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pH:6.67.1 成分:水,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 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03、C1-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润湿和溶解食物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化学性消化作用 4.杀菌作用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pH: 6.6~7.1 成分:水,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 溶菌酶等),无机物(Na + 、K + 、HCO3 -、Cl -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润湿和溶解食物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 化学性消化作用 4.杀菌作用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粉碎、搅拌、混合 收缩波 (二)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 舒张波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食团 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 扩张 刺激 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 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食团 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 扩张 刺激 → 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胸内压,为负压(两端>胸内压)。 上段: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 (6.6710.7kPa)。 作用:防止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管内的食物 被吸出而入肺。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 (内压比胃高0.671.33kPa)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 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 ≈胸内压,为负压(两端>胸内压)。 上段: 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 (6.67~10.7kPa)。 作用:防止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管内的食物 被吸出而入肺。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 (内压比胃高0.67~1.33kPa)。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 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略) 咀嚼 + 延髓唾液中枢 疲劳 味觉 (Ⅶ、X脑神经核) 失水 嗅觉 恐惧 条件反射 副交感神经 VI X 交感 ACh 神经 M受体 唾液分泌增加 (量多、稀薄) 唾液腺 NE B受体 唾液分泌增加 (量少、粘稠)
咀 嚼 味 觉 嗅 觉 条件反射 疲劳 失水 恐惧 延髓唾液中枢 (Ⅶ、 Ⅸ脑神经核) 副交感神经 唾液分泌增加 (量多、稀薄) NE Ⅶ Ⅸ + - ACh M受体 β 受 体 交感 神经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略) 唾液分泌增加 (量少、粘稠) 唾液腺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作用 胃的外分泌腺: ①贲门腺 ②泌酸腺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 由三种细胞组成: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③幽门腺分布在幽门部,是分泌碱性粘液的腺体
胃的外分泌腺: ①贲门腺 ②泌酸腺 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 由三种细胞组成: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③幽门腺 分布在幽门部,是分泌碱性粘液的腺体。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