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二.重点、难点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掌握中心论点的提炼与判定的方法 三.新课讲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词语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介绍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 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 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 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 理学)晢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 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仼为《核仪器 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 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 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 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 粒子的研究工作 3.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 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 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二. 重点、难点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掌握中心论点的提炼与判定的方法 三. 新课讲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词语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 介绍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 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 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 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得(物 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 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 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 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 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 索上发现 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 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 粒子的研究工作。 3.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 知。 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 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4.深入剖析: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 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 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 标 (9)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 很好而不会做研究。 (10)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 举例论证。 (1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硏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 也是不可少的。 (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 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1.关于论点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4. 深入剖析: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 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 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8)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 标。 (9)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 很好而不会做研究。 (10)第 12 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 举例论证。 (1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 也是不可少的。 (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 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1. 关于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 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 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结合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 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 主从关系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抓要害;要有的放 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2.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1)从定义入手: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 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 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 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2)从位置入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 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3)从论据入手: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3.典型例题 判断下面一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 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 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以少到多,奇迹就 可以制造出来。”现代书画家齐白石90多岁仍然每天挥笔作画,一天至少五幅 他说“不叫一日闲过”。有一天过生日,客人多,没有作画。第二天又追画了几 张,以补“昨日的闲过”。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 彷徨( 袖手旁观(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袖手旁观一帆风 顺 B.格物致知 豪无选择 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 D 寻求真理学术权威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 奖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 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 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结合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 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 主从关系。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抓要害;要有的放 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2. 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1)从定义入手: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 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 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 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2)从位置入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 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3)从论据入手: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3. 典型例题: 判断下面一段文字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 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 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以少到多,奇迹就 可以制造出来。”现代书画家齐白石 90 多岁仍然每天挥笔作画,一天至少五幅, 他说“不叫一日闲过”。有一天过生日,客人多,没有作画。第二天又追画了几 张,以补“昨日的闲过”。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 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 ) 彷徨( )( ) 袖手旁观( ) 2. 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袖手旁观 一帆风 顺 B. 格物致知 豪无选择 C. 推之四海 传之万世 D. 寻求真理 学术权威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 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 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 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 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 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2)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一一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 (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 (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 6.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 派军队侵占台湾, 抛出“台湾地位未 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 以坚决反对。 A.尽管可是只是才 B.如果那 么不仅而且 C.尽管但是不仅而且 D.如果那 么只有才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 会化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 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 ,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 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天空、河流和大地“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沃野、蓝天和长河“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大地、水源和天空“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空气、水源和土壤“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语言运用
C. 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 我很 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 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 A. 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 威”的指示。 B.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 C.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 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2)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 (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 (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 6. 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 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 以坚决反对。 A. 尽管 可是 只是 才 B. 如果 那 么 不仅 而且 C. 尽管 但是 不仅 而且 D. 如果 那 么 只有 才 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 会化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 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________,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_________, 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 天空、河流和大地 “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 沃野、蓝天和长河 “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 大地、水源和天空 “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 空气、水源和土壤 “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二. 语言运用:
1.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仿照下面语段中的两个画线句子再续写两 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没有书,就像天空失去了阳光,鸟儿失去了翅膀。书籍给予我们的是无 形的财富一一知识和阅历。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们 学会了坚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我们増长了智慧:;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关键词,分别回答相应的问题 示例:花果山孙悟空大闹天宫 作品:《西游 记》 ①白虎堂禁军教头雪夜上梁山 人物: ②童心母爱哲理小诗《繁星》 作者: ③海难荒岛“星期 五 作品 3.班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与“土地” 有关的资料,请你阅读后归纳人们赋予了“土地”哪些含义? 材料一:《说文解字》指出:“土者,是地之吐生物者也。 ,象地之上, 地之中;‘|’,物出形也。”意思是“土”是“吐”生物的,凡是有植物生长 的地方就有“土”。“土”字的二横(“二” 直( 形象化地表明 了“土”与植物二者依存的关系。萧启宏经文:土音通吐,万物之母 材料二:《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洹泥中,举以为人。” 材料三: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社稷坛,就 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 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 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 材料四:中新社西安4月30日电(记者张珂)今天下午,在兴致勃勃地游览 了秦始皇兵马俑后,连战先生又愉快地接受了吴永琪馆长代表秦俑馆赠送的一块 秦土。这块弥足珍贵的秦土,取自秦始皇兵马俑考古现场的坑道遗址。此间人士 表示,由于西安是连战先生的出生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乡泥土,将这块秦土 赠送给连战先生,十分有纪念意义。 “土地”的含义: 三.阅读 文段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1. 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仿照下面语段中的两个画线句子再续写两 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没有书,就像天空失去了阳光,鸟儿失去了翅膀。书籍给予我们的是无 形的财富——知识和阅历。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们 学会了坚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我们增长了智慧;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关键词,分别回答相应的问题。 示例:花果山 孙悟空 大闹天宫 作品:《西游 记》 ①白虎堂 禁军教头 雪夜上梁山 人物: ________ ②童心母爱 哲理小诗 《繁星》 作者:________ ③海难 荒岛 “星期 五” 作品: ________ 3. 班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与“土地” 有关的资料,请你阅读后归纳人们赋予了“土地”哪些含义? 材料一:《说文解字》指出:“土者,是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上, 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意思是“土”是“吐”生物的,凡是有植物生长 的地方就有“土”。“土”字的二横(“二”)、一直(“丨”)形象化地表明 了“土”与植物二者依存的关系。萧启宏经文:土音通吐,万物之母。 材料二:《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洹泥中,举以为人。” 材料三: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社稷坛,就 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 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 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 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 材料四:中新社西安 4 月 30 日电(记者张珂) 今天下午,在兴致勃勃地游览 了秦始皇兵马俑后,连战先生又愉快地接受了吴永琪馆长代表秦俑馆赠送的一块 秦土。这块弥足珍贵的秦土,取自秦始皇兵马俑考古现场的坑道遗址。此间人士 表示,由于西安是连战先生的出生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乡泥土,将这块秦土 赠送给连战先生,十分有纪念意义。 “土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 文段一: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