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2013年初三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 Ⅱ卷第5页至第10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 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小题共29分。 、(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xe) 匀称(chen)琐屑(xe) 鳞次栉比(zh) B星宿(x) 殷红(yin) 亵渎(du) 苦心孤诣(y) C绯红(fei) 枯涸(he 哂笑(x) 恪尽职守(ge) D磐石(p6n)恣雎(zi) 嗥鸣(hao) 广袤无垠(m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喷薄 慰籍 一泻千里 B破绽 恻隐 合辙押韵 C迁徙 苛克 意想天开 D.巍峨 面 声色俱历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聆听生活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都能 ②有人担心学雷锋做好事是帮助懒人,培养懶汉,培养别人占便宜的习惯,这实在是 初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对雷锋精神的精髓和内涵的 ③年轻的女艺术家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着古代优美的诗歌故事,她那柔 软纤细的体形、优美的动作,显得格外的青春靓丽,充满活力。 A分辨曲解轻盈 B分辨曲解轻捷 C分辩误解轻捷 D分辩误解轻盈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B.能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 C那篇小说的作者以他高度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丰满鲜活的人物和欢快热闹的场面。 D为了预防大灾之后出现大的疫情,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5.下面对《蒹葭》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葭萋姜,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泗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沚。 A.各章开头都采用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与赞叹,描画出一个令人 神往的空灵缥缈的意境。 B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却可以令人体会到诗人那种对恋人深刻的企慕之心 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C全诗描写的景物是芦苇、霜露、秋水,刻画的人物是男主人对“伊人”的深深眷恋和苦 苦追求,所写之情与所描之景不够和谐。 D.本诗一唱三叹,韵律悠扬,情感在回环往复间渐趋强烈 阅读《敬畏自然》片段,完成6-8题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 只是一个天真幼椎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 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 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 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初三语文第2页共8页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 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 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 就如冏鲲鵬看待斥锠一般,只是蓬萵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 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缵: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 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 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 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 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 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 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 那些狼藉斑斑的矿抗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 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 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 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 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6.选文第②段加点的“这种”指代的是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B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 C.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D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 7对文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对有200亿年历史的宇宙来讲,人类永远只是天真幼稚的孩童。 B.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的一部分。 C.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D滴水穿石,从这个道理上讲,自然是可以被人类征服的 初三语文第3页共8页
8对文中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过分自傲”的理由的归纳,表述不准确的一 项是 A.人类活动的空间与整个宇宙相比,还非常狭小 B.人类在不断地纠正着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C.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也可能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D.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9-11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 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1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在阐述的思路上,文章从国家说到个人,使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三语文第4页共8页
第Ⅱ卷(主观题共91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4小题,共91分。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2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6分,每小题1分) (1)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2)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14-16题(7分)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 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 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 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释1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 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三易马而三后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翻译 16.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学习上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3分) 初三语文第5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