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 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反对子产刊布法律。 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导航 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铸刑 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 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反对子产刊布法律。 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与法家之争 (1)儒家认为 ,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①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②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①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②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 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 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导航 3.儒家与法家之争 (1)儒家认为 人性善 ,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①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②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仁政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 法治 ,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①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②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 法 、 术 、 势 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 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导航 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子产“铸刑书”;郑国大夫邓析自编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 求的成文法,刊刻于竹简;晋国赵鞅“铸刑鼎”;李悝制定《法 经》;商鞅实行变法
导航 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子产“铸刑书”;郑国大夫邓析自编一套更能适应社会变革要 求的成文法,刊刻于竹简;晋国赵鞅“铸刑鼎”;李悝制定《法 经》;商鞅实行变法
导 4.儒家与法家思想的评价 (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 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 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导航 4.儒家与法家思想的评价 (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 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 君主专制 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 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导航 微思考1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否与当今社会的法治思想一致? 提示:判断:不一致。理由:当今社会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 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实现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 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导航 微思考1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否与当今社会的法治思想一致? 提示:判断:不一致。理由:当今社会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 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实现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 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