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疆的宗教 第一节新疆的多种宗教并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宗教比较盛行、多宗教并存、宗教信仰比较复杂、宗教 演变有其自身特点的地区。历史上,除自然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袄教、摩尼 教、景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都曾流行新疆地区。各种宗教传播的时间、 分布的范围并不相同,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不相同。14世纪以 后,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普遍 信仰的宗教,但新疆的蒙古族这时候信仰了藏传佛教,有些宗教(如景教等)也 并未完全消失。近代以后,随着其他民族成分的加入,新疆多宗教信仰并存的基 本特点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多宗教信仰并存的特点,是由新疆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多种因 素决定的。 新疆多宗教并存的形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远古时期(纪元以前)。新疆远古居民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 辰,风雨雷电,山水大地:崇拜动植物,狼是游牧人普遍崇拜的对象,农耕居民 则崇拜麦、麻黄、山榉等植物,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狼、鹰、狮、骆驼、 鹿等。还有对生殖的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萨满教是新疆古代居民普遍信仰的原始 宗教,“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萨满巫师的崇拜长期支配着远古人们的思想,至 今仍留下了不少痕迹。原始崇拜和萨满教的流行情况,在民间传说、考古发现以 及至今保存在各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遗留,都已有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古代时期(纪元前后一10世纪)。公元前1世纪70一80年代,佛教首 先传入于阗地区,标志着新疆地区宗教信仰己从自然宗教进入人文宗教的阶段, 同时这时期也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信仰并存的时期。佛教在公元2世纪以后逐 浙发展起来,魏晋至唐宋是西域佛教的隆盛时期,形成了以于阗、龟兹、高昌为 代表的西域佛教文化。佛教在天山北部也得到了传播,对游牧民的思想文化产生 了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同时,波斯宗教袄教也在西域传播。我国魏晋等史籍在《西 域传》“疏勒”、“高昌”、“于阗”、“焉耆”等词条下有“俗事天祆神”或“俗事 天神,兼信佛法”等记载,充分说明祆教在西域的地位。波斯另一种宗教摩尼教 也在西域流传,虽然传入的时间和传播情况缺乏记载,但至少9世纪后随着信奉
1 第四章 新疆的宗教 第一节 新疆的多种宗教并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宗教比较盛行、多宗教并存、宗教信仰比较复杂、宗教 演变有其自身特点的地区。历史上,除自然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祆教、摩尼 教、景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都曾流行新疆地区。各种宗教传播的时间、 分布的范围并不相同,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不相同。14 世纪以 后,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普遍 信仰的宗教,但新疆的蒙古族这时候信仰了藏传佛教,有些宗教(如景教等)也 并未完全消失。近代以后,随着其他民族成分的加入,新疆多宗教信仰并存的基 本特点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多宗教信仰并存的特点,是由新疆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多种因 素决定的。 新疆多宗教并存的形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远古时期(纪元以前)。新疆远古居民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 辰,风雨雷电,山水大地;崇拜动植物,狼是游牧人普遍崇拜的对象,农耕居民 则崇拜麦、麻黄、山榉等植物,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狼、鹰、狮、骆驼、 鹿等。还有对生殖的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萨满教是新疆古代居民普遍信仰的原始 宗教,“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萨满巫师的崇拜长期支配着远古人们的思想,至 今仍留下了不少痕迹。原始崇拜和萨满教的流行情况,在民间传说、考古发现以 及至今保存在各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遗留,都已有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古代时期(纪元前后—10 世纪)。公元前 1 世纪 70—80 年代,佛教首 先传入于阗地区,标志着新疆地区宗教信仰已从自然宗教进入人文宗教的阶段, 同时这时期也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信仰并存的时期。佛教在公元 2 世纪以后逐 渐发展起来,魏晋至唐宋是西域佛教的隆盛时期,形成了以于阗、龟兹、高昌为 代表的西域佛教文化。佛教在天山北部也得到了传播,对游牧民的思想文化产生 了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同时,波斯宗教祆教也在西域传播。我国魏晋等史籍在《西 域传》“疏勒”、“高昌”、“于阗”、“焉耆”等词条下有“俗事天祆神”或 “俗事 天神,兼信佛法”等记载,充分说明祆教在西域的地位。波斯另一种宗教摩尼教 也在西域流传,虽然传入的时间和传播情况缺乏记载,但至少 9 世纪后随着信奉
摩尼教的回鹘人迁入西域而广为流传。景教约6一7世纪传入,未元时期得到广泛 传播。疏勒、叶尔羌、于闻、轮台、高昌、哈密、阿力麻里等都曾是传教区,有 主教并建有教堂。在北方游牧诸部也有大量的景教信仰者。道教主要是随汉人西 来,在汉人比较集中的高昌、哈密较为流行。 第三,中世纪时期(10一19世纪)。伊斯兰教10世纪首先传入喀什地区,以 后逐渐向东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0一11世纪喀喇汗朝时期的初传 阶段。喀喇汗朝统治者通过战争手段攻灭于阗国,伊斯兰教传播到且末至阿克苏 一线,与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国长期形成对峙之势。二是14一15世纪在秃黑 鲁帖木儿汗为首的察合台蒙古后王的推导下,伊斯兰教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北缘、 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确立了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统治地位。 三是16一17世纪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这个过程,也 是南疆地区佛教走向衰亡,逐渐消失的过程。但同时,北疆的卫拉特蒙古人接受 了藏传佛教。景教则到19世纪仍有少数信仰者。因此,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并没 有改变。 第四,近现代。清朝统一新疆后,民族成分有所增加,宗教信仰仍呈多样化。 目前新疆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和萨满教等 第二节新疆各宗教简介 一、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其特征是崇拜日月山水现象,并逐步发展到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进入晚期,出现萨满教。萨满教因 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宗教组织,没有特 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没有统一规范的宗教仪式。其崇拜对象与原始宗教略同 但相信萨满能够沟通人与鬼神和各种精灵。古代西域萨满教的流行十分普遍。新 疆现在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满、达斡尔以及 塔塔尔、乌孜别克民族的祖先都曾信奉过萨满教。虽然这些民族后来又信仰了祆 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阶级社会的宗教,但原始的萨满教观念习 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2
2 摩尼教的回鹘人迁入西域而广为流传。景教约 6—7 世纪传入,宋元时期得到广泛 传播。疏勒、叶尔羌、于阗、轮台、高昌、哈密、阿力麻里等都曾是传教区,有 主教并建有教堂。在北方游牧诸部也有大量的景教信仰者。道教主要是随汉人西 来,在汉人比较集中的高昌、哈密较为流行。 第三,中世纪时期(10—19 世纪)。伊斯兰教 10 世纪首先传入喀什地区,以 后逐渐向东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10—11 世纪喀喇汗朝时期的初传 阶段。喀喇汗朝统治者通过战争手段攻灭于阗国,伊斯兰教传播到且末至阿克苏 一线,与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国长期形成对峙之势。二是 14—15 世纪在秃黑 鲁·帖木儿汗为首的察合台蒙古后王的推导下,伊斯兰教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北缘、 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确立了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统治地位。 三是 16—17 世纪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这个过程,也 是南疆地区佛教走向衰亡,逐渐消失的过程。但同时,北疆的卫拉特蒙古人接受 了藏传佛教。景教则到 1 9 世纪仍有少数信仰者。因此,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并没 有改变。 第四,近现代。清朝统一新疆后,民族成分有所增加,宗教信仰仍呈多样化。 目前新疆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和萨满教等。 第二节 新疆各宗教简介 一、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其特征是崇拜日月山水现象,并逐步发展到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进入晚期,出现萨满教。萨满教因 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宗教组织,没有特 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没有统一规范的宗教仪式。其崇拜对象与原始宗教略同, 但相信萨满能够沟通人与鬼神和各种精灵。古代西域萨满教的流行十分普遍。新 疆现在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满、达斡尔以及 塔塔尔、乌孜别克民族的祖先都曾信奉过萨满教。虽然这些民族后来又信仰了祆 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阶级社会的宗教,但原始的萨满教观念习 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我国史籍自《史记》、《汉书》以来,对西域萨满教的情况多有记载。据《汉 书》载云:“匈奴俗,岁有云龙祠,祭天神”,“匈奴使巫埋牛羊于所出诸道及水 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可见匈奴内部早已存在着“巫”,即 萨满术士,所用法术通常是祝诅咒语。巫在匈奴上层的地位很高,对军事、政治 有很大的影响。 乌孙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就有了自己的巫师,并把巫师作为神的化身 和人间与鬼神世界之间交往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萨满巫师的形象被刻画在 洞岩上。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山里发现的康巴勒洞窟里面,画有人面形的神灵图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的一处岩画上,也刻画有与这种人面神形图完全一样的形象, 戴着一顶尖形的帽子,与史书记载的“降神之巫日萨麻,帽如兜銎,缘垂五色缯 条,长蔽面”的萨满装束十分相似。 回鹘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前3世纪即游牧于漠北草原。回鹘族 内有专职巫师,史记云:“(皆喜日):初发本部来日,将巫师两人来,云:‘此行 大安稳,然不与唐家兵马斗,见一大人即归。’今日领兵见令公(郭子仪),令公 不为疑,脱去衣甲,单骑相见,谁有此心胆!是不战斗见一大人,巫师有征矣。”, “欢跃久之,子仪托其背,首领等分缠采头以赏巫师。”此记载记述了回鹘巫师 的预言之术,同上史料还记载了巫师所行呼风唤雨之术:“初,白元光等到灵台县 西,探知贼势,为月明,思少阴晦,回纥使巫师便致风雪。及迟明战,吐蕃尽寒 冻,弓矢皆废,披毡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据《乌古斯可汗传说》, 乌古斯可汗召集部落大会时,在大帐的左、右两侧各立一根木杆,杆顶挂着金鸡 银鸡,杆下拴着黑羊、白羊,由巫师主持祭祀,向天神祈祷。由上可知,回鹊巫 师与贵族上层的联系很密切,权势很大,常随军出征,占卜一切大事,施巫作法, 很受可汗的信赖。《多桑蒙古史》记述说:“畏吾儿人先奉之宗教为珊蛮教,与亚 洲北方诸部族同。其教之巫者曰珊蛮”,“珊蛮自言术能役鬼,鬼能以外事来告。 我曾以此事质之多人,诸人皆言闻有鬼由天窗入帐幕中,与此辈‘珊蛮',共话 之事,有时且凭于此辈术士之身”。直到现在,维吾尔族仍保留了萨满教的一些 习俗,如维吾尔族穆斯林群众朝拜麻扎时,仍在麻扎周围插栓有羊头等物的木杆 和跳“萨满舞”。 二、佛教 佛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佛教认为世界苦 3
3 我国史籍自《史记》、《汉书》以来,对西域萨满教的情况多有记载。据《汉 书》载云:“匈奴俗,岁有云龙祠,祭天神”,“匈奴使巫埋牛羊于所出诸道及水 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可见匈奴内部早已存在着“巫”,即 萨满术士,所用法术通常是祝诅咒语。巫在匈奴上层的地位很高,对军事、政治 有很大的影响。 乌孙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就有了自己的巫师,并把巫师作为神的化身 和人间与鬼神世界之间交往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萨满巫师的形象被刻画在 洞岩上。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山里发现的康巴勒洞窟里面,画有人面形的神灵图。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的一处岩画上,也刻画有与这种人面神形图完全一样的形象, 戴着一顶尖形的帽子,与史书记载的 “降神之巫曰萨麻,帽如兜銎,缘垂五色缯 条,长蔽面”的萨满装束十分相似。 回鹘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前 3 世纪即游牧于漠北草原。回鹘族 内有专职巫师,史记云:“(皆喜曰):初发本部来日,将巫师两人来,云:‘此行 大安稳,然不与唐家兵马斗,见一大人即归。’今日领兵见令公(郭子仪),令公 不为疑,脱去衣甲,单骑相见,谁有此心胆!是不战斗见一大人,巫师有征矣。”, “欢跃久之,子仪托其背,首领等分缠采头以赏巫师。”此记载记述了回鹘巫师 的预言之术,同上史料还记载了巫师所行呼风唤雨之术:“初,白元光等到灵台县 西,探知贼势,为月明,思少阴晦,回纥使巫师便致风雪。及迟明战,吐蕃尽寒 冻,弓矢皆废,披毡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据《乌古斯可汗传说》, 乌古斯可汗召集部落大会时,在大帐的左、右两侧各立一根木杆,杆顶挂着金鸡、 银鸡,杆下拴着黑羊、白羊,由巫师主持祭祀,向天神祈祷。由上可知,回鹘巫 师与贵族上层的联系很密切,权势很大,常随军出征,占卜一切大事,施巫作法, 很受可汗的信赖。《多桑蒙古史》记述说:“畏吾儿人先奉之宗教为珊蛮教,与亚 洲北方诸部族同。其教之巫者曰珊蛮”,“珊蛮自言术能役鬼,鬼能以外事来告。 我曾以此事质之多人,诸人皆言闻有鬼由天窗入帐幕中,与此辈‘珊蛮’,共话 之事,有时且凭于此辈术士之身”。直到现在,维吾尔族仍保留了萨满教的一些 习俗,如维吾尔族穆斯林群众朝拜麻扎时,仍在麻扎周围插栓有羊头等物的木杆 和跳“萨满舞”。 二、佛教 佛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5 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佛教认为世界苦
海无边,人生八苦由无明等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的十二因缘引起,说明和解决的 办法是苦、集、灭、道四谛,等等。佛教经过三次大结集,于阿育王时代(公元 前268一前232年)确立了佛教经、律、论所谓《三藏》,并开始向外传播。佛 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水平年间(58一75年),传人西域的时间应早 于内地,约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是典型的遁世哲学,西域各地统治阶级希望借 助它消除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饱受压迫奴役之苦的人民希冀从中获得精神慰藉, 因此佛教在西域迅速传播开米,并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塔里木盆地周围龟兹、于闻、高昌、疏勒等地都是佛教的中心。 龟兹是小乘佛教的中心。《大唐西域记》卷1记载,初唐时,龟兹有“伽蓝 百余所,僧徒五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说明龟兹佛寺僧徒众多,而且 小乘占绝对优势。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与产生较晚讲求拯救众生的大乘成为佛 教不同的宗派。小乘注重四谈、八正道,以掸定作为达到八正道的重要途径。龟 兹是西域禅修的重要基地,闻名于世的龟兹石窟,就是禅法流行的产物。20世 纪出土了许多龟兹一焉者语婆罗迷文佛经,基本上都属于小乘经典,也说明此地 小乘佛教的盛行。龟兹国也有大乘教,龟兹著名高憎坞摩罗什曾在龟兹弘扬大乘。 鸠摩罗什还在长安主持翻译了32部佛典,共300余卷。龟兹有一批像鸠摩罗什 这样的佛教翻译家,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阗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我国大乘佛典,如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磐 诸经原本,大多来自于阗:我国早期西行求法高僧,从曹魏朱士行起,也大多以 于阗为目的地。于阗不仅是大乘佛典的传播中心,而且自身也孕育发展出若干佛 教经典,如于闻语《赞巴斯塔书》、《跋陀罗缘起》等均是于闻地区独创性佛教撰 述。于阗的佛寺很多,法显《佛国记》称,5世纪初于阗有大伽蓝十四,小者无 数,家家门前起小塔。《于阗国授记》载,9世纪末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 400余所,兰若小塔逾5000。可见此地佛教之盛。 高昌佛教至迟可以追溯到西晋,吐鲁番出土最早的佛教写经是公元296年(西 晋元康六年)3月18日竺法护译写的《诸佛要集经》。史书记载,382年(前秦 十八年),车师王入朝,国师鸠摩罗跋提曾随行并献《大般若品》等佛经。443 年,笃信佛教的北凉流亡政权入居高昌,高昌佛教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 现了不少高僧(如法绪、法众、道普),传译了不少佛经(如《大方等檀特陀罗 尼经》等)。501年,麴氏建立高昌国,高昌佛教达到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传 4
4 海无边,人生八苦由无明等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的十二因缘引起,说明和解决的 办法是苦、集、灭、道四谛,等等。佛教经过三次大结集,于阿育王时代(公元 前 268 一前 232 年)确立了佛教经、律、论所谓《三藏》,并开始向外传播。佛 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水平年间(58—75 年),传人西域的时间应早 于内地,约在公元前 1 世纪。佛教是典型的遁世哲学,西域各地统治阶级希望借 助它消除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饱受压迫奴役之苦的人民希冀从中获得精神慰藉, 因此佛教在西域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塔里木盆地周围龟兹、于阗、高昌、疏勒等地都是佛教的中心。 龟兹是小乘佛教的中心。《大唐西域记》卷 1 记载,初唐时,龟兹有“伽蓝 百余所,僧徒五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说明龟兹佛寺僧徒众多,而且 小乘占绝对优势。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与产生较晚讲求拯救众生的大乘成为佛 教不同的宗派。小乘注重四谈、八正道,以掸定作为达到八正道的重要途径。龟 兹是西域禅修的重要基地,闻名于世的龟兹石窟,就是禅法流行的产物。20 世 纪出土了许多龟兹一焉耆语婆罗迷文佛经,基本上都属于小乘经典,也说明此地 小乘佛教的盛行。龟兹国也有大乘教,龟兹著名高憎坞摩罗什曾在龟兹弘扬大乘。 鸠摩罗什还在长安主持翻译了 32 部佛典,共 300 余卷。龟兹有一批像鸠摩罗什 这样的佛教翻译家,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阗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我国大乘佛典,如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磐 诸经原本,大多来自于阗;我国早期西行求法高僧,从曹魏朱士行起,也大多以 于阗为目的地。于阗不仅是大乘佛典的传播中心,而且自身也孕育发展出若干佛 教经典,如于阗语《赞巴斯塔书》、《跋陀罗缘起》等均是于阗地区独创性佛教撰 述。于阗的佛寺很多,法显《佛国记》称,5 世纪初于阗有大伽蓝十四,小者无 数,家家门前起小塔。《于阗国授记》载,9 世纪末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 400 余所,兰若小塔逾 5000。可见此地佛教之盛。 高昌佛教至迟可以追溯到西晋,吐鲁番出土最早的佛教写经是公元 296 年(西 晋元康六年)3 月 18 日竺法护译写的《诸佛要集经》。史书记载,382 年(前秦 十八年),车师王入朝,国师鸠摩罗跋提曾随行并献《大般若品》等佛经。443 年,笃信佛教的北凉流亡政权入居高昌,高昌佛教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 现了不少高僧(如法绪、法众、道普),传译了不少佛经(如《大方等檀特陀罗 尼经》等)。501 年,麴氏建立高昌国,高昌佛教达到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传
译佛经更多,出土佛典多为此时文献:建立寺院更广,据载,都城附近寺院就有 140多所,僧尼数千,几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阶段佛教还深入到庶民阶层, 并向完全世俗化方向发展。高昌佛教与龟兹、焉耆佛教有所不同,龟兹、焉者佛 教主要传自印度,高昌佛教主要由内地回传。高昌佛典大多译自北朝大乘经典, 僧官制度略同内地寺院三纲制度,内地流行禅法,高昌也禅法流行:中原兴盛净 土信仰,高昌净土信仰兴盛,都反映了高昌汉传佛教的特色。当然,高昌地处西 域,也受西来佛教的影响。 唐代西域汉传佛教大发展,中央政府力图将各地佛教纳入共同轨道。唐在西 域设僧官“四镇都统”,总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者(或碎叶,今哈萨克斯坦 托克玛克)四镇的佛教事务。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下令两京诸州各建 所大云寺,龟兹、疏勒、碎叶等地皆建大云寺:705年(神龙元年),中宗下令 天下诸州各置一所中兴寺,旋改名龙兴寺,龟兹、于阗、西州、庭州等地都有龙 兴寺。汉僧主持的寺院今可考者,还有于阗的护国寺,龟兹的金砂寺、大宝寺、 口严寺、口圣寺、梵口口寺等等。龟兹还开凿了大量汉风洞窟,汉传佛教在此盛 行。(注:“口”为古籍上无法辨识的文字) 高昌回鹊王国时期,统治者初信摩尼教,佛教逐渐占上风。965年(乾德三 年),高昌回鹊可汗遣僧人法渊向北宋贡献佛牙。982年,宋朝王延德出使高昌 回鹘王国时,还见此地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目前发现的回鹘文 文献,佛教文献最多,摩尼教文献其次,另有一些景教文献,可以说明三大教的 地位。回鹘文佛经三个阶段有三个来源:早期主要译自龟兹一焉者语婆罗迷文佛 典,现已发现至少80件这类佛教文献和残篇。11一13世纪,几乎所有文献都译 自汉文,现已发现81部41种这类佛典。汉地佛教对回鹘影响最大。蒙元时期, 由于藏传佛教成为蒙古的正式国教,西域藏传佛教大发展,藏传佛教成为回鹘佛 教的重要来源,至少16部佛经从藏语译为回鹘语。这一时期西域通晓藏传佛教 的人才辈出,畏兀尔僧徒在元朝朝廷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昌回鹘王国 安藏曾将藏传佛教的重要典籍《宝藏论》进献元世祖,并在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 乞台萨里奉诏译语义,担任释教都总统。而元朝不但向畏兀儿颁赐蒙古文、畏兀 儿佛经,并向高昌等地寺院提供“燃灯续明”之费。 10世纪至16世纪前半期,伊斯兰教依靠“圣战”及和平传教逐步占领了南 疆佛教的所有阵地,佛教遭到彻底的打击,但是,随着明代瓦刺人(西蒙古)入
5 译佛经更多,出土佛典多为此时文献;建立寺院更广,据载,都城附近寺院就有 140 多所,僧尼数千,几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阶段佛教还深入到庶民阶层, 并向完全世俗化方向发展。高昌佛教与龟兹、焉耆佛教有所不同,龟兹、焉耆佛 教主要传自印度,高昌佛教主要由内地回传。高昌佛典大多译自北朝大乘经典, 僧官制度略同内地寺院三纲制度,内地流行禅法,高昌也禅法流行;中原兴盛净 土信仰,高昌净土信仰兴盛,都反映了高昌汉传佛教的特色。当然,高昌地处西 域,也受西来佛教的影响。 唐代西域汉传佛教大发展,中央政府力图将各地佛教纳入共同轨道。唐在西 域设僧官“四镇都统”,总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或碎叶,今哈萨克斯坦 托克玛克)四镇的佛教事务。690 年(天授元年),武则天下令两京诸州各建一 所大云寺,龟兹、疏勒、碎叶等地皆建大云寺;705 年(神龙元年),中宗下令 天下诸州各置一所中兴寺,旋改名龙兴寺,龟兹、于阗、西州、庭州等地都有龙 兴寺。汉僧主持的寺院今可考者,还有于阗的护国寺,龟兹的金砂寺、大宝寺、 □严寺、□圣寺、梵□□寺等等。龟兹还开凿了大量汉风洞窟,汉传佛教在此盛 行。(注:“□”为古籍上无法辨识的文字) 高昌回鹊王国时期,统治者初信摩尼教,佛教逐渐占上风。965 年(乾德三 年),高昌回鹊可汗遣僧人法渊向北宋贡献佛牙。982 年,宋朝王延德出使高昌 回鹘王国时,还见此地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目前发现的回鹘文 文献,佛教文献最多,摩尼教文献其次,另有一些景教文献,可以说明三大教的 地位。回鹘文佛经三个阶段有三个来源:早期主要译自龟兹一焉耆语婆罗迷文佛 典,现已发现至少 80 件这类佛教文献和残篇。11—13 世纪,几乎所有文献都译 自汉文,现已发现 81 部 41 种这类佛典。汉地佛教对回鹘影响最大。蒙元时期, 由于藏传佛教成为蒙古的正式国教,西域藏传佛教大发展,藏传佛教成为回鹘佛 教的重要来源,至少 16 部佛经从藏语译为回鹘语。这一时期西域通晓藏传佛教 的人才辈出,畏兀尔僧徒在元朝朝廷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昌回鹘王国 安藏曾将藏传佛教的重要典籍《宝藏论》进献元世祖,并在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 乞台萨里奉诏译语义,担任释教都总统。而元朝不但向畏兀儿颁赐蒙古文、畏兀 儿佛经,并向高昌等地寺院提供“燃灯续明”之费。 10 世纪至 16 世纪前半期,伊斯兰教依靠“圣战”及和平传教逐步占领了南 疆佛教的所有阵地,佛教遭到彻底的打击,但是,随着明代瓦剌人(西蒙古)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