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Biochemistry)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及代码:0210028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适用专业: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总学时:64课程周学时: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内容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课程目标2: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嵩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及代码:0210028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64 课程周学时: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内容 课程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 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 质工程等知识。 课程目标 2: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 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国际人类基 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 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 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支撑度)课程目标1(H)3-1.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熟悉从事中学生物学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M)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课程目标1(H)3-3.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生物学知识技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M)能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课程目标3(L)课程目标2(M)7-1.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核心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3(L)内容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就业远景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注:H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代表中支撑,L代表低支撑。)3.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章次内容支撑课程目标-绪论课程目标1.3三糖类化学课程目标1.2三脂质化学课程目标1.2四蛋白质化学课程目标1.2.3五核酸化学课程目标1.2.3六酶化学课程目标1.2.3七维生素化学课程目标1.2.3八糖代谢课程目标1.2.3九脂质代谢课程目标1.2.3+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课程目标1.2.3+-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课程目标1.2.3十二生物氧化课程目标1.2.3十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课程目标1.2.3十四DNA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十五RNA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十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三、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1.教学方法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支撑度) 3.学科素养 3-1.掌握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熟悉从事中学生物学 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 1(H) 课程目标 2(M) 3.学科素养 3-3.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生物学知识技 能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 课程目标 1(H) 课程目标 2(M) 课程目标 3(L) 7.学会反思 7-1.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核心 内容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就业远景制定自身发展规划。 课程目标 2(M) 课程目标 3(L) (注:H 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 代表中支撑,L 代表低支撑。) 3. 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 章次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一 绪论 课程目标 1.3 二 糖类化学 课程目标 1.2 三 脂质化学 课程目标 1.2 四 蛋白质化学 课程目标 1.2.3 五 核酸化学 课程目标 1.2.3 六 酶化学 课程目标 1.2.3 七 维生素化学 课程目标 1.2.3 八 糖代谢 课程目标 1.2.3 九 脂质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一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二 生物氧化 课程目标 1.2.3 十三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课程目标 1.2.3 十四 DNA 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十五 RNA 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十六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三、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1)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线上的生物化学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通过超星平台和学习通等智慧工具,完成课前知识推送,实现对知识的具体化讲解线下开展活动,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内化,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2)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按照“教师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3)讨论法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2次左右。(4)项目练习布置课后网上以及线下的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评等方法,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理总结、反思,理解力学中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与中学生物的内涵联系。2.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针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2)文献调研本课程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3)学思结合本课程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嵩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4)合作学习
(1)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线上的生物化学辽宁省精 品资源共享课资源,通过超星平台和学习通等智慧工具,完成课前知识推送,实现对知识的具体化讲解, 线下开展活动,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内化,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2)讲授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之上,按照“教师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 (3)讨论法 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 2 次左右。 (4)项目练习 布置课后网上以及线下的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评等方法,对 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 理总结、反思,理解力学中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与中学生物的内涵联系。 2.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 针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 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 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 (2)文献调研 本课程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 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3)学思结合 本课程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 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4)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共同合作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四、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章次内学时容(宋体五号字)一绪论2学时二糖类化学4学时三脂质化学2学时四蛋白质化学8学时五核酸化学4学时六酶化学8学时七维生素化学2学时八糖代谢8学时九4学时脂质代谢+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4学时+-2学时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十二生物氧化4学时十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2学时十四DNA的生物合成4学时十五2学时RNA的生物合成十六4学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合计64学时2.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目的和任务。1.2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3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2.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共同合作 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次 内 容(宋体五号字) 学时 一 绪论 2 学时 二 糖类化学 4 学时 三 脂质化学 2 学时 四 蛋白质化学 8 学时 五 核酸化学 4 学时 六 酶化学 8 学时 七 维生素化学 2 学时 八 糖代谢 8 学时 九 脂质代谢 4 学时 十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4 学时 十一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2 学时 十二 生物氧化 4 学时 十三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2 学时 十四 DNA 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十五 RNA 的生物合成 2 学时 十六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合计 64 学时 2.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目的和任务。 1.2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 2.主要内容
1.1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目的1.2.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1.3.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卫生医药业上的应用1.4.生物化学研究的现代和未来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化学关键机制的发展历程4.课程思政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深度下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章糖类化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性质。1.2.掌握糖的组成、结构以及重要生理功能。2.主要内容第一节糖的概述1学时2学时第二节单糖第三节寡糖0.5学时第四节多糖0.5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糖的概念、分类;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及重要的性质;掌握单糖、重要多糖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单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4.课程思政
1.1 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1.2. 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1.3. 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卫生医药业上的应用 1.4. 生物化学研究的现代和未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化学关键机制的发展历程 4.课程思政 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 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 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 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深度下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第二章 糖类化学(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1.2. 掌握糖的组成、结构以及重要生理功能。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糖的概述 1 学时 第二节 单糖 2 学时 第三节 寡糖 0.5 学时 第四节 多糖 0.5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糖的概念、分类;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及重要的性质; 掌握单糖、重要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单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 4.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