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 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三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 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 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 “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 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 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 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 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 华大妈的小心“搭”,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 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 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 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 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四关于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 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的看客;写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 吃是好事的茶客;由这些人组成了社会背景。又如,点油灯
g4 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 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三 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 “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 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 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 “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 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 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 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 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 华大妈的小心“搭”,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 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 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 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 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四 关于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 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的看客;写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 吃是好事的茶客;由这些人组成了社会背景。又如,点油灯
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 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自然环境描写。例如,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 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小说最后写 “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 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悲凉、阴 冷的基调。又如,小说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太阳也出来 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不仅写出了华 老栓的心情,而且通过反衬,使后来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解题指导 通过讨论,把握《药》的主题思想。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适当肯定 《药》的主题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 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 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 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 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 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二意在使学生把握《药》的结构及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g4 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 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自然环境描写。例如,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 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小说最后写 “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 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悲凉、阴 冷的基调。又如,小说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太阳也出来 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不仅写出了华 老栓的心情,而且通过反衬,使后来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解题指导 一 通过讨论,把握《药》的主题思想。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适当肯定。 《药》的主题应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 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 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 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 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 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二 意在使学生把握《药》的结构及其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 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 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 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 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 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意在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刻内 1.这一包洋钱,是华家多少年心血的积累,他们要用这 包洋钱来购取他们一家的幸福,所以这一包洋钱收藏得那样 好,要掏半天才掏出来;这包洋钱是那样难得,所以接这包洋 钱的手是“抖抖的”;装入衣袋惟恐装得不牢靠,所以要在外 边按两下。 2.“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写出刽子手用人血馒头做买 卖,着眼在“钱”上;“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向老栓,这种 威迫的眼光正是问老栓要钱;“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说 明刽子手还是着眼在钱上。充分表现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的 性格特征。 华老栓在康大叔的眼光下,人“缩小了一半”;又踌躇着, 不敢接人血馒头,表现了他懦弱、善良的性格 3.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不一 样。康大叔是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 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华 大妈愚昧迷信,忌讳极多。花白胡子老于世故,既不触犯华大 妈的忌讳,又讨好刽子手康大叔 四△(略) 教学建议
g4 课文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 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 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 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 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 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三 意在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刻内 涵。 1.这一包洋钱,是华家多少年心血的积累,他们要用这一 包洋钱来购取他们一家的幸福,所以这一包洋钱收藏得那样 好,要掏半天才掏出来;这包洋钱是那样难得,所以接这包洋 钱的手是“抖抖的”;装入衣袋惟恐装得不牢靠,所以要在外 边按两下。 2.“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写出刽子手用人血馒头做买 卖,着眼在“钱”上;“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向老栓,这种 威迫的眼光正是问老栓要钱;“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说 明刽子手还是着眼在钱上。充分表现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的 性格特征。 华老栓在康大叔的眼光下,人“缩小了一半”;又踌躇着, 不敢接人血馒头,表现了他懦弱、善良的性格。 3.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不一 样。康大叔是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 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华 大妈愚昧迷信,忌讳极多。花白胡子老于世故,既不触犯华大 妈的忌讳,又讨好刽子手康大叔。 四 △(略)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 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 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二布置一些改写练习。以情节为主的,如《华老栓买药》 《夏四奶奶上坟》:以人物为主的,如《夏瑜的故事》《华老 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以环境为主的,如《古口亭口》《茶 馆速写》《坟场剪影》。也可以布置学生列一些图表,如《药》 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表。在课堂上交流。 三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明线、暗线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同时,分析华老栓、夏瑜和康大叔三个人物,看他们是如何体 现主题的;此外,看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是怎样表 现主题的。 四对小说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有不 同看法是正常的。鼓励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便给予肯定。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有倾向性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有关资料 鲁迅的有关论述 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 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狂人日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g4 一 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 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 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二 布置一些改写练习。以情节为主的,如《华老栓买药》 《夏四奶奶上坟》;以人物为主的,如《夏瑜的故事》《华老 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以环境为主的,如《古囗亭口》《茶 馆速写》《坟场剪影》。也可以布置学生列一些图表,如《药》 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表。在课堂上交流。 三 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明线、暗线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同时,分析华老栓、夏瑜和康大叔三个人物,看他们是如何体 现主题的;此外,看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是怎样表 现主题的。 四 对小说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有不 同看法是正常的。鼓励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便给予肯定。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有倾向性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有关资料 一 鲁迅的有关论述 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 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狂人日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己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 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 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 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 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 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 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 喊》,一共有十四篇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 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 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坟·娜拉走后怎样》 二关于《药》的主题 曾听鲁迅先生自己讲述他那创作某篇时的动机,背景,和 艺术,所以至今印象还很清楚的。例如《药》
g4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 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 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 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 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 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 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 喊》,一共有十四篇。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 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 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坟·娜拉走后怎样》 二 关于《药》的主题 曾听鲁迅先生自己讲述他那创作某篇时的动机,背景,和 艺术,所以至今印象还很清楚的。例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