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6月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 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 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 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 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 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 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 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 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 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 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 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 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 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 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 “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 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 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 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 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 国力量増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 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 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 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 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大庆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 6 月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上溯到 1200 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 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 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 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 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 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 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 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 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 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 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 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 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 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 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 “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 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 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 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 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 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 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 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 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 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 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 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 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 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 力 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 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 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 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 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 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 “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 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 友善和文明。 C.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 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 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 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 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 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一机一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 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 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 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髙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 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 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 年第 10 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 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 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 力。 C.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 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 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 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 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 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 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3 分) A. 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 “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 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B. 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 友善和文明。 C. 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 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 荣。 D.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 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自 5G 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 技术跟传统的 3G、4G 技术有什么 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 3G、4G 技术主要 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 5G 主要应用于“人一机一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 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 化水平,“5G 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 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 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 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 机一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 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 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 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lG语音时代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不详 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2G文本时代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截止2012年底。用户达 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7亿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截止2014年,用户达 3G图片时代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A.85亿 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速度更快、通讯灵活、智能性更高、费截止2018年底,用户达 4G视频时代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1.7亿。 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5G物联网时代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 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 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 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 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 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 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 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 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 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 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 短信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 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 场革命加速。2019 年将是 5G 元年,也将是 5G 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 机一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 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 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 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 年 3 月 3 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 1G-5G 的发展历程 类别 特点 规模 1G 语音时代 1987 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 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 1G 时代到来。 不详 2G 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 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止 2012 年底。用户达 8.7 亿。 3G 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 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 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止 2014 年,用户达 4.85 亿。 4G 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讯灵活、智能性更高、费 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 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止 2018 年底,用户达 11.7 亿。 5G 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6 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 2 月 28 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 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 5G 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 5G 技术 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 4G 向 5G 过渡的关键时刻。5G 具 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 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 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 重大变革。 目前,在 5G 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 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 5G 商用的 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 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 5G 普及的速度变慢。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 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 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80 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 1G 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 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 越丰富 C.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 两倍还多。 D.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 万物互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 新提供可能。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 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 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 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 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 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 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 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 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 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 咫尺。 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 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 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一一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 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 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 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 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 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 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 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 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 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 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 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 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
B.从 1G 时代到 3G 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 越丰富。 C.由于 4G 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 3G 时代的 两倍还多。 D. 5G 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 万物互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5G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 新提供可能。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 5G 商用技术的国家,在 5G 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 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 年是 5G 元年,拉开了 5G 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 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 5G 技术打开大门 D. 5G 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 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5G 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 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 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 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 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 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 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 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 咫尺。 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 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 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 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 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 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 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 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 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 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 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 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 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 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 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
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 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 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 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 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 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 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 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髙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 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 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 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 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 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 一种关联。 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 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 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 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 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 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 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 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 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 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 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 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 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 而坚实。 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 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 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 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 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 受距离的限制
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 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 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 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 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 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 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 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 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 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 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 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 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 一种关联。 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 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 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 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 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 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 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 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 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 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 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 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 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 而坚实。 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 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 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 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 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 受距离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