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鲁迅先生在这一部分里加了一个花环, 这个问题要老师讲的。结尾部分是个难点,这要讲的。至于第 二、三部分,没有什么困难,一个中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 的。只有一些生字、生词,解释一下就行了。把花环的问题讲 清楚。最后一段,就是有乌鸦的那一段,现在有许多文章在分 析,有不同看法,也要讲清楚。这样就省去了大部分教学时间, 教学效果也不一定会差的。着重讲的这一段怎么讲法呢?有老 师叫我示范讲一下,我愧不敢当。因为我讲起来实在没有老师 讲得高明,离开讲坛者,三十年矣。我试着讲一点我的看法。 讲前先说一种不大好的讲法,老师讲课要抓住难点,抓住 重点,讲学生不懂的东西,不要讲学生懂的东西,这是一。再 个是不要简单地做内容的重复,这样讲课是不会有很多收获 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的。我在很多地方听课,有这么一种讲 法。如有这么一段话:“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 如铜丝。”老师讲“是什么风早经停息了呢?”学生有的说“大 风”有的说“小风”。“都不对,是微风。”“微风是什么时 候停息的呢?”有人说“已经停息很久了”。“这不对。”有 人说“还没有停息”。“这不对,是早经停息了。”这就是简 单地重复课文。你让学生重复它干什么呢?这种教法我看是应 该否定掉的。 现在我把课文最后一部分说一下。夏瑜的母亲发现夏瑜的 坟上有花环,她不知道这是花环,以为是神仙显灵,所以她看 见旁边有一只乌鸦,她就说,假如上天有灵的话,知道儿子是 冤屈的,就叫乌鸦飞到我儿子的坟上来吧,然后她就等着,等 了半天乌鸦也没有飞。有很多上坟的人都来了。这时候华小栓 的母亲就劝夏瑜的母亲说:咱们回去吧。正要走的时候,乌鸦 忽然一声大叫飞走了。这里我摘讲两段,第一段夏瑜的母亲说 了一番祝愿的话,说是假如上天要有灵的话,叫乌鸦飞到儿子 坟上来。鲁迅先生接着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 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一段描 写的目的,在于写一个“静”字,“死一般的静”。鲁迅先生 怎么写这个“静”字呢?假如这么写“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
g4 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鲁迅先生在这一部分里加了一个花环, 这个问题要老师讲的。结尾部分是个难点,这要讲的。至于第 一、二、三部分,没有什么困难,一个中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 的。只有一些生字、生词,解释一下就行了。把花环的问题讲 清楚。最后一段,就是有乌鸦的那一段,现在有许多文章在分 析,有不同看法,也要讲清楚。这样就省去了大部分教学时间, 教学效果也不一定会差的。着重讲的这一段怎么讲法呢?有老 师叫我示范讲一下,我愧不敢当。因为我讲起来实在没有老师 讲得高明,离开讲坛者,三十年矣。我试着讲一点我的看法。 讲前先说一种不大好的讲法,老师讲课要抓住难点,抓住 重点,讲学生不懂的东西,不要讲学生懂的东西,这是一。再 一个是不要简单地做内容的重复,这样讲课是不会有很多收获 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的。我在很多地方听课,有这么一种讲 法。如有这么一段话:“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 如铜丝。”老师讲“是什么风早经停息了呢?”学生有的说“大 风”有的说“小风”。“都不对,是微风。”“微风是什么时 候停息的呢?”有人说“已经停息很久了”。“这不对。”有 人说“还没有停息”。“这不对,是早经停息了。”这就是简 单地重复课文。你让学生重复它干什么呢?这种教法我看是应 该否定掉的。 现在我把课文最后一部分说一下。夏瑜的母亲发现夏瑜的 坟上有花环,她不知道这是花环,以为是神仙显灵,所以她看 见旁边有一只乌鸦,她就说,假如上天有灵的话,知道儿子是 冤屈的,就叫乌鸦飞到我儿子的坟上来吧,然后她就等着,等 了半天乌鸦也没有飞。有很多上坟的人都来了。这时候华小栓 的母亲就劝夏瑜的母亲说:咱们回去吧。正要走的时候,乌鸦 忽然一声大叫飞走了。这里我摘讲两段,第一段夏瑜的母亲说 了一番祝愿的话,说是假如上天要有灵的话,叫乌鸦飞到儿子 坟上来。鲁迅先生接着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 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一段描 写的目的,在于写一个“静”字,“死一般的静”。鲁迅先生 怎么写这个“静”字呢?假如这么写“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
死一般的静”,这显然是很拙劣的。他从各方面来烘托这个 “静”。第一,用风来烘托,“微风早经停息了”,一点风不 刮;特别这枯草写得好,“枯草支支直立”,每一根枯草, 支支枯草,站得很直,为什么站得直?因为“风早经停息”了, 草一点不摆动了,所以直立。“有如铜丝”,这个比喻非常好 的。第一,它是枯草,不但没有叶子,颜色跟铜丝也相近,它 的枯劲,跟铜丝更是相近的。由铜丝就引到下一句话,“一丝 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发抖的声音是 什么?它“越颤越细,细到没有”,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静”, 是一种人的感觉。这种发抖的声音是指“支支直立”的像铜丝 般的枯草在微微颤抖,枯草颤抖,直感不强,像铜丝一样的 枯草在颤抖,直感就很强了。铜丝的颤抖是很微细的,“一丝 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实际上这种颤 抖是不存在的,是在非常静的情况下,夏瑜母亲的感觉,正是 因为它一丝不动,才感觉到它在颤抖;正是因为它没有颤抖 所以终于细到没有,是这么一种恍惚的感觉。写“静”,只说 “这里很静”,这是很笨的写法,要采取各种的方法把这个“静 烘托出来。有一般的烘托,有很高明的烘托。鲁迅的这种烘托 是高明的烘托,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理的感觉。明明风早不吹, 草一点不动的,但是人感觉它似乎在颤:又因为它确实没有颤, 所以感觉它终于没有颤。在古诗里有“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 幽”的句子,是用动来衬托静。这里是用心理上感觉的颤抖的 声音来衬托静的。为什么要写静?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夏瑜 的母亲说过这番话以后,她由于深深知道自己儿子是有冤屈 的,她满腹的冤屈,又找不到答案,眼看着这样一个神奇的现 象(花环)没法解释,这时候她是相信有神的,她也相信她的话 说过之后,乌鸦会飞来的。这里就要写夏瑜母亲这种迫切的、 期待的心情。她以深沉的母爱,以深沉的对儿子冤屈的积郁, 以这种感情期待着乌鸦飞过来。这个静就是在写夏瑜母亲的这 样一种心情,她越是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堪。 最后一段,乌鸦飞走这一段,争论最大。华小栓母亲和夏 瑜母亲走了,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 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 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是写什么? 争论很多,有人引鲁迅的诗,说是写一种阴冷的气氛,这一些
g4 死一般的静”,这显然是很拙劣的。他从各方面来烘托这个 “静”。第一,用风来烘托,“微风早经停息了”,一点风不 刮;特别这枯草写得好,“枯草支支直立”,每一根枯草,一 支支枯草,站得很直,为什么站得直?因为“风早经停息”了, 草一点不摆动了,所以直立。“有如铜丝”,这个比喻非常好 的。第一,它是枯草,不但没有叶子,颜色跟铜丝也相近,它 的枯劲,跟铜丝更是相近的。由铜丝就引到下一句话,“一丝 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发抖的声音是 什么?它“越颤越细,细到没有”,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静”, 是一种人的感觉。这种发抖的声音是指“支支直立”的像铜丝 一般的枯草在微微颤抖,枯草颤抖,直感不强,像铜丝一样的 枯草在颤抖,直感就很强了。铜丝的颤抖是很微细的,“一丝 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实际上这种颤 抖是不存在的,是在非常静的情况下,夏瑜母亲的感觉,正是 因为它一丝不动,才感觉到它在颤抖;正是因为它没有颤抖, 所以终于细到没有,是这么一种恍惚的感觉。写“静”,只说 “这里很静”,这是很笨的写法,要采取各种的方法把这个“静” 烘托出来。有一般的烘托,有很高明的烘托。鲁迅的这种烘托 是高明的烘托,实际上是写人的心理的感觉。明明风早不吹, 草一点不动的,但是人感觉它似乎在颤;又因为它确实没有颤, 所以感觉它终于没有颤。在古诗里有“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 幽”的句子,是用动来衬托静。这里是用心理上感觉的颤抖的 声音来衬托静的。为什么要写静?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夏瑜 的母亲说过这番话以后,她由于深深知道自己儿子是有冤屈 的,她满腹的冤屈,又找不到答案,眼看着这样一个神奇的现 象(花环)没法解释,这时候她是相信有神的,她也相信她的话 说过之后,乌鸦会飞来的。这里就要写夏瑜母亲这种迫切的、 期待的心情。她以深沉的母爱,以深沉的对儿子冤屈的积郁, 以这种感情期待着乌鸦飞过来。这个静就是在写夏瑜母亲的这 样一种心情,她越是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堪。 最后一段,乌鸦飞走这一段,争论最大。华小栓母亲和夏 瑜母亲走了,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 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 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是写什么? 争论很多,有人引鲁迅的诗,说是写一种阴冷的气氛,这一些
都不要给学生讲,懂不了。这里就讲清一个问题,这里写乌鸦 飞了,是写“动”。但是它并没有按夏瑜母亲的祝愿飞到坟上 去,而是飞到天上去了,这就说明夏瑜母亲的那种祝愿不过是 场空。这里,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愚昧,是怀着深 沉的悲哀的。我说这段话只讲一句,就讲“乌鸦张开两翅, 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为什么这样写? 换个写法“只见乌鸦飞去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写“张 开两翅,一挫身”,还要“向远处的天空”,还要“直向着远 处的天空”,还要“箭也似的飞去了”呢?为什么如此地强调 呢?原来在一篇文章里面,哪些地方着力描写,哪些地方不着 力描写,这都是有考虑的,不是随便的。这里着力地写乌鸦是 飞向“天空”,而不是飞向夏瑜的“坟墓”,所以一再强调又 是“张开翅膀”,又是“一挫身”,这是乌鸦飞前的动作;起 飞后,不是向近处的天空,而是向“远处”的天空。一点不犹 豫,“直向远处的天空”,速度很快,“箭也似的飞去了” 这样用工笔重彩来描写这一“飞”,是有道理的,里面也包含 了鲁迅深沉的悲哀,说明夏瑜母亲由于愚昧,那种在梦幻中的 追求终于破灭了,一定会破灭的。所以很强调这一“飞”。这 样讲行不行,供参考。就是要讲学生不懂的东西,联系作品的 内容,联系作者的思想,讲清楚它的遣词造句的妙处。“铁铸 般站着”,“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无非是比喻吧。如果仅 仅问“这两句是什么修辞方法”,学生讲“是比喻的方法” 这样讲有什么味道呢? (刘国正《〈药〉的教学处理》,《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项链26 课文鉴赏说明
g4 都不要给学生讲,懂不了。这里就讲清一个问题,这里写乌鸦 飞了,是写“动”。但是它并没有按夏瑜母亲的祝愿飞到坟上 去,而是飞到天上去了,这就说明夏瑜母亲的那种祝愿不过是 一场空。这里,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愚昧,是怀着深 沉的悲哀的。我说这段话只讲一句,就讲“乌鸦张开两翅,一 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为什么这样写? 换个写法“只见乌鸦飞去了”。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写“张 开两翅,一挫身”,还要“向远处的天空”,还要“直向着远 处的天空”,还要“箭也似的飞去了”呢?为什么如此地强调 呢?原来在一篇文章里面,哪些地方着力描写,哪些地方不着 力描写,这都是有考虑的,不是随便的。这里着力地写乌鸦是 飞向“天空”,而不是飞向夏瑜的“坟墓”,所以一再强调又 是“张开翅膀”,又是“一挫身”,这是乌鸦飞前的动作;起 飞后,不是向近处的天空,而是向“远处”的天空。一点不犹 豫,“直向远处的天空”,速度很快,“箭也似的飞去了”。 这样用工笔重彩来描写这一“飞”,是有道理的,里面也包含 了鲁迅深沉的悲哀,说明夏瑜母亲由于愚昧,那种在梦幻中的 追求终于破灭了,一定会破灭的。所以很强调这一“飞”。这 样讲行不行,供参考。就是要讲学生不懂的东西,联系作品的 内容,联系作者的思想,讲清楚它的遣词造句的妙处。“铁铸 一般站着”,“箭也似的飞去了”,这无非是比喻吧。如果仅 仅问“这两句是什么修辞方法”,学生讲“是比喻的方法”, 这样讲有什么味道呢? (刘国正《〈药〉的教学处理》,《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2 项链 26 课文鉴赏说明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 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 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 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 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 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 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 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 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 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 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 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 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 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 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 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 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 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 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 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 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 的。第二,作者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 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 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 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g4 一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 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 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 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 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 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 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 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 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 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 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 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 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 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 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 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 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 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 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 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 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 的。第二,作者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 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 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 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 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 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 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 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 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 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 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 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 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 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 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 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 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 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 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 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 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 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 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 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 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 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 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 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 会恍然大悟。 三《项链》的心理描写
g4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 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 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 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 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 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 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 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 《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 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 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 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 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 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 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 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 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 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 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 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 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 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 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 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 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 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 会恍然大悟。 三 《项链》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