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教案(3) 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时2节 一、授课题日(教学章节减主想): 第1章质点运动学 1,4不同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质点运动学习题课 二、本没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通过木次误的教学,要求学生 (1)了解不同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挨关系: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以及一般运动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三、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蒸本内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基本内容: 51,4不阿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1。如利略速度变换式、加速度变换式 相对速度、章连速度和绝对道度三者的关系 下='+6 相对加速度,牵连加速度与绝对加速度的关 d=@'+ 处理有相对运动的同恶的关健是,要明确动体,动系和静系。解决相对运动阿愿的方法有,直接 西矢量图求解或建立坐标后列分量式求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间题是,不会通过作图来相助分析问题, 两种解法各举一例: 2,质点运动学小结习题课 小结:质点运动学所有基本概念和定文: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矢、位移、路程、速度(含 平均速度)、速率、加速度(含切向和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的角量指运(角位置、角位移、角速 度和角加速度)、线量和角量的关系、相对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式等。 习禄 分析运动学中两类可题的求解方法:《略】 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省略) 7
7 大学物理 课程教案(3)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 节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4 不同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质点运动学习题课 二、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要求学生 (1)了解不同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以及一般运动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三、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基本内容: §1.4 不同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1. 伽利略速度变换式、加速度变换式 相对速度、牵连速度和绝对速度三者的关系 0 v v' v 相对加速度、牵连加速度与绝对加速度的关系 0 a a' a 处理有相对运动的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动体、动系和静系。解决相对运动问题的方法有,直接 画矢量图求解或建立坐标后列分量式求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通过作图来帮助分析问题, 两种解法各举一例。 2.质点运动学小结 习题课 小结:质点运动学所有基本概念和定义: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矢、位移、路程、速度(含 平均速度)、速率、加速度(含切向和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角位置、角位移、角速 度和角加速度)、线量和角量的关系、相对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式等。 习题课: 分析运动学中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略) 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省略)
戴学重点:白的总结质点运动学的有关概念和定文。 戴学难点: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讲授法。 四、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述有关顺念域定义,质点运动学小结,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讲解,结合板书采用讲授法分析例 题和作业. 五、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思考题和时论愿:24页1-7,18题,选110题,P26页1-6题 作业:P25-27页选择题1-8,1-9,15,1-7计算题1-10 六、本授极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1 参考书:1,《大学物理练习题汇编》 2、张三慧编著,大学基础物理学,清华大学出假社,2003: 3、程守沫江之水编.普通物理学,高等教有出版社,195 4.《College Physics} 大学物理课程教案(4) 授课类型理论速 授课时问2拉 一、授课题目(数学章节或主题): 第2章牛领运动定律 2.1牛领试动定律 2.2牛运动的应用《1) 二、本授课单元数学目标或要求: 本次课要求学生: (1)拿罪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在中学物理基侣上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2)掌摆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及万有引力的规律和计算。 三、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新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力 基本内容 §21牛顿运动定律 1。牛鱖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表述为:每一个物体都保特它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它受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面被 8
8 教学重点:归纳总结质点运动学的有关概念和定义。 教学难点: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讲授法。 四、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述有关概念或定义、质点运动学小结,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讲解,结合板书采用讲授法分析例 题和作业。 五、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思考题和讨论题:P24 页 1-7,1-8 题,选 1-10 题, P26 页 1-6 题 作业:P25-27 页 选择题 1-8,1-9,1-5,1-7 计算题 1-10 六、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参考书:1、《大学物理练习题汇编》 2、张三慧编著,大学基础物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程守洙 江之永编, 普通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College Physics》 大学物理 课程教案(4)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2 节 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 2 章 牛顿运动定律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牛顿运动的应用(1) 二、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本次课要求学生: (1)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在中学物理基础上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2)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及万有引力的规律和计算。 三、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基本内容: §2.1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表述为:每一个物体都保持它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它受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而被
迫改变这种状态。菊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领性:第一定律指出了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林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力的准确含义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参考系: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参考系,否则成为非惯性系。, 2。牛额第二定律:对物体的运动规律作了定量的描述 牛顿第二定排的动量形式F一安=山四,不克,则F=脚 =m 根据牛领第二定律列写的方程称为质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成简称运动方程。 3。中领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沿月一直线,大小相蘑,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 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F=一F 4,力学中几种常见的力 (1).万有引力(接触力)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F=Gm他1,G=6.67x0"m2/g52为引力恒量。 地面用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称为物体的重力G=m (2).弹性力(接版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之间有接触:②接触加发生弹性形变。 通常说的拉力、张力、正压力、支持力等都属干弹力:忽略绳子质量时,绳子张力处处相等。 弹贤的弹力:了=一,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3)。摩擦力(接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之间有接触:②有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互2,2牛领运动定律应用(1) 1,应用牛顿第二定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牛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只适用于惯性系: (2)F与a是一种瞬时对应关系: (3》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F指合外力: (4)F=后是矢量式。实际解题时要列分量式(标量式: 牛顿第二定律在直角坐标系中和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式分别为
9 迫改变这种状态。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第一定律指出了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力的准确含义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参考系: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参考系,否则成为非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的运动规律作了定量的描述 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形式 dt d m dt dp F ( v) ,m 不变,则 ma dt d F m v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写的方程称为质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或简称运动方程。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F 和反作用力 F ,沿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 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F F 4,力学中几种常见的力 (1).万有引力(非接触力)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 2 r F G m1m2 , 11 2 2 6.6710 m / kgs G 为引力恒量。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称为物体的重力 G mg (2). 弹性力(接触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之间有接触;②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 通常说的拉力、张力、正压力、支持力等都属于弹力;忽略绳子质量时,绳子张力处处相等。 弹簧的弹力: f kx,k 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3). 摩擦力(接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之间有接触;②有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2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1) 1.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牛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只适用于惯性系; (2) F 与 a 是一种瞬时对应关系; (3)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 F 指合外力; (4) F ma 是矢量式,实际解题时要列分量式(标量式); 牛顿第二定律在直角坐标系中和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式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