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 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 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 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 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作家书屋1945年 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 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儿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 的病上。人血馒头只是一个环;在这以前可能还试过许多方子 在这以后,可能也想过一些法子。但只这一环便可见出老夫妇 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别的都不消再提了。鲁迅先生没有 提“爱”字,可是全篇从头到尾都见出老夫妇这番心。 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这只从侧面见出。那革命 党并没有出面,他的故事是在康大叔的话里,和夏四奶奶的动 作里。故事是从那人血馒头引起的。……革命者是寂寞的,这 样难得了解和同情的人! (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药》,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 我认为,本篇是用两个故事来写一个主题。这主题从消极 方面看,是“反封建”;从积极方面看,是要求“科学与民主 我们知道,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包括驯服的奴隶 性),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愚昧则不辨是非,迷信则容 易受骗。而愚昧与迷信的根源,则同为封建社会制度所造成。 作者暴露了因群众的愚昧迷信致使两种类型的青年人都无辜 牺牲,正说明了两人之死,不管直接间接,都死于封建社会制 度。……作者是同情夏瑜和小栓的,自然憎恨这愚昧的迷信的 社会制度。所以我说,主题的消极一面是“反封建
g4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 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 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 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 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作家书屋 1945 年 版) 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 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儿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 的病上。人血馒头只是一个环;在这以前可能还试过许多方子, 在这以后,可能也想过一些法子。但只这一环便可见出老夫妇 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别的都不消再提了。鲁迅先生没有 提“爱”字,可是全篇从头到尾都见出老夫妇这番心。…… 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这只从侧面见出。那革命 党并没有出面,他的故事是在康大叔的话里,和夏四奶奶的动 作里。故事是从那人血馒头引起的。……革命者是寂寞的,这 样难得了解和同情的人! (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药》,商务印书馆 1947 年版) 我认为,本篇是用两个故事来写一个主题。这主题从消极 方面看,是“反封建”;从积极方面看,是要求“科学与民主”。 我们知道,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包括驯服的奴隶 性),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愚昧则不辨是非,迷信则容 易受骗。而愚昧与迷信的根源,则同为封建社会制度所造成。 作者暴露了因群众的愚昧迷信致使两种类型的青年人都无辜 牺牲,正说明了两人之死,不管直接间接,都死于封建社会制 度。……作者是同情夏瑜和小栓的,自然憎恨这愚昧的迷信的 社会制度。所以我说,主题的消极一面是“反封建
复次,我们说,迷信是不科学的结果,愚昧(包括驯服的 奴隶性)是不民主的结果。要想使中国社会好转,反映在当时 (五四前后)的思想界,只有要求“科学”与“民主”一—一姑不 论什么性质的民主。…作者要求科学的心是迫切的;而针对 中国当时(五四前后)的现实,“民主”也正是“革命”的惟 目的。《药》的篇末所以加上一枚花环,照作者自己的话,是 “听将令”的,而当时的主将们惟一的要求,也正是“科学 与“民主”。花环的出现,正是作者迫切要求革命——化悲愤 为力量的具体表现。革命成功,民主自然实现,科学也自然发 达,这正是鲁迅和五四时代革命前驱者的希望 (吴小如《鲁迅先生的〈药〉》,《语文教学》1952年1 月) 通过《药》的故事,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一虐杀革 命的幼苗,麻痹人民的头脑;同时表扬革命者的行为,鼓舞人 民反抗封建制度的革命情绪: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不但要在政治上打垮封建统治,而且要在思想上清 除反动影响。这就是在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所写符合五四精神 的《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东方书店1954年6月 《药》的主题,就是:只有彻底地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推 翻吃人的封建社会,“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 厨房”,中国人民的深重痛苦才有解除的希望。蘸着革命者的 鲜血的“人血馒头 这是吃人的统治者用来麻痹、分化 害死人民的毒药,万万吃不得,吃了决不能把病治好的,革命 这才是真会带来幸福和生命的惟一良药! (徐中玉《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自由出版社 1955年2月 小说通过清末一个小商人华老栓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 头给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镇压
g4 复次,我们说,迷信是不科学的结果,愚昧(包括驯服的 奴隶性)是不民主的结果。要想使中国社会好转,反映在当时 (五四前后)的思想界,只有要求“科学”与“民主”──姑不 论什么性质的民主。……作者要求科学的心是迫切的;而针对 中国当时(五四前后)的现实,“民主”也正是“革命”的惟一 目的。《药》的篇末所以加上一枚花环,照作者自己的话,是 “听将令”的,而当时的主将们惟一的要求,也正是“科学” 与“民主”。花环的出现,正是作者迫切要求革命──化悲愤 为力量的具体表现。革命成功,民主自然实现,科学也自然发 达,这正是鲁迅和五四时代革命前驱者的希望。 (吴小如《鲁迅先生的〈药〉》,《语文教学》1952 年 1 月) 通过《药》的故事,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虐杀革 命的幼苗,麻痹人民的头脑;同时表扬革命者的行为,鼓舞人 民反抗封建制度的革命情绪: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不但要在政治上打垮封建统治,而且要在思想上清 除反动影响。这就是在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所写符合五四精神 的《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吴奔星《文学作品研究》第一辑,东方书店 1954 年 6 月 版) 《药》的主题,就是:只有彻底地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推 翻吃人的封建社会,“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 厨房”,中国人民的深重痛苦才有解除的希望。蘸着革命者的 鲜血的“人血馒头”──这是吃人的统治者用来麻痹、分化、 害死人民的毒药,万万吃不得,吃了决不能把病治好的,革命 ──这才是真会带来幸福和生命的惟一良药! (徐中玉《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自由出版社 1955 年 2 月) 小说通过清末一个小商人华老栓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 头给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镇压
革命的狰狞嘴脸,赞扬了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大义凛然的革 命气概;同时,对以华老栓夫妇为代表的一些群众的遭遇表示 了同情,而对他们的麻木、迷信又表示了不满和愤慨 (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选编《鲁迅小说诗歌散 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本篇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 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 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 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必须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 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鲁迅作品注析》,浙 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三关于《药》的写作背景 1.关于徐锡麟、秋瑾和夏瑜 徐锡麟(1872-1907年)和秋瑾(1875-1907年),是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并都曾经留 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06年春,徐锡麟、秋瑾回国。徐锡 麟集资捐了候补道,秋天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暗 中准备起义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吴兴浔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 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后来回绍兴,与徐锡麟办 大通学堂,并主持大通学堂工作。秋瑾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 徐锡麟任首领,秋瑾为协领,暗中联络革命力量。后来他们约 定于1907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但因徐锡麟 的活动已被清政府觉察,随时有被破获的危险,徐锡麟乃于7 月6日乘学堂毕业大操之际起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攻据军 械所,因弹尽被捕,当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给清兵炒食 净尽。接着,秋瑾被人告发,清兵于7月13日从杭入绍,包 围大通学堂,秋瑾奋战力尽被捕,7月15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 轩亭口
g4 革命的狰狞嘴脸,赞扬了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大义凛然的革 命气概;同时,对以华老栓夫妇为代表的一些群众的遭遇表示 了同情,而对他们的麻木、迷信又表示了不满和愤慨。 (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选编《鲁迅小说诗歌散 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 本篇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 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 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 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必须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 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鲁迅作品注析》,浙 江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三 关于《药》的写作背景 1.关于徐锡麟、秋瑾和夏瑜 徐锡麟(1872—1907 年)和秋瑾(1875—1907 年),是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并都曾经留 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06 年春,徐锡麟、秋瑾回国。徐锡 麟集资捐了候补道,秋天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暗 中准备起义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吴兴浔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 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后来回绍兴,与徐锡麟办 大通学堂,并主持大通学堂工作。秋瑾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 徐锡麟任首领,秋瑾为协领,暗中联络革命力量。后来他们约 定于 1907 年 7 月 19 日,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但因徐锡麟 的活动已被清政府觉察,随时有被破获的危险,徐锡麟乃于 7 月 6 日乘学堂毕业大操之际起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攻据军 械所,因弹尽被捕,当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给清兵炒食 净尽。接着,秋瑾被人告发,清兵于 7 月 13 日从杭入绍,包 围大通学堂,秋瑾奋战力尽被捕,7 月 15 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 轩亭口
鲁迅和徐锡麟、秋瑾是熟悉的,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 他在《范爱农》中谈到他们当时在东京听到这些消息的情况时 说:“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 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 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 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他们一面派人去接徐锡麟的家属,一面开会“吊烈士”,发电 报,痛斥清政府惨无人道的暴行。1909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 范学堂教书时,还时常讲起清政府怎样残杀革命者,徐锡麟、 秋瑾怎样进行革命斗争等等,“发起议论来是十分激烈的”。 夏瑜是《药》中的人物,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夏瑜来 影射秋瑾的。“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 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害的地方是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口亭口” 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是暗指秋瑾就义之处—一古轩亭 口。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 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但并不意味着小说中所描写的全是 秋瑾的事迹。夏瑜是艺术形象,他的身上必然概括了其他革命 者的某些方面,例如徐锡麟,他的心是被清朝士兵挖出来炒了 吃的,这当然是残暴,而夏瑜的血却是被愚昧的群众蘸了当药 吃下去的,就更令人悲痛。两者表面上虽无联系,但不能说鲁 迅在创作夏瑜这个形象时没有想到徐锡麟生前死后的种种遭 遇,如在《狂人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谁晓得从盘古开 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 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 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对于革命者 的死难,鲁迅是记忆犹新的。秋瑾是献身民主革命的著名女英 雄,而夏瑜则是出身贫寒之家的热血男儿,这种安排就说明了 夏瑜是从现实中概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薛绥之、柳尚彭《〈药〉的教学难点试析》,《高中语 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关于《齿痛》《齿痛》(安特莱夫),译文见《新青年》 第7卷第1期(1919年12月出版)。②《工人与白手人》(屠格 涅夫)
g4 鲁迅和徐锡麟、秋瑾是熟悉的,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 他在《范爱农》中谈到他们当时在东京听到这些消息的情况时 说:“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 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 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 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他们一面派人去接徐锡麟的家属,一面开会“吊烈士”,发电 报,痛斥清政府惨无人道的暴行。1909 年,鲁迅在浙江两级师 范学堂教书时,还时常讲起清政府怎样残杀革命者,徐锡麟、 秋瑾怎样进行革命斗争等等,“发起议论来是十分激烈的”。 夏瑜是《药》中的人物,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夏瑜来 影射秋瑾的。“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 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害的地方是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囗亭口” 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是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 口。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 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但并不意味着小说中所描写的全是 秋瑾的事迹。夏瑜是艺术形象,他的身上必然概括了其他革命 者的某些方面,例如徐锡麟,他的心是被清朝士兵挖出来炒了 吃的,这当然是残暴,而夏瑜的血却是被愚昧的群众蘸了当药 吃下去的,就更令人悲痛。两者表面上虽无联系,但不能说鲁 迅在创作夏瑜这个形象时没有想到徐锡麟生前死后的种种遭 遇,如在《狂人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谁晓得从盘古开 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 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 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对于革命者 的死难,鲁迅是记忆犹新的。秋瑾是献身民主革命的著名女英 雄,而夏瑜则是出身贫寒之家的热血男儿,这种安排就说明了 夏瑜是从现实中概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薛绥之、柳尚彭《〈药〉的教学难点试析》,《高中语 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2.关于《齿痛》《齿痛》(安特莱夫),译文见《新青年》 第 7 卷第 1 期(1919 年 12 月出版)。②《工人与白手人》(屠格 涅夫)
译文见巴金译《散文诗》。和《工人与白手人》②鲁迅曾 经谈到,当他构思《药》时曾从两篇外国作品中得到启示和触 发,这就是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屠格涅夫 的散文诗《工人与白手人》。《齿痛》描写基督教创始人耶稣 在被钉上十字架那天,耶路撒冷的一个商人般妥别忒正患齿 痛,他虽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和被钉死,却始终无动于衷,毫 不关心,而是不绝地谈论自己的齿痛,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耶 稣的冤死重要得多。《工人与白手人》这篇以对话形式写成的 散文诗,描写一个革命者为谋求工人幸福而进行斗争,结果被 捕坐牢,他的手因为“整整带了六年的手铐”而没有血色,成 了白手,工人们却又因他的手白净而认为“不是我们一伙的”; 两年以后,这位革命者要被反动统治者绞死了,那个工人却想 去弄一节刑架上的绳索回来,因为据说“那东西会给家里带来 最好的运气”。我们看到,这两篇作品都同时展开两个方面的 描写:一方面是革命者、改革者的奋斗和牺牲,另一方面是群 众的愚昧和冷漠;而《齿痛》的商人看自己的疾病比革命者的 牺牲更重要,《工人与白手人》中以一段绞绳把革命者的牺牲 和群众的愚昧联系起来,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鲁迅构思《药》 时所得到的触发的若干痕迹。 (曾华鹏、范伯群《论〈药〉》,《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关于《药》的教学 有一种教学方法,一篇课文只重点讲解。不从第一句讲到 最末句,而是抽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来讲,这是一种做法。有 些课文比较长,不可能从头讲到尾;有的课文虽然不长,但是 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去讲,只讲其中一部分,举一反三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药》比较难讲,我看这篇小说把背景讲一下,把 中心思想说一说,生字、生词解释一下,要学生从头到尾读它 遍,默读、朗读都可以,这些功夫是要做的。至于老师讲课 文,就不必从头到尾讲,只讲最后一部分就可以了。这篇文章 共分四部分,前三部分不讲,只讲第四部分,我想是可以的 留一些余地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为什 么要讲最后一部分呢?因为最后一部分在这篇文章里是关键性
g4 译文见巴金译《散文诗》。和《工人与白手人》②鲁迅曾 经谈到,当他构思《药》时曾从两篇外国作品中得到启示和触 发,这就是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屠格涅夫 的散文诗《工人与白手人》。《齿痛》描写基督教创始人耶稣 在被钉上十字架那天,耶路撒冷的一个商人般妥别忒正患齿 痛,他虽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和被钉死,却始终无动于衷,毫 不关心,而是不绝地谈论自己的齿痛,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耶 稣的冤死重要得多。《工人与白手人》这篇以对话形式写成的 散文诗,描写一个革命者为谋求工人幸福而进行斗争,结果被 捕坐牢,他的手因为“整整带了六年的手铐”而没有血色,成 了白手,工人们却又因他的手白净而认为“不是我们一伙的”; 两年以后,这位革命者要被反动统治者绞死了,那个工人却想 去弄一节刑架上的绳索回来,因为据说“那东西会给家里带来 最好的运气”。我们看到,这两篇作品都同时展开两个方面的 描写:一方面是革命者、改革者的奋斗和牺牲,另一方面是群 众的愚昧和冷漠;而《齿痛》的商人看自己的疾病比革命者的 牺牲更重要,《工人与白手人》中以一段绞绳把革命者的牺牲 和群众的愚昧联系起来,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鲁迅构思《药》 时所得到的触发的若干痕迹。 (曾华鹏、范伯群《论〈药〉》,《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四 关于《药》的教学 有一种教学方法,一篇课文只重点讲解。不从第一句讲到 最末句,而是抽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来讲,这是一种做法。有 些课文比较长,不可能从头讲到尾;有的课文虽然不长,但是 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去讲,只讲其中一部分,举一反三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药》比较难讲,我看这篇小说把背景讲一下,把 中心思想说一说,生字、生词解释一下,要学生从头到尾读它 一遍,默读、朗读都可以,这些功夫是要做的。至于老师讲课 文,就不必从头到尾讲,只讲最后一部分就可以了。这篇文章 共分四部分,前三部分不讲,只讲第四部分,我想是可以的, 留一些余地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为什 么要讲最后一部分呢?因为最后一部分在这篇文章里是关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