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中八年级语大敏案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 六个要素) 备课人:吴汉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1、新闻两则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学目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 教学重难点 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教学用时:3课时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教学类型:讲读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教学过程 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 第一课时 部分,并注明出处。 、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课时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 、教学过程 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闻一《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 2、课前热身: 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前进的斗志 )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b、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锐不可当 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3、合作探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b、四边互动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1 市十三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备课人:吴汉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 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 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 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 六个要素)。 互动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 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 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 军? 互动 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 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 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 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 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 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 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 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 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 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 2、找“不同” 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提高认识水平 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2、课外延伸 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一一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 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的认识。(200字左右)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板书设计: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 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 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 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敌军必败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第四层:预言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2、芦花荡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 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教学目标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 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 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 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 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 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 3—5 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 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 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 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 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 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 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 的认识。(200 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思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 教学重难点 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 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 难点: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 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苘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 教学设想 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1.选择优美的景色描写,学生齐读品味。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投影片显示)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提防( di fang) 苇塘(wei) 疟子(yao) 蹿(cuan) 第一课时 转弯抹角mo) 教学要点 寒噤(jin) 吆喝( yao he)一梭机枪(suo)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 仄歪(z创) 在哪些方面 趴(pa)扒(ba)飒(sa) 导语设计 辨析词义 以文章《出川》里面浴血奋战的四川军阀士兵的事迹导入。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简介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投影片显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先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 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 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 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 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3 思路;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难点: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 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 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 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学用时:3 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 在哪些方面。 一、导语设计 以文章《出川》里面浴血奋战的四川军阀士兵的事迹导入。 (板书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投影片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选择优美的景色描写,学生齐读品味。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投影片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蹿.(cuān) 转弯抹.角(mò)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 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 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 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 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 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 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 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 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 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 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 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 有 次,却发生了意外 开头,续说下文。 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 四、美点追寻 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 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 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个鬼子,本领神奇。” 六、布置作业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 第二课时 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教学要点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 种摇曳的美 描写的作用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 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 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 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 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竞把十几个鬼子打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 得头破血流。 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3.深层探究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 学生思考,讨论 头子”的英雄性格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4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 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 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 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 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 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 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 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 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 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 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 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 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 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 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 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 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 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 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 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 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 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 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 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 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 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 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 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 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味写景的妙处。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 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 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 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 的风响 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 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 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 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 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 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 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 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 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 始终自信的 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 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 第三课 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 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5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 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 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 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 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 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 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 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 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 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 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 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 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 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 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 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 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 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 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第三课时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 味写景的 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 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 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 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 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 “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 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 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 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 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 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 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 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 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 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 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 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