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 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 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莫泊桑在小说的最后写 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 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 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我们的结论显然是 拯救!当我们看到她10年后重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 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 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 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多么达观和 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当陈述完了自己10年的艰辛后,“她 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 乐。”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 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 女性。就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 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10年艰辛挖掘 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 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 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 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在艺术上也是 韵味无穷的。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 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 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日了 然。在小说中,项链与玛蒂尔德的关系分为“强烈地被项链吸 引”“戴上项链的风采”“丢失项链的恐慌”“赔偿项链的代 价”“得知是假项链的真相”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从不游移 从不松动,用项链这一物品刻画出了玛蒂尔德动态的变化过 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处理了几组对应的关系,使多种关系 在相辅相成中既是真实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来的意料 之外,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例如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项链对 改变玛蒂尔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种种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 会而借项链、用项链和丢项链是偶然,但实质上正是玛蒂尔德 的爱慕虚荣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会上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
g4 综观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可以说,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 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 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莫泊桑在小说的最后写 道:“生活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 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失项链这件“小 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断送还是拯救呢?我们的结论显然是 拯救!当我们看到她 10 年后重又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 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去 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已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 都告诉她,为什么不可以呢?她于是走了过去。”多么达观和 坦然,多么平和的心态啊!当陈述完了自己 10 年的艰辛后,“她 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 乐。”这就是最后的玛蒂尔德,她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 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 女性。就在漫长的 10 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 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10 年艰辛挖掘 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 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 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 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在艺术上也是 韵味无穷的。首先他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 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 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 然。在小说中,项链与玛蒂尔德的关系分为“强烈地被项链吸 引”“戴上项链的风采”“丢失项链的恐慌”“赔偿项链的代 价”“得知是假项链的真相”等环节,一环扣一环,从不游移, 从不松动,用项链这一物品刻画出了玛蒂尔德动态的变化过 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处理了几组对应的关系,使多种关系 在相辅相成中既是真实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来的意料 之外,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例如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项链对 改变玛蒂尔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种种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 会而借项链、用项链和丢项链是偶然,但实质上正是玛蒂尔德 的爱慕虚荣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会上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
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才 忽略了项链而丢失,而这一切都恰恰来自于她性格的必然。在 处理虚幻与现实的关系上,小说也自然妥帖,将玛蒂尔德舞会 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虚写,将项链丢失后她生活的窘况实写, 虚一实恰到好处。小说中真与假的关系也转换得很微妙:玛 蒂尔德参加舞会戴的是别人的项链,作为项链的主人她是假 的:项链丢了她当做真的赔上,而10年后才得知原来那项链 根本就是假的。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对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 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最好讽刺。小说结尾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 对全篇作了总结: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 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10年艰辛换 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 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当要结束这篇文章时,很想向青年读者们提出几个问题, 以引起更活跃的思考与争鸣: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 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 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 可比之处吗?在阅读体验中,你更亲近和理解哪一位?玛蒂尔德 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相信这些思考会使你的阅读更活跃更 丰富,更能体现出你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个性。 (选自《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由于作者引用译本不同,故部分引文和课本略有出入) 二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田保荣) 有的学者认为,莫泊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说明一 挂项链毁了一家,毁了一个人的青春和美丽……”。其实莫泊 桑并未提供“一挂项链毁了一家”的事实;相反,我们能读到 的倒是丢项链以后,路瓦栽先生将“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 法郎”全部拿出,另外“冒险到处签着名”借了一万八千法郎, 赔了项链,之后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 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 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十年间,他
g4 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才 忽略了项链而丢失,而这一切都恰恰来自于她性格的必然。在 处理虚幻与现实的关系上,小说也自然妥帖,将玛蒂尔德舞会 前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虚写,将项链丢失后她生活的窘况实写, 一虚一实恰到好处。小说中真与假的关系也转换得很微妙:玛 蒂尔德参加舞会戴的是别人的项链,作为项链的主人她是假 的;项链丢了她当做真的赔上,而 10 年后才得知原来那项链 根本就是假的。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对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 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最好讽刺。小说结尾处,作者以隐喻的方式 对全篇作了总结: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 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 10 年艰辛换 来的这一挂,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 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当要结束这篇文章时,很想向青年读者们提出几个问题, 以引起更活跃的思考与争鸣: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 10 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 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 可比之处吗?在阅读体验中,你更亲近和理解哪一位?玛蒂尔德 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相信这些思考会使你的阅读更活跃更 丰富,更能体现出你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个性。 (选自《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 央编译出版社 2001 年版。 由于作者引用译本不同,故部分引文和课本略有出入) 二 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田保荣) 有的学者认为,莫泊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观点说明一 挂项链毁了一家,毁了一个人的青春和美丽……”。其实莫泊 桑并未提供“一挂项链毁了一家”的事实;相反,我们能读到 的倒是丢项链以后,路瓦栽先生将“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 法郎”全部拿出,另外“冒险到处签着名”借了一万八千法郎, 赔了项链,之后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 “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 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十年间,他
个字的怨言都没有,承受了“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 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路瓦栽夫人则以“英雄气概”艰苦劳 动了十年偿还了全部债务,始终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直到故 事结尾,像我前边分析的,莫泊桑认为丢项链的不幸反倒“成 全”了路瓦栽夫人。我料到,有很多人对此说会不以为然,所 以还不得不旧话重提 试设想,要没有丢项链这件祸事将路瓦栽夫人拉回到现实 中来,使她一直想入非非,使她对自己家里的一切,小女佣和 丈夫持续不满下去,后果会是什么样呢?恐怕不会太美妙,不 是离婚,至少是抱怨不休,家无宁日。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的理 解、体贴和爱慕终于使妻子懂得了什么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懂 得了爱不应附带任何条件,而是无条件地奉献。这恐怕是她十 年如一日能以“英雄气概”面对苦日子的原因。这也是莫泊桑 点到的事实使我悟到的。 有人认为,《项链》一文结尾的那句话是作者最残忍的 笔,也是最得意的一笔,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对“残忍” 说不以为然,倒是赞成后两种说法,只是在认识上有差异,我 认为,“最得意的一笔”和“画龙点睛的一笔”应该是说,莫 泊桑最后这一句话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概括。“可是,我 那一挂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路瓦栽夫人最初向往 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像佛来思节夫人的那挂项链,原来每个颗 粒都是假的:她当初根本没有想,用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 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夫妻生活,每个环节都是真诚的。不 是吗?!对一个女人来说,拥有了真心实意始终爱她的丈夫应该 算是最大的幸事。有人对此说会不以为然,那我们试再设想 让一个在物质上应有尽有,而丈夫是个极端自私,对其总是三 心二意的女人,如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中的女主人公约 娜,如果让约娜和路瓦栽夫人谈人生经历和感想,我敢断定 被人羡慕的是路瓦栽夫人。所以,说《项链》是莫泊桑记述的 小人物的一曲爱的颂歌,应该不是言过其实的。 (节选自《〈项链〉的再评论》,原载《名作欣赏》2000 年第2期)
g4 一个字的怨言都没有,承受了“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 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路瓦栽夫人则以“英雄气概”艰苦劳 动了十年偿还了全部债务,始终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直到故 事结尾,像我前边分析的,莫泊桑认为丢项链的不幸反倒“成 全”了路瓦栽夫人。我料到,有很多人对此说会不以为然,所 以还不得不旧话重提。 试设想,要没有丢项链这件祸事将路瓦栽夫人拉回到现实 中来,使她一直想入非非,使她对自己家里的一切,小女佣和 丈夫持续不满下去,后果会是什么样呢?恐怕不会太美妙,不 是离婚,至少是抱怨不休,家无宁日。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的理 解、体贴和爱慕终于使妻子懂得了什么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懂 得了爱不应附带任何条件,而是无条件地奉献。这恐怕是她十 年如一日能以“英雄气概”面对苦日子的原因。这也是莫泊桑 点到的事实使我悟到的。 有人认为,《项链》一文结尾的那句话是作者最残忍的一 笔,也是最得意的一笔,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对“残忍” 说不以为然,倒是赞成后两种说法,只是在认识上有差异,我 认为,“最得意的一笔”和“画龙点睛的一笔”应该是说,莫 泊桑最后这一句话以隐喻的方式对全篇作了概括。“可是,我 那一挂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路瓦栽夫人最初向往 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像佛来思节夫人的那挂项链,原来每个颗 粒都是假的;她当初根本没有想,用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 就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夫妻生活,每个环节都是真诚的。不 是吗?!对一个女人来说,拥有了真心实意始终爱她的丈夫应该 算是最大的幸事。有人对此说会不以为然,那我们试再设想, 让一个在物质上应有尽有,而丈夫是个极端自私,对其总是三 心二意的女人,如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中的女主人公约 娜,如果让约娜和路瓦栽夫人谈人生经历和感想,我敢断定, 被人羡慕的是路瓦栽夫人。所以,说《项链》是莫泊桑记述的 小人物的一曲爱的颂歌,应该不是言过其实的。 (节选自《〈项链〉的再评论》,原载《名作欣赏》2000 年第 2 期)
《项链》的思想意义和主题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 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 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 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 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 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 行。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 这种处境而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当然,只有少数人获得了 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往往落入更加 悲惨的境遇。但是,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 成为小资产阶级人们的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长期在政 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也曾写过不少 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心。《项链》中的玛蒂 尔德和路瓦栽就是这一类人物。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 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 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把自己的姿色当作手段,加上 盛装艳服和耀眼的首饰,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希望在教育部长 的舞会上取得成功。路瓦栽虽然没有像她那样强烈的虚荣心, 但是,他同样意识到,在这次舞会上,可以看见全部“大小官 员”,那正是玛蒂尔德施展她的魅力,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的 好时机。所以,他把这次舞会叫做“难得的机会”。路瓦栽 之所以费尽周折弄到请柬,又肯于放弃自己买猎枪的打算为玛 蒂尔德筹办舞装,都不是单纯地为了让妻子痛快地玩一玩,而 是为了争取这一个难得的时机。由此可见,路瓦栽夫妇的行动 和动机,都典型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那种求虚荣、向上爬的心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小说中种种描写不但无情地嘲讽了这 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习,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 活面貌,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习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通过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 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玛蒂尔德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 生活,那里有金碧辉煌的住宅,有精美华贵的衣着和食品,男
g4 三 《项链》的思想意义和主题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 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9 世纪 80 年代的法国,资 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 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 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 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 行。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 这种处境而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当然,只有少数人获得了 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往往落入更加 悲惨的境遇。但是,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 成为小资产阶级人们的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长期在政 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也曾写过不少 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心。《项链》中的玛蒂 尔德和路瓦栽就是这一类人物。玛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 为不满,梦寐以求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过起风雅、闲适 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把自己的姿色当作手段,加上 盛装艳服和耀眼的首饰,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希望在教育部长 的舞会上取得成功。路瓦栽虽然没有像她那样强烈的虚荣心, 但是,他同样意识到,在这次舞会上,可以看见全部“大小官 员”,那正是玛蒂尔德施展她的魅力,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的 好时机。所以,他把这次舞会叫做“难得的机会 ”。路瓦栽 之所以费尽周折弄到请柬,又肯于放弃自己买猎枪的打算为玛 蒂尔德筹办舞装,都不是单纯地为了让妻子痛快地玩一玩,而 是为了争取这一个难得的时机。由此可见,路瓦栽夫妇的行动 和动机,都典型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那种求虚荣、向上爬的心 理。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小说中种种描写不但无情地嘲讽了这 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习,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 活面貌,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习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通过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 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玛蒂尔德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 生活,那里有金碧辉煌的住宅,有精美华贵的衣着和食品,男
男女女整天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连仆人都是懒洋洋地在客 厅里打瞌睡。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腐朽糜烂的寄生生活。玛蒂 尔德很羡慕这样的生活,想挤而挤不进去,原因何在呢?就因 为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小说中写到,她“生在一个小职员 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法子让 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尽管她长 得漂亮也是枉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 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在法国,至今还保 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的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费。男方 娶亲,首先看陪嫁,一个女子如果没有优厚的陪嫁,那么,她 就找不到有钱有势的丈夫。玛蒂尔德没有陪嫁费,“最后只得 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的。当然,如果她嫁了路瓦栽之后,安于现状,不再想入非非 也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他们的生活 也算得上是小康的水平了。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 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他们雇上一个女 佣(虽然那是一个语言习俗不同于巴黎的布列塔尼女人,使唤 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饭菜里还常能有炖肉。总之,是过得 去的了。可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 总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总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挤进上 流社会。于是,她以现状为苦,以向上爬为理想,结果踏上了 不幸的道路。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 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 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奧秘,她懂得: 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 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 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 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 决定的必然性 后来,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从 此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他们辞退 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担负了全家的粗活 每天要为一个铜子与商贩们百般争论。路瓦栽也要在傍晚为商
g4 男女女整天无所事事,以调情取乐,连仆人都是懒洋洋地在客 厅里打瞌睡。这是一种不劳而获、腐朽糜烂的寄生生活。玛蒂 尔德很羡慕这样的生活,想挤而挤不进去,原因何在呢?就因 为她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小说中写到,她“生在一个小职员 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法子让 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尽管她长 得漂亮也是枉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 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在法国,至今还保 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的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费。男方 娶亲,首先看陪嫁,一个女子如果没有优厚的陪嫁,那么,她 就找不到有钱有势的丈夫。玛蒂尔德没有陪嫁费,“最后只得 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的不幸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的。当然,如果她嫁了路瓦栽之后,安于现状,不再想入非非, 也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他们的生活 也算得上是小康的水平了。路瓦栽有固定的职业,继承了一笔 价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平时还略有节余,他们雇上一个女 佣(虽然那是一个语言习俗不同于巴黎的布列塔尼女人,使唤 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饭菜里还常能有炖肉。总之,是过得 去的了。可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 总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总想试一试自己的运气,挤进上 流社会。于是,她以现状为苦,以向上爬为理想,结果踏上了 不幸的道路。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 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 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 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 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 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 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 决定的必然性。 后来,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签了成千上万的借约,从 此受到高利贷的盘剥,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他们辞退 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担负了全家的粗活, 每天要为一个铜子与商贩们百般争论。路瓦栽也要在傍晚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