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13年中考语文信息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 在试卷上。 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伫立/贮藏和蔼/暮霭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B.绮丽/倚重慰藉/狼藉拙嘴笨舌/相形见绌 C.炫耀/眩目怆然/沧海横冲直撞/蛮横无理 D.空旷/粗犷塞外/闭塞寡廉鲜耻/屡见不鲜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人赃俱获 陈词烂调 当仁不让 斑驳陆离 B.心无旁骛 触即发消声匿迹惊魂慑魄 C.怨天尤人 流连忘返正襟危坐目不暇接 D.顾影自怜 不可企及 捉襟见肘 变本加利 3.下面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写人物传记为主。 B.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 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 C.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又称“长 D.《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初中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的“我”都是作者本人。 4.古诗文默写。(8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2012年全国农运会将在河南南阳召开,南阳人民骄傲自豪,以高涨的热情准备迎接运动健儿的到 来,这正应了《论语》中的句子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 2013 年中考语文信息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四个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请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 在试卷上。 2.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伫.立/贮.藏 和蔼./暮霭.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B.绮.丽/倚.重 慰藉./狼藉 拙.嘴笨舌/相形见绌. C.炫.耀/眩.目 怆.然/沧.海 横.冲直撞/蛮横.无理 D.空旷./粗犷. 塞.外/闭塞. 寡廉鲜.耻/屡见不鲜.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 分) A. 人赃俱获 陈词烂调 当仁不让 斑驳陆离 B. 心无旁骛 一触即发 消声匿迹 惊魂慑魄 C. 怨天尤人 流连忘返 正襟危坐 目不暇接 D. 顾影自怜 不可企及 捉襟见肘 变本加利 3.下面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写人物传记为主。 B.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 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 C.词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又称“长 短句”。 D.《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初中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的“我”都是作者本人。 4.古诗文默写。(8 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2012 年全国农运会将在河南南阳召开,南阳人民骄傲自豪,以高涨的热情准备迎接运动健儿的到 来,这正应了《论语》中的句子: ,
(4)修辞的运用,为古代诗词增添了不杞的神韵。李煜在《相见欢》中运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写出了愁绪的纷繁和难解;晏殊在《浣溪沙》中运用工整的对偶句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趣味: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形象的比喻, 把冰 冷的雪描绘成暖暖的梨花,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名著阅读。(4分) 下面是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摘录的一则“鲁滨逊日记”: 五月四日。出去钓鱼,但没有钓到一条我敢吃的鱼,当我感到十分厌倦,正要离开的时候,却钓到一 只小海豚。我所用的长长的钓丝,是用绳纰搓成的,只是没有钓钩。可是我还是经常钓到足够的鱼来吃 我把它们晒干了吃 (1)在这则日记中,鲁滨逊的生存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2)富有生存智慧的鲁滨逊在荒岛还做了哪些事来解决他的生活难题?(概述两个事例)(2分) 6.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但是”后面补写一个比喻句,不少于15字,写出“90后”身上所体现出来 的优点。(3分) 最近,“90后”“N重门”事件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殊不知,“90后”是始于这样的一个时代:物 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度膨胀,各种思潮交织碰撞,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冲击,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不 可否认,在一些“90后”身上体现出浮躁、焦虑、浅薄、冲动、追名逐利的倾向。但是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为了联系方便,很多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而现在一些中学生就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严重者甚至出现离开手机就心慌的现象 材料二:专家表示:长期处于手机依赖的学生长大后,可能由于不喜欢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导 致社会性退缩。 材料三:怎样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在与新生事物接触时懂得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这需要 全社会的责任心,更需要全社会的智慧 (1)结合上述材料共有的话题,从前两种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2分)
(4)修辞的运用,为古代诗词增添了不杞的神韵。李煜在《相见欢》中运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写出了愁绪的纷繁和难解;晏殊在《浣溪沙》中运用工整的对偶句 “ ,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趣味;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形象的比喻,“ , 。”把冰 冷的雪描绘成暖暖的梨花,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名著阅读。(4 分) 下面是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摘录的一则“鲁滨逊日记”: 五月四日。出去钓鱼,但没有钓到一条我敢吃的鱼,当我感到十分厌倦,正要离开的时候,却钓到一 只小海豚。我所用的长长的钓丝,是用绳纰搓成的,只是没有钓钩。可是我还是经常钓到足够的鱼来吃。 我把它们晒干了吃。 (1)在这则日记中,鲁滨逊的生存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2 分) (2)富有生存智慧的鲁滨逊在荒岛还做了哪些事来解决他的生活难题?(概述两个事例)(2 分) 6.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但是”后面补写一个比喻句,不少于 15 字,写出“90 后”身上所体现出来 的优点。(3 分) 最近,“90 后”“N 重门”事件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殊不知,“90 后”是始于这样的一个时代:物 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度膨胀,各种思潮交织碰撞,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冲击,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不 可否认,在一些“90 后”身上体现出浮躁、焦虑、浅薄、冲动、追名逐利的倾向。但是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7 分) 材料一:为了联系方便,很多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而现在一些中学生就患上了 “手机依赖症”, 严重者甚至出现离开手机就心慌的现象。 材料二:专家表示:长期处于手机依赖的学生长大后,可能由于不喜欢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导 致社会性退缩。 材料三:怎样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在与新生事物接触时懂得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这需要 全社会的责任心,更需要全社会的智慧。 (1)结合上述材料共有的话题,从前两种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不超过 16 个字。(2 分)
(2)材料三中的划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修改意见: (3)假如你的好朋友小亮过分依赖手机,你想劝阻他,你会怎样对他说?(3分 、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母亲的宝物 他准备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 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妻子说:“这太疹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 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 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 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 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 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 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竞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 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 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2)材料三中的划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 分) 修改意见: (3)假如你的好朋友小亮过分依赖手机,你想劝阻他,你会怎样对他说?(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8—12 题。(共 16 分) 母亲的宝物 他准备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 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 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 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 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 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 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 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 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 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您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您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 盒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 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 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些东西。” 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 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 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 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 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8.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2)当晩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10.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您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您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 盒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 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 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些东西。” 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 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 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 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 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 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8.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 分) 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 ...的那个小铁盒。 (2)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10.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从结构上看,如果没有“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一个人带着他, 靠卖菜为生……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 可将它们删去?为什么?(3分) 2.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共11分)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袁越 ①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 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2007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 0.0384%,也就是384ppm(l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②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 之所以高达48℃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 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一130℃ ③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 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低, 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的金属元素, 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 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④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地表温度就升高,海 水蒸发速度便会加快,形成更多的雨水,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带到地面,再被火山重新喷到空气中。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情况就正好相反,大气温度降低,降雨减少,碳沉积速度也跟着降低,但火山活 动不受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重新上升 ⑤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 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
11.从结构上看,如果没有“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一个人带着他, 靠卖菜为生……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 可将它们删去?为什么?(3 分) 12.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3—16 题。(共 11 分)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袁越 ①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看看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小兄弟吧。金星和火星的 大气层几乎全是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可 2007 年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 0.0384%,也就是 384ppm(1ppm 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②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金星的表面温度 之所以高达 48℃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温室效应。火星的大气层虽然也都是二氧化碳,但因为火星太小,大 气浓度低,温室效应弱,所以火星表面温度夜间可降至-130℃。 ③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 1/4,为什么那时的地 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低, 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的金属元素, 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 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④经过几亿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地表温度就升高,海 水蒸发速度便会加快,形成更多的雨水,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带到地面,再被火山重新喷到空气中。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情况就正好相反,大气温度降低,降雨减少,碳沉积速度也跟着降低,但火山活 动不受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重新上升。 ⑤金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太高,水循环进行不下去,也就没法形成碳循环。火星则因为体积太小, 内部冷得太快,火山活动不够剧烈,沉积的碳不能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也被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