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三区(县)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开学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 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 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 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 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 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 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 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 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 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 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 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 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剌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 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 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 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 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 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 ×” “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 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 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 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 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 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 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 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 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 关
山西省三区(县)八所重点中学 2018 届高三开学联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 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 “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 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 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 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 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 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 90 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 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 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 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 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 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 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 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 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 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 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 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 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 ××”——“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 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 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 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 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 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 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 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 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 关
C.“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 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 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B.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是自由的,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 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 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 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杈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 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 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 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 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 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 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 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
C.“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 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 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B.人们在网上发表意见是自由的,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 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 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 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 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 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 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 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 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 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 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 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 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 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 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 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 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 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 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 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 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 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 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 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 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 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 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 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 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 “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 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 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 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 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 “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 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 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 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 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 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 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 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 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 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 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 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 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 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 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 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 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 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 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 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 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 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 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 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 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 “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 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 “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 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 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 “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 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 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 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 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 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 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 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
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 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 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 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 进行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 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 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 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 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 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 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 (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 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 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 进行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 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 羊 2000 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 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 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 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 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 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 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 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 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 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 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 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 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 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 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 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 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 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 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 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 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 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 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 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 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 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 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 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 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 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 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B.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 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C.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 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 6 月 8 日起,当天是常委班 子成员,9 日是县政府领导,10 日扶贫办,11 日县委办,12 日县委组织部…… 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 3 月 19 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 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 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 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 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 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 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 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 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 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 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 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 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 12 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 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 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 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 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 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 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 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 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 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 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 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 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 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 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 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 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B.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 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C.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 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