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的困难情境应该是需要小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又能够克服的。例如,要求他们坚 持独立完成作业,坚持参加各种活动,坚持为集体做好事,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做一些家务 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自尊等,这些情 感有助于自制、坚毅、勇敢等意志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 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此外,还应注意榜样的作用。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 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榜样可来自科学家、发明家、 劳动模范、革命先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等。 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周围,主要是学生中树立典型,并及时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的榜样在学生身边,因而可信、可亲、可学。教师也要为学生作出榜样,因为教师的模 范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所谓“言传身教”。 (六)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一切外部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 起作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的 特点,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 第七章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例如,一个 人不仅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而且特别关心音乐方面的信息,探索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们 说这个人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如果一个小学生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做数学题,积极参加数学 竞赛,我们说这个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 展的。例如,当一个人口渴需要喝水的时候,就会对水产生兴趣。再比如,由于一个人缺乏 知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困难,因此,学习知识就成为他的迫切需要,从而促使他去努力 学习,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是,人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进步,人们的需要和兴趣也会随之发展和变化。 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兴趣是小学 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 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痛苦,当 然也有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 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
创设的困难情境应该是需要小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又能够克服的。例如,要求他们坚 持独立完成作业,坚持参加各种活动,坚持为集体做好事,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做一些家务 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自尊等,这些情 感有助于自制、坚毅、勇敢等意志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 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此外,还应注意榜样的作用。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 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榜样可来自科学家、发明家、 劳动模范、革命先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等。 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周围,主要是学生中树立典型,并及时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的榜样在学生身边,因而可信、可亲、可学。教师也要为学生作出榜样,因为教师的模 范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所谓“言传身教”。 (六)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一切外部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 起作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的 特点,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 第七章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例如,一个 人不仅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而且特别关心音乐方面的信息,探索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们 说这个人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如果一个小学生特别喜欢上数学课,做数学题,积极参加数学 竞赛,我们说这个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 展的。例如,当一个人口渴需要喝水的时候,就会对水产生兴趣。再比如,由于一个人缺乏 知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困难,因此,学习知识就成为他的迫切需要,从而促使他去努力 学习,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是,人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进步,人们的需要和兴趣也会随之发展和变化。 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兴趣是小学 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 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痛苦,当 然也有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 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兴趣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 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 活动的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 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比如,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 意义和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而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 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认 识水平提高了,对活动的目的性不但有所认识,而且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他们对于事物 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新异、动人引起的,而是由于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 起的。这样,间接兴趣便得到了发展。例如,学生对某门功课或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能在 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它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取得成效。 (二)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小学生入学后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的学习兴趣 扩大到课外的学习兴趣,从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阅读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玩弄小玩 具的兴趣扩大到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等。小学生的兴趣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指导他们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 界。 (三)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比如,他 们可能一会儿喜欢写字,一会儿又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阅读,一会儿又喜欢计算。到了中 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 三、小学生兴趣辅导的措施 小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辅导。 (一)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小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 乐。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在教学 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 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将他们的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间接兴趣的必要途径。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 低学习积极性。对中高年级小学生,也同样要注意组织生动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 访问、公益活动等,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小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
小学生的兴趣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 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 活动的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 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比如,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 意义和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而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 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认 识水平提高了,对活动的目的性不但有所认识,而且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他们对于事物 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新异、动人引起的,而是由于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 起的。这样,间接兴趣便得到了发展。例如,学生对某门功课或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能在 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它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取得成效。 (二)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小学生入学后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的学习兴趣 扩大到课外的学习兴趣,从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阅读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玩弄小玩 具的兴趣扩大到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等。小学生的兴趣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 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指导他们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 界。 (三)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比如,他 们可能一会儿喜欢写字,一会儿又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阅读,一会儿又喜欢计算。到了中 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 三、小学生兴趣辅导的措施 小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辅导。 (一)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小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 乐。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在教学 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 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将他们的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间接兴趣的必要途径。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 低学习积极性。对中高年级小学生,也同样要注意组织生动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 访问、公益活动等,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小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
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有益兴趣 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兴趣能促使他们从事正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有 些兴趣导致小学生从事不正当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 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内加以发挥和引导。 对于小学生从事的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晓之以利害,并用正当的活动替代这 些无益的兴趣。另外,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培养和引导学生 的兴趣,教师自己也应该发展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兴趣。 (三)利用原有兴趣迁移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产生兴趣。例如,将小学生 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技巧 之一。兴趣迁移主要有三个条件:其一是要善于发现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其 二是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同点:其三是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 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在小学教育实践中,造成学生学习 困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努力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 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 (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 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 原有的兴趣。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 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既要充分,又不要 过分,不充分和过分都不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类型的差异 由于先天素质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小学生在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观察方面,有的小学生善于分析细节,但缺乏整体概括本领, 而另一些小学生虽然能概括地看待现象,却容易忽视细节:在记忆方面,有的小学生善于视 觉记忆,有的则长于听觉记忆:有的小学生对形象的东西能过目不忘,而另一些小学生则能 记住抽象逻辑性强的东西。在思维方面,有的小学生属于形象思维型,其思维和言语中有较 强的形象性和情绪因素,而有的小学生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型,其思维和言语中抽象的逻辑联 系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生在一般能力上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一些特殊能力上也表现出个 别差异。例如,有的小学生具有音乐、美术、体育运动、表演等特殊能力,而有的小学生 则在阅读、写作、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上显露才能。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
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有益兴趣 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兴趣能促使他们从事正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有 些兴趣导致小学生从事不正当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 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内加以发挥和引导。 对于小学生从事的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晓之以利害,并用正当的活动替代这 些无益的兴趣。另外,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培养和引导学生 的兴趣,教师自己也应该发展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兴趣。 (三)利用原有兴趣迁移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产生兴趣。例如,将小学生 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技巧 之一。兴趣迁移主要有三个条件:其一是要善于发现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其 二是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同点;其三是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 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在小学教育实践中,造成学生学习 困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努力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 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 (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 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 原有的兴趣。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 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既要充分,又不要 过分,不充分和过分都不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类型的差异 由于先天素质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小学生在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观察方面,有的小学生善于分析细节,但缺乏整体概括本领, 而另一些小学生虽然能概括地看待现象,却容易忽视细节;在记忆方面,有的小学生善于视 觉记忆,有的则长于听觉记忆;有的小学生对形象的东西能过目不忘,而另一些小学生则能 记住抽象逻辑性强的东西。在思维方面,有的小学生属于形象思维型,其思维和言语中有较 强的形象性和情绪因素,而有的小学生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型,其思维和言语中抽象的逻辑联 系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生在一般能力上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一些特殊能力上也表现出个 别差异。例如,有的小学生具有音乐、美术、体育运动、表演等特殊能力,,而有的小学生 则在阅读、写作、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上显露才能。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既要注意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小学生 特殊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某些才能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处于潜在状态,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 目光,具有发掘和培养人才的热情,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绝大多数小学生的能力 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小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小学生的能力发展低于常态。 这种能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的所谓正态分布,其特点是,处在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 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者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作为教师,理解这样一种能力 分布现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的大多 数人身上,根据他们的特点施加教育影响:其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中、 低分布,因材施教,促使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有早晚的不同。有些人的优异能力早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来,例如,在我 国历史上,曹植7岁能诗,王勃10岁能赋,外国的莫扎特3岁就发现了三度音程。但是, 也有一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晚,属于大器晚成。例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认为智力迟 钝,但到23岁时却提出了相对论: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认为智力低下,但到30 岁时却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影等: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到40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心 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期,而童年是能力发 展的关键期。能力开发越晚,其发展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五、小学生能力辅导措施 绝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潜能,只要教师善于发现, 积极扶植,为小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小学生各种能力的潜在素质就会充分表露出 来。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一)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 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并能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小学生积极有益的 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 说,这些活动往往是具体的和直接的。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具 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例如成立音乐小组、美 术小组、运动小组:科技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小学生都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 (二)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 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成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就不能脱离 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动辄灰心丧
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既要注意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小学生 特殊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某些才能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处于潜在状态,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 目光,具有发掘和培养人才的热情,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绝大多数小学生的能力 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小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小学生的能力发展低于常态。 这种能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的所谓正态分布,其特点是,处在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 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者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作为教师,理解这样一种能力 分布现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的大多 数人身上,根据他们的特点施加教育影响;其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中、 低分布,因材施教,促使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有早晚的不同。有些人的优异能力早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来,例如,在我 国历史上,曹植 7 岁能诗,王勃 10 岁能赋,外国的莫扎特 3 岁就发现了三度音程。但是, 也有一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晚,属于大器晚成。例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认为智力迟 钝,但到 23 岁时却提出了相对论;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认为智力低下,但到 30 岁时却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影等;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到 40 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心 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期,而童年是能力发 展的关键期。能力开发越晚,其发展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五、小学生能力辅导措施 绝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潜能,只要教师善于发现, 积极扶植,为小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小学生各种能力的潜在素质就会充分表露出 来。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一)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 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并能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小学生积极有益的 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 说,这些活动往往是具体的和直接的。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具 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例如成立音乐小组、美 术小组、运动小组;科技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让小学生都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 (二)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 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成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就不能脱离 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动辄灰心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