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十思疏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补充注释】求:要求;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根本:植物的根。 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 树根稳固;想要使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 它的源头;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 己的恩德道义。 赏析:用排比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 的重要性-思的出发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补充注释】 求:要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 根本:植物的根。 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 树根稳固;想要使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 它的源头;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 己的恩德道义。 赏析:用排比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 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 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补充注释】而:前三个表转折,却,第四个表递进; 况:何况。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 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 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不可能,更何况对于唑下 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继续比喻论证,连用四个“不”,后一个否定 前三个,“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 作出的判断,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称人君 “明哲”,既体现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 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补充注释】而:前三个表转折,却,第四个表递进; 况:何况。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 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 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不可能,更何况对于陛下 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继续比喻论证,连用四个“不”,后一个否定 前三个,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 作出的判断, 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称人君 “明哲”,既体现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者也。 注释】以: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连同 后面的“而”,均为转折连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 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发生 的危险,用节俭戒除奢侈,这就如砍化树的 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得 长远一样啊 赏析: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亮出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小结:运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说明人君要 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者也。 【注释】以: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连同 后面的“而”,均为转折连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 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发生 的危险,用节俭戒除奢侈,这就如砍伐树的 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得 长远一样啊。 赏析: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亮出 观点: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小结:运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说明人君要 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以上是第一段:以“固本” “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
以上是第一段:以“固本” 、 “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