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疆的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 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 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 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 市:87个县(市),其中包括32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以及853 个乡镇,其中包括43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总人口258万人。 新疆古称西域,自进入有史的时期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落、部族、民 族共存,多种语言、文字同在,多种宗教并列的多元文化的区域。从先秦开 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动的有过众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们主要是: 古代的塞人、汉人、匈奴人、羌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吐火罗人、鲜卑人、 柔然人、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来形成的维吾尔、汉、 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新中国解放后,国家积极支援边疆经济社会文化 建设,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现实容貌基本 确定。 目前新疆是我因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区)之一,现居住着53个民族(新 疆宗教局网,但新疆人民政府网的数据是47个民族),据新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新疆总人口数达218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共1306万,占总人口的 59.9%,汉族874万,占总人口的40.1%。其中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 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达斡尔 等13个世居民族。其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 塔尔族,塔吉克族,回族,共七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东乡族、 保安族的主体一般不在新疆。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新疆带来了丰富
第三章 新疆的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 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 年正式建立新 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 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 年 10 月 1 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现有 14 个地、州、市,其中包括 5 个自治州、7 个地区、2 个地级 市;87 个县(市),其中包括 32 个边境县(市)、6 个民族自治县;以及 853 个乡镇,其中包括 43 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 14 个师,175 个农牧团场,总人口 258 万人。 新疆古称西域,自进入有史的时期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落、部族、民 族共存,多种语言、文字同在,多种宗教并列的多元文化的区域。从先秦开 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动的有过众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们主要是: 古代的塞人、汉人、匈奴人、羌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吐火罗人、鲜卑人、 柔然人、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来形成的维吾尔、汉、 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新中国解放后,国家积极支援边疆经济社会文化 建设,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现实容貌基本 确定。 目前新疆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区)之一,现居住着 53 个民族(新 疆宗教局网,但新疆人民政府网的数据是 47 个民族),据新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新疆总人口数达 2181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共 1306 万,占总人口的 59.9%,汉族 874 万,占总人口的 40.1%。其中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 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达斡尔 等 13 个世居民族。其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 塔尔族,塔吉克族,回族,共七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东乡族、 保安族的主体一般不在新疆。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新疆带来了丰富
多彩而又底蕴厚重的特色民族文化。 新疆的13个世居民族,依语言划分,大体可以分为操突厥语诸族和操 非突厥语诸族两大类;依宗教信仰区分,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 克、回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他为非伊斯兰教诸族:依社会经济生活区分, 除各族城镇居民外,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以游牧业为主,其他民 族以农业为主:按传统的生活区域分,维吾尔族主要居住于南疆,柯尔克孜 族主要居住于南疆西部,塔吉克族主要居住于帕米尔高原,蒙古族和哈萨克 族主要居住在北疆,锡伯族主要聚居于伊犁,其他各族则散居于天山南北。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在各族的血统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这些民族彼此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构成了几千来新疆民族变迁的历史。 一、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一般认为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 尔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 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中一个药罗葛氏为核心的袁纥部。北 周至隋唐时“丁零”被称为“铁勒”,在铁勒部落中,以阿史那氏为核心建 立了突厥汗国,维吾尔的族源一一回纥是其中的属部。公元605一618年, 回纥部落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组成回纥部落联盟,反抗突 厥的压迫。744年,首领骨力裴罗在唐朝协助下灭了突厥汗国,建立了“回 纥汗国”。788年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唐朝,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回 纥为“回鹘”。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余众分三支西迁,分为河西 回鹘(或甘州回鹘)、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即黑汗王朝 或葱岭西回鸭)。高昌回鹘以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和高昌为中心,建立 了高昌回鹘汗国,疆域大致是今天的吐鲁番地区,迁居这里的回鹘人由原来 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居民普遍信奉 佛教和摩尼教。 由庞特勒等人率领的15个部落向西迁移,辗转到中亚地区,后来势力 发展到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也就是今天的喀什地区
多彩而又底蕴厚重的特色民族文化。 新疆的 13 个世居民族,依语言划分,大体可以分为操突厥语诸族和操 非突厥语诸族两大类;依宗教信仰区分,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 克、回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他为非伊斯兰教诸族;依社会经济生活区分, 除各族城镇居民外,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以游牧业为主,其他民 族以农业为主;按传统的生活区域分,维吾尔族主要居住于南疆,柯尔克孜 族主要居住于南疆西部,塔吉克族主要居住于帕米尔高原,蒙古族和哈萨克 族主要居住在北疆,锡伯族主要聚居于伊犁,其他各族则散居于天山南北。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在各族的血统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这些民族彼此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构成了几千来新疆民族变迁的历史。 一、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一般认为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 尔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 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中一个药罗葛氏为核心的袁纥部。北 周至隋唐时“丁零”被称为“铁勒”,在铁勒部落中,以阿史那氏为核心建 立了突厥汗国,维吾尔的族源——回纥是其中的属部。公元 605—618 年, 回纥部落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组成回纥部落联盟,反抗突 厥的压迫。744 年,首领骨力裴罗在唐朝协助下灭了突厥汗国,建立了“回 纥汗国”。788 年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唐朝,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回 纥为“回鹘”。840 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余众分三支西迁,分为河西 回鹘(或甘州回鹘)、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即黑汗王朝 或葱岭西回鹘)。高昌回鹘以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和高昌为中心,建立 了高昌回鹘汗国,疆域大致是今天的吐鲁番地区,迁居这里的回鹘人由原来 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居民普遍信奉 佛教和摩尼教。 由庞特勒等人率领的 15 个部落向西迁移,辗转到中亚地区,后来势力 发展到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也就是今天的喀什地区
10世纪,喀喇汗王朝萨图克汗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教。略 喇汗王朝以圣战的旗帜向东扩展,并征服了和田地区,和田地区也皈依了伊 斯兰教。到11世纪初,在塔里木盆地只有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东西两个 回鹘人的政权对峙了。 13世纪,蒙古军队进入新疆南部,这里成了察合台汗国的辖地,进入天 山以南的蒙古人逐渐的突厥化,一部分蒙古贵族皈依了伊斯兰教,蒙古统治 者把回鹘称作“畏吾儿”,此时东西两部的信仰仍然不同。到1506年,叶尔 羌汗国才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取代了佛教对东疆的影响, 天山以南的居民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上得到真正完全的统一,所有居 民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得以产生和确立,西迁回鹘和塔里木盆地土著 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清朝时称维吾尔族为缠回,民 国二十四年(1935年)起称作维吾尔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维吾尔 族民众的意愿统称为维吾尔族。 简单的说,近代维吾尔族的族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回鹘汗国 的崩溃在9世纪从蒙古高原西迁过来的回鹘人:另一部分是新疆(主要是南 疆)土著居民中的大部分人。 新疆的维吾尔族有1001万人(2009年),主要聚居在南疆,北疆也不少。 人口的多少直接会影响地区文化的形成,从人数看喀什、和田、阿克苏、伊 犁、吐鲁番地区是维吾尔人的聚居区,文化可用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北疆伊犁地区,东疆吐鲁番地区来划分。 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无论在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维吾尔族开朗豁 达,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做事敏捷,善于经商。文化的主要特点:其一是 文化变迁较为显著。维吾尔先民在840年西迁之前,在蒙古大草原过着迁徙 游牧的生活,自西迁之后,由草原游牧社会转变为农耕兼畜牧、狩猎和工商 社会:饮食由牛羊肉乳酪文化型转变成麦米牛羊乳酪文化型:居住由逐水草 迁徙生活改为城廓定居生活:服饰由素简而趋于华丽,甚至有金银珠宝之饰: 宗教由萨满教、摩尼教改奉佛教,最后皈依伊斯兰教:文字由突厭文、回鹘
10 世纪,喀喇汗王朝萨图克汗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教。喀 喇汗王朝以圣战的旗帜向东扩展,并征服了和田地区,和田地区也皈依了伊 斯兰教。到 11 世纪初,在塔里木盆地只有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东西两个 回鹘人的政权对峙了。 13 世纪,蒙古军队进入新疆南部,这里成了察合台汗国的辖地,进入天 山以南的蒙古人逐渐的突厥化,一部分蒙古贵族皈依了伊斯兰教,蒙古统治 者把回鹘称作“畏吾儿”,此时东西两部的信仰仍然不同。到 1506 年,叶尔 羌汗国才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取代了佛教对东疆的影响, 天山以南的居民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上得到真正完全的统一,所有居 民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得以产生和确立,西迁回鹘和塔里木盆地土著 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清朝时称维吾尔族为缠回,民 国二十四年(1935 年)起称作维吾尔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维吾尔 族民众的意愿统称为维吾尔族。 简单的说,近代维吾尔族的族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回鹘汗国 的崩溃在 9 世纪从蒙古高原西迁过来的回鹘人;另一部分是新疆(主要是南 疆)土著居民中的大部分人。 新疆的维吾尔族有 1001 万人(2009 年),主要聚居在南疆,北疆也不少。 人口的多少直接会影响地区文化的形成,从人数看喀什、和田、阿克苏、伊 犁、吐鲁番地区是维吾尔人的聚居区,文化可用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北疆伊犁地区,东疆吐鲁番地区来划分。 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无论在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维吾尔族开朗豁 达,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做事敏捷,善于经商。文化的主要特点:其一是 文化变迁较为显著。维吾尔先民在 840 年西迁之前,在蒙古大草原过着迁徙 游牧的生活,自西迁之后,由草原游牧社会转变为农耕兼畜牧、狩猎和工商 社会;饮食由牛羊肉乳酪文化型转变成麦米牛羊乳酪文化型;居住由逐水草 迁徙生活改为城廓定居生活;服饰由素简而趋于华丽,甚至有金银珠宝之饰; 宗教由萨满教、摩尼教改奉佛教,最后皈依伊斯兰教;文字由突厥文、回鹘
文转而使用察合台文和现在使用的在察合台文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阿 拉伯字母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的新文字。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了老维吾尔文。其二是整合性。维吾尔文化 虽然历史上变迁较大,但不是一种文化更替另一种文化,而是在主体文化的 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伊斯兰文化、中国中原文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整 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其三是伊斯兰文化占有较大比 重。维吾尔族文化的伊斯兰色彩较浓,伊斯兰文化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 方面,无论是见面行礼、接待客人、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都具有浓厚的伊 斯兰文化色彩。 (一)文学 1.文学作品:《突厥语辞典》、《福乐智慧》 喀拉汗王朝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学遗产有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 辞典》、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艾哈买提·尤格纳克的《真 理的入门》、艾哈买提·雅萨惟的《箴言集》等。 《福乐智慧》:作者新疆喀什的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 成书于1070年。这部13000多行的长诗,是维吾尔文学史上的典范作品。 其主要部分采用对话形式,具有诗剧性质。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法制,选贤 用能,公正地治理国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结构、阶级关系、道德规范、 哲学思想及富国强兵之道的一系列观点,成为学者们研究喀拉王朝的一部重 要典籍,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对后世维吾尔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作者认为,要使国富兵强,首先要使人民富裕。为此,国家应以“公 正”为基石,要有良好的法度:执法者应对国人一视同仁。国君好比牧人, 庶民好比羊群:牧人必须看护好羊群,使之免遭野狼之害。国君对侍臣民, 要恩威并用,要崇尚知识,尊重学者,任用贤良,以知识和智慧治理国家。 今世短暂,幸运无常,国君无须聚敛财富,而应广积善德,留下好的名声。 书中还论述了大臣、将领、侍臣、司库大臣、使节等各类宫廷人员应具备 的条件,还论述了如何对待学者、诗人、农民、牧民、工匠、医生、贫民 等各阶层人民。通过这些,为人们勾画出了作者心目中的一幅理想之国的画
文转而使用察合台文和现在使用的在察合台文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形成的阿 拉伯字母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的新文字。80 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了老维吾尔文。其二是整合性。维吾尔文化 虽然历史上变迁较大,但不是一种文化更替另一种文化,而是在主体文化的 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伊斯兰文化、中国中原文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整 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其三是伊斯兰文化占有较大比 重。维吾尔族文化的伊斯兰色彩较浓,伊斯兰文化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 方面,无论是见面行礼、接待客人、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都具有浓厚的伊 斯兰文化色彩。 (一)文学 1.文学作品:《突厥语辞典》、《福乐智慧》 喀拉汗王朝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学遗产有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 辞典》、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艾哈买提·尤格纳克的《真 理的入门》、艾哈买提·雅萨惟的《箴言集》等。 《福乐智慧》:作者新疆喀什的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 成书于 1070 年。这部 13000 多行的长诗,是维吾尔文学史上的典范作品。 其主要部分采用对话形式,具有诗剧性质。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法制,选贤 用能,公正地治理国家。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结构、阶级关系、道德规范、 哲学思想及富国强兵之道的一系列观点,成为学者们研究喀拉王朝的一部重 要典籍,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对后世维吾尔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作者认为﹐要使国富兵强﹐首先要使人民富裕。为此﹐国家应以“公 正”为基石﹐要有良好的法度﹔执法者应对国人一视同仁。国君好比牧人﹐ 庶民好比羊群﹔牧人必须看护好羊群﹐使之免遭野狼之害。国君对侍臣民﹐ 要恩威并用﹐要崇尚知识﹐尊重学者﹐任用贤良﹐以知识和智慧治理国家。 今世短暂﹐幸运无常﹐国君无须聚敛财富﹐而应广积善德﹐留下好的名声。 书中还论述了大臣﹑将领﹑侍臣﹑司库大臣﹑使节等各类宫廷人员应具备 的条件﹐还论述了如何对待学者﹑诗人﹑农民﹑牧民﹑工匠﹑医生﹑贫民 等各阶层人民。通过这些﹐为人们勾画出了作者心目中的一幅理想之国的画
面。这些对於抑制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对协调君臣关系、统治 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都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企望统治者持法公正、抑制贪欲,使百姓 得以休养生息、和平安宁的愿望。 在诗中,诗人把知识作为认识的主要手段,宜传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有 了知识和智慧,就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而掌握知识和真理的目的,就在于促 进社会幸福。“人类有知识今天变得高大,因有知识才解开了自然的奥秘”, 他虽然认为劳动者低下无知,却承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者是社会存在 的基础。在不少段落中,诗人还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强调了法制的作用,如“暴 政如火,会把人焚毁:礼法如水,会养有万物”等不少名言警句,既形象又 简练。与此同时,诗人对伦理道德的教育及其社会功用也极为关注。尽管由 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中也时而流露出鄙视群众而抬高统治者的倾向,但 从总体看,仍是瑕不掩瑜。在政治主张方面,诗人极力反对保守,诸如“无 常对我来说不算缺点,大力革新我最喜欢”等不少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 对当时各族人民依靠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诗人也予以高度 评价和热情讴歌:“他们从东到西经商,给你运来需要之物:…假若中国 商队之旗被人砍倒,你从哪里得到千万种珍宝!”诗人们,一方面从写诗来 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抱负,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的写照,能够为后人留下遐想 的空间。诗歌,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批判,让后人能 够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个时代。 《突厥语辞典》是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词典,完成于11世纪 70年代.编著者是出生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伟大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 里。《突厥语大词典》系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 料于1072至1074年在巴格达编纂而成。它介绍了维吾尔族及其他突厥语部 族的源流及分布地域、典章制度、人文风尚、文化成就等多方面的情况,被 世界突厥学界公认为1世纪突厥人的百科全书,具有多学科的重大学术研 究价值。在该书词条的注释中收录格言、谚语300多条,诗歌及史诗片断约 240余段,按其内容、形式、韵律归纳分类,除有英雄史诗的片断外,还有
面。这些对於抑制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对协调君臣关系﹑统治 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都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企望统治者持法公正﹑抑制贪欲﹐使百姓 得以休养生息﹑和平安宁的愿望。 在诗中,诗人把知识作为认识的主要手段,宣传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有 了知识和智慧,就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而掌握知识和真理的目的,就在于促 进社会幸福。“人类有知识今天变得高大,因有知识才解开了自然的奥秘”, 他虽然认为劳动者低下无知,却承认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者是社会存在 的基础。在不少段落中,诗人还从国家兴亡的高度强调了法制的作用,如“暴 政如火,会把人焚毁;礼法如水,会养育万物”等不少名言警句,既形象又 简练。与此同时,诗人对伦理道德的教育及其社会功用也极为关注。尽管由 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中也时而流露出鄙视群众而抬高统治者的倾向,但 从总体看,仍是瑕不掩瑜。在政治主张方面,诗人极力反对保守,诸如“无 常对我来说不算缺点,大力革新我最喜欢”等不少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 对当时各族人民依靠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诗人也予以高度 评价和热情讴歌:“他们从东到西经商,给你运来需要之物;……假若中国 商队之旗被人砍倒,你从哪里得到千万种珍宝!”诗人们,一方面从写诗来 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抱负,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的写照,能够为后人留下遐想 的空间。诗歌,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批判,让后人能 够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个时代。 《突厥语辞典》是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词典,完成于 11 世纪 70 年代.编著者是出生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伟大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 里。《突厥语大词典》系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 料于 1072 至 1074 年在巴格达编纂而成。它介绍了维吾尔族及其他突厥语部 族的源流及分布地域、典章制度、人文风尚、文化成就等多方面的情况,被 世界突厥学界公认为 11 世纪突厥人的百科全书,具有多学科的重大学术研 究价值。在该书词条的注释中收录格言、谚语 300 多条,诗歌及史诗片断约 240 余段,按其内容、形式、韵律归纳分类,除有英雄史诗的片断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