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 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 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 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 受人奉承的髙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 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 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 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解题指导 练习中的三段文字仅是举例性的,应联系全文,作 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但这三段文字 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性格发展的轨迹。 1.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爱慕虚荣,想 入非非,不安于现状。应该说,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并不 为过,但这追求不算高远 2.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方面:善良、诚实、 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3.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 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完成 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二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 予适当鼓励。 三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巧妙的构思 玛蒂尔德所借的项链是假的,上文已有三处铺垫:①借项 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竟“没有打开盒子”看。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 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 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g4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 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 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 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 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 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 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 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解题指导 一 练习中的三段文字仅是举例性的,应联系全文,作 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但这三段文字 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性格发展的轨迹。 1.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爱慕虚荣,想 入非非,不安于现状。应该说,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并不 为过,但这追求不算高远。 2.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方面:善良、诚实、 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3.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 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完成 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二 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 予适当鼓励。 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巧妙的构思。 玛蒂尔德所借的项链是假的,上文已有三处铺垫:①借项 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 竟“没有打开盒子”看。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 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 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四(略) 教学建议 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时,可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 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也可以要求学 生画出各段的重点、关键词句等,体会人物性格。 二在课堂上可以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 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2.作者对玛 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 之或者二者都没有?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 三可以指导学生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找 出运用呼应、悬念、抑扬等技巧的地方,理解这样写对表现主 题的作用。 四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适当肯定。可以提供《项链》的背景资料、莫泊桑的有关 材料,以帮助理解《项链》的主题。如有条件,建议学生阅读 《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把于连、爱 玛、安娜同玛蒂尔德作比较。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有关资料 一错位到复位的女性(方位津)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 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 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 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 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 众口一声,毫无二致。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莫泊桑的小 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对她就没有别的看法吗?玛蒂尔 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
g4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小说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四 (略) 教学建议 一 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时,可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 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也可以要求学 生画出各段的重点、关键词句等,体会人物性格。 二 在课堂上可以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 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2.作者对玛 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 之或者二者都没有?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 三 可以指导学生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找 出运用呼应、悬念、抑扬等技巧的地方,理解这样写对表现主 题的作用。 四 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适当肯定。可以提供《项链》的背景资料、莫泊桑的有关 材料,以帮助理解《项链》的主题。如有条件,建议学生阅读 《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把于连、爱 玛、安娜同玛蒂尔德作比较。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有关资料 一 错位到复位的女性(方位津)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 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 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 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 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 众口一声,毫无二致。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莫泊桑的小 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对她就没有别的看法吗?玛蒂尔 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
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 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我们自以为早就 明白了的问题果真经得起追问和推敲吗?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 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 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 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更加重视接受美学在阅读 中的作用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 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不仅如此,有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或 是想错了的。于是,对这部经典小说重读并产生新的看法,便 成为了可能。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 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 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 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 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 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 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 的女性形象。 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女性?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 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 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 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玛蒂尔 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 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 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 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 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 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 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 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 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于
g4 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 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我们自以为早就 明白了的问题果真经得起追问和推敲吗?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 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 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 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更加重视接受美学在阅读 中的作用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 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不仅如此,有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或 是想错了的。于是,对这部经典小说重读并产生新的看法,便 成为了可能。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 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 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 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 10 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 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 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 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 的女性形象。 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女性?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 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 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 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玛蒂尔 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 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 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 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 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 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 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 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 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于
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一成了她性格的第 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 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 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 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 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 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 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 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这使 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 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 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 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 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 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 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 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 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 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 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 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 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 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 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 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 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 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 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 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 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 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 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 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g4 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 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 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 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 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 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 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 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 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这使 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 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 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 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 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 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 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 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 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 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 400 法郎做衣 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 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 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 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 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 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 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 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 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 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 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 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 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 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 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 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 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 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罗 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 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 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 人,又坚强,又粗暴 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 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而就在这10年的辛苦劳作 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 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 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 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 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还债”成 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 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 的降低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 德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 生活的清醒剂。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 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另外,玛蒂尔德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 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 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倒是10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 到了爱一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 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 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 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10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 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 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 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 尔德才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 的含义
g4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 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 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 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 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罗 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 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 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 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 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而就在这 10 年的辛苦劳作 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 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 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 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 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还债”成 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 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 的降低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 德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 生活的清醒剂。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 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另外,玛蒂尔德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 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 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倒是 10 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 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 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 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 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 10 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 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 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 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 尔德才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 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