。(5 分) 9.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作为人臣无论出世或入世都应把百姓与君王 放在心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 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 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 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 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一一短的、长的、急 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 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 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 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 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 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 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 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 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一一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 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到了明天,普天之下 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 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 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 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 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 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 行示威者都跑散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 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 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 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 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 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 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 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 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 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 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 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 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 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 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 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 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 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 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到了明天,普天之下 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 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 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 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 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 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 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 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 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 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 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 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 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 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 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 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 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 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 能力低下。 D.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 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 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给你以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 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一一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 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 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 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 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 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 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 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査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 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 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914年2月,他以《申 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 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 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 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 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 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 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 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 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 的板凳!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 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 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 能力低下。 D.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 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 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 分)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 分)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给你以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 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 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 3 小时。在他的努力下, 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 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 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 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 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 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 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 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 年 2 月,他以《申 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 95 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 育日记》第一集。同年 9 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 36 天, 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 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 考察了 25 个城市 52 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 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 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 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 年 5 月 6 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 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 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