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2014届高三学年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 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 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 (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 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 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 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 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 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 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 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 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 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 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 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髙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 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 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 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 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 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 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 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 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 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 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大庆 2014 届高三学年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 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 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 (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 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 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 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 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 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 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 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 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 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 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 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 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 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 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 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 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 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 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 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 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 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 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 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 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 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 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 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 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 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 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 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岀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 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 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 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已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 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 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 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 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 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 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 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 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 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 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 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 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 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 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 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 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 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 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 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 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 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 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 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 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 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 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 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
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 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4.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乖:违背 B.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恨:遗憾 C.中高季辅就加增损 就:最终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上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3分)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 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 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 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 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5 分) (2)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 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4.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乖:违背 B.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恨:遗憾 C.中高季辅就加增损 就:最终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上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 (3 分)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 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 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 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 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5 分) (2)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 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 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分) 9、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生于忧患》) (3)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 记》)(4) ,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 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分) 洗礼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 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 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 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 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 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 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 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 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 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 分) 9、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生于忧患》) (3)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 记》)(4) ,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 北固亭怀古》) 乙 选 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25 分) 洗 礼 ①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 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 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 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 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 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 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 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 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 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 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 里来。 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 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 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 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 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 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 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 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 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 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 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 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 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 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 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 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 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 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 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 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 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 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 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 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 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 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 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 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 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 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 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 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 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 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 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 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 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 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 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 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 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 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 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