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0512530+汽车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属性简介课程中文名称:汽车设计课程编码:ZB0512530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Design专业教育课程类别: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讲课学时/学分:40/2.540/2.5实验学时/学分:总学时/学分:课内实践/学分: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和研究汽车整车总体和底盘各主要系统与零部件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及有关参数:汽车主要零部件(发动机除外)的设计与计算方法和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习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理论讲授其它教学方式学时安排4第一章汽车总体设计大课讲授4讨论26第二章离合器设计大课讲授46大课讲授6第三章机械式变速器设计大课讲授2讨论24第四章万向传动轴设计4大课讲授4第五章驱动桥设计6大课讲授6第六章悬架设计6第七章转向系统设计大课讲授4讨论、自主学习24第八章制动系统设计大课讲授440总计3462.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汽车总体设计:(4学时)授课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汽车总体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汽车开发程序,掌握汽车形式的选择,了解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掌握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汽车重要性能参数的选择方法以及发动机的选择方法,了解车身形式、轮胎选择方法、运动校核的目的和方法,掌握汽车总体布置要求。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汽车总体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二)汽车开发程序第二节汽车形式的选择
《ZB0512530+汽车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属性简介 课程编码:ZB0512530 课程中文名称:汽车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Automobile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40/2.5 讲课学时/学分:40/2.5 实验学时/学分: 课内实践/学分: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和研究汽车整车总体和底盘各主要系统与零部件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 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结构方案 及有关参数;汽车主要零部件(发动机除外)的设计与计算方法和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习掌 握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其它教学方式 学时安排 第一章 汽车总体设计 大课讲授4 4 第二章 离合器设计 大课讲授4 讨论2 6 第三章 机械式变速器设计 大课讲授6 6 第四章 万向传动轴设计 大课讲授2 讨论2 4 第五章 驱动桥设计 大课讲授4 4 第六章 悬架设计 大课讲授6 6 第七章 转向系统设计 大课讲授4 讨论、自主学习2 6 第八章 制动系统设计 大课讲授4 4 总 计 34 6 40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汽车总体设计 授课学时:(4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汽车总体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汽车开发程序,掌握汽车形式的选择,了解汽车主要 尺寸的确定方法,掌握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汽车重要性能参数的选择方法以及发动机的选择方法,了解车身 形式、轮胎选择方法、运动校核的目的和方法,掌握汽车总体布置要求。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汽车总体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汽车开发程序 第二节 汽车形式的选择
(一)汽车的分类(二)汽车形式的选择(三)布置形式第三节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三)汽车性能参数的确定第四节发动机的选择(一)汽车用发动机的分类(二)发动机形式的选择重点讲述汽油机与柴油机的选用(三)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四)发动机的悬置第五节车身形式(一)乘用车车身形式(二)客车的车身形式第六节轮胎的选择(一)轮胎与车轮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二)轮胎的分类(三)轮胎的特点与选用第七节汽车的总体布置(一)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面)一零线的确定(二)各部件的布置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汽车总体设计的要求与原则、汽车形式的选择、汽车重要性能参数的选择方法、发动机等总成部件的选型及计算、汽车总体布置(二)教学难点:汽车形式的选择、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和多媒体授课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FF在乘用车上应用的特点:2.发动机后置后桥驱动在客车上应用的特点。3.汽车性能参数的选用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4.选用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优、缺点。第二章授课学时:(6学时)离合器设计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离合器设计的要求、熟悉离合器结构方案,以及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掌握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扭转减振器设计方法。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离合器的功用
(一)汽车的分类 (二)汽车形式的选择 (三)布置形式 第三节 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三)汽车性能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 发动机的选择 (一)汽车用发动机的分类 (二)发动机形式的选择 重点讲述汽油机与柴油机的选用 (三)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 (四)发动机的悬置 第五节 车身形式 (一)乘用车车身形式 (二)客车的车身形式 第六节 轮胎的选择 (一)轮胎与车轮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轮胎的分类 (三)轮胎的特点与选用 第七节 汽车的总体布置 (一)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面)-零线的确定 (二)各部件的布置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汽车总体设计的要求与原则、汽车形式的选择、汽车重要性能参数的选择方法、发动机等总成部件的选型 及计算、汽车总体布置 (二)教学难点: 汽车形式的选择、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和多媒体授课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 FF在乘用车上应用的特点; 2.发动机后置后桥驱动在客车上应用的特点。 3.汽车性能参数的选用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 4.选用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优、缺点。 第二章 离合器设计 授课学时:(6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离合器设计的要求、熟悉离合器结构方案,以及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掌握离合器的 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扭转减振器设计方法。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离合器的功用
(二)离合器分类(三)对离合器的要求第二节离合器的结构方案分析(一)从动盘数的选择(二)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三)膜片弹簧支承形式第三节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一)后备系数β(二)单位压力Po(三)摩擦片外径D、内径d和厚度第四节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一)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二)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选择(三)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第五节扭转减振器的设计(一)扭转减振器功能(二)双质量飞轮的减振器第六节离合器的操纵机构(一)对操纵机构的要求(二)操纵机构结构形式选择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离合器结构方案、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二)教学难点: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视频文件和电子课件相结合授课四、思考与练习1.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2.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选择3.膜片弹簧工作点位置的选择4.扭转减振器的设计5.离合器的操纵机构结构形式选择第三章机械式变速器设计授课学时:(6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响变速器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变速器的要求,掌握变速器布置方案的选择,掌握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掌握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了解变速器同步器的设计方法,变速器操纵机构和结构元件的设计。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变速器功用、组成(二)变速器的基本设计要求第二节变速器传动机构布置方案(一)传动机构布置方案分析(二)零、部件结构方案分析第三节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二)离合器分类 (三)对离合器的要求 第二节 离合器的结构方案分析 (一)从动盘数的选择 (二)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 (三)膜片弹簧支承形式 第三节 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一)后备系数β (二)单位压力ρ0 (三)摩擦片外径D、内径d和厚度 第四节 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 (一)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 (二)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选择 (三)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 第五节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一)扭转减振器功能 (二)双质量飞轮的减振器 第六节 离合器的操纵机构 (一)对操纵机构的要求 (二)操纵机构结构形式选择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离合器结构方案、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二)教学难点: 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离合器的设计与计算方法。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视频文件和电子课件相结合授课 四、思考与练习 1.离合器基本参数的优化 2.膜片弹簧主要参数的选择 3.膜片弹簧工作点位置的选择 4.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5.离合器的操纵机构结构形式选择 第三章 机械式变速器设计 授课学时:(6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响变速器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变速器的要求,掌握变速器布置方案的选择,掌握变 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掌握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了解变速器同步器的设计方法,变速器操纵机构和 结构元件的设计。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变速器功用、组成 (二)变速器的基本设计要求 第二节 变速器传动机构布置方案 (一)传动机构布置方案分析 (二)零、部件结构方案分析 第三节 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一)挡数(二)传动比范围(三)中心距A(四)外形尺寸(五)轴的直径(六)齿轮参数(七)各挡齿轮齿数的分配第四节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一)齿轮的损坏形式(二)轮齿强度计算(三)轴的强度计算第五节同步器设计(一)惯性式同步器(二)主要参数的确定第六节变速器操纵机构(一)直接操纵手动换挡变速器(二)远距离操纵手动换挡变速器(三)电控自动换挡变速器第七节变速器结构元件(一)变速器齿轮设计(二)变速器的轴设计(三)变速器壳体设计要求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变速器布置方案的选择、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变速器同步器的设计方法,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二)教学难点:变速器零部件方案分析、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同步器主要参数的确定(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视频文件和电子课件相结合授课四、思考与练习1.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2.变速器操纵机构3.变速器结构第四章万向传动轴设计授课学时:(4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方法,掌握万向节设计计算方法,传动轴结构分析与设计过程,中间支承结构分析。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万向传动轴设计应满足基本要求第二节万向节结构方案分析(一)十字轴式万向节(二)准等速万向节(三)等速万向节(四)挠性万向节第三节万向传动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一)挡数 (二)传动比范围 (三)中心距A (四)外形尺寸 (五)轴的直径 (六)齿轮参数 (七)各挡齿轮齿数的分配 第四节 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 (一)齿轮的损坏形式 (二)轮齿强度计算 (三)轴的强度计算 第五节 同步器设计 (一)惯性式同步器 (二)主要参数的确定 第六节 变速器操纵机构 (一)直接操纵手动换挡变速器 (二)远距离操纵手动换挡变速器 (三)电控自动换挡变速器 第七节 变速器结构元件 (一)变速器齿轮设计 (二)变速器的轴设计 (三)变速器壳体设计要求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变速器布置方案的选择、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变速器同步器的设计方 法,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 (二)教学难点: 变速器零部件方案分析、变速器的相关设计与计算、同步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视频文件和电子课件相结合授课 四、思考与练习 1.变速器的设计与计算 2.变速器操纵机构 3.变速器结构 第四章 万向传动轴设计 授课学时:(4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方法,掌握万向节设计计算方法,传动轴结构分析与 设计过程,中间支承结构分析。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万向传动轴设计应满足基本要求 第二节 万向节结构方案分析 (一)十字轴式万向节 (二)准等速万向节 (三)等速万向节 (四)挠性万向节 第三节 万向传动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一)单十字轴万向节传动(二)双十字轴万向节传动(三)多十字轴万向节传动(四)准等速万向节传动(五)等速万向节传动第四节万向节设计计算(一)万向节计算载荷T1(二)十字轴万向节设计第五节传动轴结构分析与设计(一)传动轴的临界转速(二)传动轴设计第六节中间支承结构分析与设计(一)设计要点(二)临界转速(三)强度计算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万向节结构方案分析、万向节设计计算(二)教学难点: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万向节设计计算(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视频文件和电子课件相结合授课四、思考与练习1.万向节设计计算2.传动轴结构分析与设计3.中间支承结构分析与设计第五章驱动桥设计授课学时:(6学时)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汽车驱动桥和主减速器设计要求以及主减速器传动方案选择,掌握差速器设计计算过程,掌握车轮传动装置设计设计计算过程;掌握驱动桥壳设计方案选择、了解驱动桥结构元件设计方法。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驱动桥功用(二)组成、设计要求第二节驱动桥结构方案分析(一)断开式驱动桥特点(二)非断开式驱动桥特点第三节主减速器设计(一)主减速器结构方案分析(二)单级主减速器(三)双级主减速器(四)双速主减速器(五)贯通式主减速器(六)单双级减速配轮边减速器第四节差速器设计
(一)单十字轴万向节传动 (二)双十字轴万向节传动 (三)多十字轴万向节传动 (四)准等速万向节传动 (五)等速万向节传动 第四节 万向节设计计算 (一)万向节计算载荷T1 (二)十字轴万向节设计 第五节 传动轴结构分析与设计 (一)传动轴的临界转速 (二)传动轴设计 第六节 中间支承结构分析与设计 (一)设计要点 (二)临界转速 (三)强度计算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万向节结构方案分析、万向节设计计算 (二)教学难点: 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万向节设计计算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利用板书讲解、视频文件和电子课件相结合授课 四、思考与练习 1.万向节设计计算 2.传动轴结构分析与设计 3.中间支承结构分析与设计 第五章 驱动桥设计 授课学时:(6学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汽车驱动桥和主减速器设计要求以及主减速器传动方案选择,掌握差速器设计计算 过程,掌握车轮传动装置设计设计计算过程;掌握驱动桥壳设计方案选择、了解驱动桥结构元件设计方法。本 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驱动桥功用 (二)组成、设计要求 第二节 驱动桥结构方案分析 (一)断开式驱动桥特点 (二)非断开式驱动桥特点 第三节 主减速器设计 (一)主减速器结构方案分析 (二)单级主减速器 (三)双级主减速器 (四)双速主减速器 (五)贯通式主减速器 (六)单双级减速配轮边减速器 第四节差速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