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誊清账目,在晩上抄写东西,抄一页挣五个铜子。十年之后, 娇嫩美貌的玛蒂尔德变成了粗俗苍老的妇人,连老朋友都不敢 与她相认。这种生活并不算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底层、最艰难的 生活。但是,它与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相比真有天渊 之别,使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带来的生活 上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人们一旦落入高利贷的深渊,那就有 吃不完的苦头。莫泊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 不合理现象,而玛蒂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为追求上流社 会的奢华而不幸地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个意义上 讲,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又不无同情之心。 那么,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所羡慕的那种奢华生活抱什么态 度呢?小说中对于项链这个小道具的描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 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 足风头。它仿佛是上流社会人们的一个符证,是那里的豪华生 活的一个象征。然而,最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件骗人的东西,它 那耀眼的光彩掩盖了它的虚假的本质,这个结尾发人深省。人 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玛蒂尔德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 着何等虚伪的本相;那一夜豪华的舞会上,珠光宝气,争娇斗 妍,然而谁知道那里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 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 名利场!?《项链》能透过上流社会表面的豪华威严,揭露出它 腐朽、虚假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叹服莫泊桑这种敏锐而深刻的 社会观察力 节选自陈《〈项链〉的思想和艺术》,《高中语文课文 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项链》的艺术性 这篇小说思想深刻,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称得上是莫泊 桑的精心杰作。 莫泊桑的小说很注意刻画人物性格,而且经常运用心理描 写的手法,不过很少由作者从旁来进行介绍和剖析,而是通过
g4 人誊清账目,在晚上抄写东西,抄一页挣五个铜子。十年之后, 娇嫩美貌的玛蒂尔德变成了粗俗苍老的妇人,连老朋友都不敢 与她相认。这种生活并不算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底层、最艰难的 生活。但是,它与上流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相比真有天渊 之别,使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悬殊带来的生活 上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人们一旦落入高利贷的深渊,那就有 吃不完的苦头。莫泊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 不合理现象,而玛蒂尔德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为追求上流社 会的奢华而不幸地坠入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就这个意义上 讲,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又不无同情之心。 那么,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所羡慕的那种奢华生活抱什么态 度呢?小说中对于项链这个小道具的描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 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就可以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免遭冷遇,出 足风头。它仿佛是上流社会人们的一个符证,是那里的豪华生 活的一个象征。然而,最后发现那不过是一件骗人的东西,它 那耀眼的光彩掩盖了它的虚假的本质,这个结尾发人深省。人 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玛蒂尔德那个朋友在富庶的外表下掩藏 着何等虚伪的本相;那一夜豪华的舞会上,珠光宝气,争娇斗 妍,然而谁知道那里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 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 名利场!?《项链》能透过上流社会表面的豪华威严,揭露出它 腐朽、虚假的本质,我们不能不叹服莫泊桑这种敏锐而深刻的 社会观察力。 (节选自陈《〈项链〉的思想和艺术》,《高中语文课文 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四 《项链》的艺术性 这篇小说思想深刻,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称得上是莫泊 桑的精心杰作。 莫泊桑的小说很注意刻画人物性格,而且经常运用心理描 写的手法,不过很少由作者从旁来进行介绍和剖析,而是通过
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和他的动机,因此他 的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 形象就是这样写的。作品以大量的篇幅,通过玛蒂尔德自己的 言行,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她的种种内心活动。如写她看到舞会 请帖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进而伤心落泪 把她那种既是急切地盼望出席舞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 而懊恼,为丈夫的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又如玛蒂尔德在朋友家借首饰时贪婪而焦急的心情,也写得细 致入微。她戴上首饰,在镜子前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待到 发现青缎盒子里那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她激动得心也跳, 手也哆嗦,戴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了神。项链的珍贵使她不 敢提出请求,吞吞吐吐地表示借意。通过这些心理描写,一个 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 得活灵活现。 这篇小说也表现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 匠心。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 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了突出这种不幸的悲剧性,莫泊 桑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 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的艺 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 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又打开了希 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 而碰到的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 的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 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 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 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又猝然从顺境转λ逆境,顺境成了逆境 的有力陪衬,它升得越髙,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 的惩罚也就更加沉重。 莫泊桑还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中 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 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她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 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 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
g4 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和他的动机,因此他 的小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项链》中玛蒂尔德的 形象就是这样写的。作品以大量的篇幅,通过玛蒂尔德自己的 言行,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她的种种内心活动。如写她看到舞会 请帖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进而伤心落泪, 把她那种既是急切地盼望出席舞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 而懊恼,为丈夫的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又如玛蒂尔德在朋友家借首饰时贪婪而焦急的心情,也写得细 致入微。她戴上首饰,在镜子前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待到 发现青缎盒子里那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她激动得心也跳, 手也哆嗦,戴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了神。项链的珍贵使她不 敢提出请求,吞吞吐吐地表示借意。通过这些心理描写,一个 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 得活灵活现。 这篇小说也表现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 匠心。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 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了突出这种不幸的悲剧性,莫泊 桑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 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的艺 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 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又打开了希 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 而碰到的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 的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 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 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 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又猝然从顺境转入逆境,顺境成了逆境 的有力陪衬,它升得越高,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 的惩罚也就更加沉重。 莫泊桑还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中 一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 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她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 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 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
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 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 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 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 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 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小说中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读来奇而可信,并不使人怀 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必然 性,同时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是分不 开的。小说的开端,作者就大段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好虚荣的性 格,这段文字虽是静态的描写,却为后面描写人物、开展情节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还提到玛蒂尔德与她朋友佛来思节太 太的关系,这一线索写来漫不经心,却成了后面情节发展的重 要因素。玛蒂尔德借项链、赔项链、知道项链是假的,都与此 紧密相连,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作者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 来思节太太借项链、还项链时,后者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这里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钱的首饰,最后 点穿项链是赝品,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这就是《项链》 中许多情节读来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重要原因。 (陈《〈项链〉的思想和艺术》,《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陈奂生上城25 课文鉴赏说明 辩证的主题
g4 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 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 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 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 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 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小说中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读来奇而可信,并不使人怀 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必然 性,同时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是分不 开的。小说的开端,作者就大段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好虚荣的性 格,这段文字虽是静态的描写,却为后面描写人物、开展情节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还提到玛蒂尔德与她朋友佛来思节太 太的关系,这一线索写来漫不经心,却成了后面情节发展的重 要因素。玛蒂尔德借项链、赔项链、知道项链是假的,都与此 紧密相连,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作者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 来思节太太借项链、还项链时,后者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这里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钱的首饰,最后 点穿项链是赝品,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这就是《项链》 中许多情节读来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重要原因。 (陈《〈项链〉的思想和艺术》,《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3 陈奂生上城 25 课文鉴赏说明 一 辩证的主题
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 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 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 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 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 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 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 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 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 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 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 髙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髙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 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 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作者“轻松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 第一部分写陈奂生上城,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摆脱了饥 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展现了新的希望,人物的兴奋劲儿跃 然纸上。作家为农民的高兴而高兴。 小说先写陈奂生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精神面貌和去年 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 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 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 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 他聊天讲闲话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这是陈奂生们的 喜悦,也是作者的喜悦,是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曲颂歌。 陈奂生是最真诚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这也是作者对农 民的赞歌
g4 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 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 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 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 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 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 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 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 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 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 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 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 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 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作者“轻松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 第一部分写陈奂生上城,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摆脱了饥 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展现了新的希望,人物的兴奋劲儿跃 然纸上。作家为农民的高兴而高兴。 小说先写陈奂生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精神面貌和去年 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 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吗?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 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 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 他聊天讲闲话。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这是陈奂生们的 喜悦,也是作者的喜悦,是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曲颂歌。 陈奂生是最真诚地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这也是作者对农 民的赞歌
小说也写陈奂生的艰苦作风,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 病了熬着就躺在车站长椅上,设身处地感受一下,这是多么苦 涩!陈奂生还很穷,字里行间作者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第三部分则充满着慨叹和遗憾。作者描写陈奂生“故意立 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描写他“把提花枕巾捞 起来干擦了一阵,最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样 无聊的作践,离现代文明人的水准还多么远,作者的慨叹有多 么沉重。最后写他以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 级房间为神气的本钱,恰恰是在慨叹他的卑微,慨叹陈奂生这 样的农民何时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堂堂正正的社会主 人 二巧妙的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 伏笔。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 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 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 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 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 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 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 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 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 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竟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 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 足
g4 小说也写陈奂生的艰苦作风,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 病了熬着就躺在车站长椅上,设身处地感受一下,这是多么苦 涩!陈奂生还很穷,字里行间作者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第三部分则充满着慨叹和遗憾。作者描写陈奂生“故意立 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描写他“把提花枕巾捞 起来干擦了一阵,最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样 无聊的作践,离现代文明人的水准还多么远,作者的慨叹有多 么沉重。最后写他以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 级房间为神气的本钱,恰恰是在慨叹他的卑微,慨叹陈奂生这 样的农民何时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堂堂正正的社会主 人。 二 巧妙的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 伏笔。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 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 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 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 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 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 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 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 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 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竟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 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 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