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选择题(40分)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 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 行榜》中排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2.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要从洛阳沿大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邗沟一江南河一通济渠 B.通济渠一邗沟一江南河 C.江南河一通济渠一邗沟 D.通济渠一江南河一邗沟 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4.成语“馨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馨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 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贞观初,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7.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重视农业生产 D.善于纳谏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句真实反映了() A.唐朝的疆域辽阔 B.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C.唐朝对外交流广泛 D.唐朝盛世辉煌景象 9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 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10.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们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 原因是() A.阶级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 D.艺术追求不同 Il.小明在读《唐太宗传》时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对修长城一事 “一笑置之”的理由应该是( A.唐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8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1 / 8 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40 分)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 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 1978 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 行榜》中排第 82 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2.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要从洛阳沿大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 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C.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4.成语“馨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馨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 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5.“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贞观初,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7.武则天于 684 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重视农业生产 D.善于纳谏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该诗句真实反映了( ) A.唐朝的疆域辽阔 B.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C.唐朝对外交流广泛 D.唐朝盛世辉煌景象 9.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 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10.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们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 原因是( ) A.阶级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 D.艺术追求不同 11.小明在读《唐太宗传》时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对修长城一事 “一笑置之”的理由应该是( ) A.唐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2.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促进民族交融 13.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国后向人们描述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与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 C.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D.玄奘在奈良讲经 1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17.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 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18.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19.唐末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役繁重,无以为生,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对于 这次起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8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2 / 8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2.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促进民族交融 13.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国后向人们描述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与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 C.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D.玄奘在奈良讲经 1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17.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 和刻苦精神的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来华 18.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19.唐末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役繁重,无以为生,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对于 这次起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黄巢宣布要“洗涤朝廷 B.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0.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以下对五代十国的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非选择题(60分) 2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 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 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哪件大事?这件事有何历 史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分) (4)列举唐朝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位。(2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3/8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3 / 8 A.黄巢宣布要“洗涤朝廷” B.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0.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以下对五代十国的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60 分) 2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 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 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2 分) (2)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哪件大事?这件事有何历 史作用?(3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 分) (4)列举唐朝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位。(2 分)
22.公元6至10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其繁荣与开放光耀世界,令人神往。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 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制度对隋唐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在皇城以南设立最高 学府—国子监以习 儒学经典为主。 长安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 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的珠 唐太宗在国子监设立 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 孔庙并恭亲祭孔还 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 诏命天下普建孔庙自日 舍及“会饮”的饮所。 此孔庙开始遍及各地。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2)长安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点。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唐朝基本形成 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表明其政治特点是;城内设有国子监、建有孔庙,表明其思想特点是 对几个“坊”的描述可看出其社会经济特点是。(3分) 材料三“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百姓)诚可畏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3)唐太宗采取的哪些措施体现了上述思想?他能得出“(百姓)诚可畏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3.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唐朝经历了从盛世到衰亡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措施归纳] 材料一姜正成主编的《国泰民安: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一书采用客观平实的语言,借助于历史典籍等 让广大读者对开元时期的盛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4/8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4 / 8 22.公元 6 至 10 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其繁荣与开放光耀世界,令人神往。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 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制度对隋唐社会的影响。(4 分) 材料二 (2)长安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点。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唐朝基本形成 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表明其政治特点是________;城内设有国子监、建有孔庙,表明其思想特点是 ________;对几个“坊”的描述可看出其社会经济特点是________。(3 分) 材料三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百姓)诚可畏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3)唐太宗采取的哪些措施体现了上述思想?他能得出“(百姓)诚可畏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 23.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唐朝经历了从盛世到衰亡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措施归纳] 材料一 姜正成主编的《国泰民安:说说开元之治那些事儿》一书采用客观平实的语言,借助于历史典籍等, 让广大读者对开元时期的盛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一章铲除诸韦兴唐室,诛灭太平登帝位;第二章任人唯贤稳政权,完善立法开言路” (1)从第一章题目中“铲除”“诛灭”两词分析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情况如何。(2分) (2)为“稳政权”,唐玄宗是如何“任人唯贤”的?(3分) [经济成就展示] 材料二 氯 图 图二 图四 (3)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种农具?图三和图四代表了哪两种手工业成就?(4分)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根据上面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开 元盛世”的含义。(4分) [衰亡原因总结 材料三“(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5/8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5 / 8 “第一章 铲除诸韦兴唐室,诛灭太平登帝位;第二章 任人唯贤稳政权,完善立法开言路” (1)从第一章题目中“铲除”“诛灭”两词分析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情况如何。(2 分) (2)为“稳政权”,唐玄宗是如何“任人唯贤”的?(3 分) [经济成就展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3)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种农具?图三和图四代表了哪两种手工业成就?(4 分)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根据上面四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开 元盛世”的含义。(4 分) [衰亡原因总结] 材料三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