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分) 18.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段作简要赏析。(7分) 参考答案 16.示例:①清凉夏日②力与柔美⑧人情画卷④国画仙境(共4分。每空1分) 17示例:作者认为能够发现大自然处处俯拾不完的美,思路就会更加扩宽、更加活泼;而天天只到文学 院打开书本,紧闭心灵的眼睛,在作者看来是非常遗憾的。(共4分。“大自然的美”2分,“心灵的眼睛” 2分) 18.示例一:“壁画”指台大文学院美丽的风景。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对壁画进行了描绘。例如第⑧段, “翠绿的小草原”“浓树”描绘出夏日草木的茂盛;“微风中不停点头”“亲切”运用拟人修辞,既写出树 的姿态,又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推出凉爽的夏季”一句,情景交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 然中的情景。 示例二:“壁画”指台大文学院美丽的风景。作者描绘壁画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例如第@段,先用 “歪歪扭扭”“比例也很怪”“不对劲”等词语,写出这是一幅“很糟”的壁画,然后又写画里有“宽阔的 空间”,“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幅壁画便有了其他画里不具备的浓浓的人情味,让作者感到非常喜 欢。(共7分。壁画的含义2分,分析如何描绘壁画3分,语言2分) 【2013丰台一模】(一)阅读《一点一横长》,完成第16-18题。(共17分) 一点一横长 明风英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 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 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嬴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岀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廳”字,叮叮 当当作响。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大家 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黃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年到台湾。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 的个子,粗密浓黑的长发。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 木麻黄树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课了,她静静坐在教室里, 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 了:“当心摔跤哦
17.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4 分) 18.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段作简要赏析。(7 分) 参考答案: 16.示例:①清凉夏日 ②力与柔美 ③人情画卷 ④国画仙境(共 4 分。每空 1 分) 17.示例:作者认为能够发现大自然处处俯拾不完的美,思路就会更加扩宽、更加活泼;而天天只到文学 院打开书本,紧闭心灵的眼睛,在作者看来是非常遗憾的。(共 4 分。“大自然的美”2 分,“心灵的眼睛” 2 分) 18.示例一: “壁画”指台大文学院美丽的风景。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对壁画进行了描绘。例如第③段, “翠绿的小草原”“浓树”描绘出夏日草木的茂盛;“微风中不停点头”“亲切”运用拟人修辞,既写出树 的姿态,又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推出凉爽的夏季”一句,情景交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 然中的情景。 示例二:“壁画”指台大文学院美丽的风景。作者描绘壁画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例如第⑥段,先用 “歪歪扭扭”“比例也很怪”“不对劲”等词语,写出这是一幅“很糟”的壁画,然后又写画里有“宽阔的 空间”,“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幅壁画便有了其他画里不具备的浓浓的人情味,让作者感到非常喜 欢。(共 7 分。壁画的含义 2 分,分析如何描绘壁画 3 分,语言 2 分) 【2013 丰台一模】(一)阅读《一点一横长》,完成第 16-18 题。(共 17 分) 一点一横长 明凤英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 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 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廰”字,叮叮 当当作响。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大家 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 年到台湾。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 的个子,粗密浓黑的长发。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 木麻黄树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课了,她静静坐在教室里, 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 了:“当心摔跤哦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 做小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长大了,做有用的 人,为国家社会做事。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 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从“一”开始。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 事,处处都是险滩。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30块钱寄 给外婆。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 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达老师只说:“上课去。” 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事 后,我妈也像是压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 多年以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 离开人世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静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 当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 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①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一刻,奋力拉回 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撤到南洋”的瞬间。 ②2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16.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场景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概括前三个场景。(每处概括不超过 10个字)(共6分)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免除我的辅导费 17.文章⑩-¤段语言饱含感情,请以相关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分) 18.阅读文章②⑧段,简要分析达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6.示例:场景一:教我们认字场景二: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场景三:讲做人的道理评分标准 共6分,每处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17示例:第⑩段中,用“我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给我的人生观的启蒙,“也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 老师让少年的我快乐成长。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和议论,以平静的口吻叙述几十年前的情境,传达了作者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 做小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长大了,做有用的 人,为国家社会做事。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 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从“一”开始。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 事,处处都是险滩。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 30 块钱寄 给外婆。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 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达老师只说:“上课去。” 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事 后,我妈也像是压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 多年以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 离开人世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静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 当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 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⑪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一刻,奋力拉回。 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⑫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16.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场景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概括前三个场景。(每处概括不超过 10 个字)(共 6 分)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免除我的辅导费 17.文章⑩-○12段语言饱含感情,请以相关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 分) 18.阅读文章②-⑧段,简要分析达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不超过 150 字)(7 分) 参考答案: 16.示例:场景一:教我们认字 场景二: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场景三:讲做人的道理 评分标准: 共 6 分,每处 2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17.示例:第⑩段中,用“我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给我的人生观的启蒙,“也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 老师让少年的我快乐成长。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和议论,以平静的口吻叙述几十年前的情境,传达了作者
对达老师深厚而浓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18.示例:达老师聪意可亲、和蔼娴静,教我们认字,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我们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我们学习时高兴地大声喊叫,休息时忘形疯跑,她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巧妙地提醒,让我们心悦诚服地 接受;达老师正直善良,她严肃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令我至今难忘,她不动神色地免除我的辅导费, 让我无忧无虑地享受学习的快乐。评分标准:共7分。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2分,结合所概括的性格进 行恰当分析5分。 【2013石景山一模】(一)阅读《采一把艾蒿回家》,完成15-17小题。(共15分)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 作种种臆想 ②“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 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 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 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 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 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 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 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 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 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 村庄 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 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 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 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
对达老师深厚而浓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18.示例:达老师聪慧可亲、和蔼娴静,教我们认字,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我们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我们学习时高兴地大声喊叫,休息时忘形疯跑,她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巧妙地提醒,让我们心悦诚服地 接受;达老师正直善良,她严肃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令我至今难忘,她不动神色地免除我的辅导费, 让我无忧无虑地享受学习的快乐。评分标准:共 7 分。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 分,结合所概括的性格进 行恰当分析 5 分。 【2013 石景山一模】(一)阅读《采一把艾蒿回家》,完成 15-17 小题。(共 15 分)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 作种种臆想。 ②“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 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 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 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 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 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 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 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 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 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 村庄。 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 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 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 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
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 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 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⑨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 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 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 永远弥漫在民间。 (有改动) 15.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联想?(4分) 16.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描写了艾蒿,他们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7.作者说“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150字) (7分) 参考答案 15联想到①《诗经》中采艾高的诗句(或采艾高的青年男女)②儿时端午节采艾蒿的乐事。(或故乡的 风俗,采艾蒿插艾蒿的乐事)的远在美国的友人发来的邮件(或远方的友人,身在异国他乡,怀念端午节 充满艾蒿气味的盦年)④若干年后儿子也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采艾蒿。评分:4分。每个要 点1分。 16相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用意:写出了艾蒿如乡村女儿一样的普通和朴实,把艾 蒿比成“婴儿”更表达了作者对艾蒿朴实与纯真的赞美与喜爱之情。(2分) 17共7分端午节采插艾蒿是一种民俗,流传至今。(1分)作者会在端午节带着自己的儿子去采艾蒿,作 者的朋友远在异国他乡也会在端午节怀想艾高的味道,因为他们都有童年采艾的经历。(3分)艾高已经 成为故乡的记忆,寄托誉浓浓的乡情。这一习俗定会为人们喜爱并流传下去。(1分)语言表达(2分) 【2013昌平一模】(一)阅读《那一些晶莹的泪花》,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那一些晶莹的泪花 安谅 ①都说,南疆多是不长眼睛的青杨,没有流泪的胡杨。我踏进沙漠的那一瞬间,就断定胡杨是坚韧顽 强的化身,似乎与涟涟泪水无缘。但不久的那些天,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令人心动的胡杨之泪。 喀什市区有高楼霓虹,也有湖水景观,与内地不少中型城市一样的模样。但深入乡村,踏访农户 那种贫穷落后首先在住房淋漓尽致地展露。我走进去,是怀着一种悲悯,更是带着一种忧伤。用泥土和竹 条砌成的居室,居然随处可见。低矮得让人心碎,破旧得又令人羞愧。我们这大都市里的人,是应有羞愧
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 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 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⑨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 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 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 永远弥漫在民间。 (有改动) 15.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联想?(4 分) 16.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描写了艾蒿,他们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 分) 17.作者说“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150 字) (7 分) 参考答案: 15.联想到①《诗经》中采艾蒿的诗句(或采艾蒿的青年男女)。②儿时端午节采艾蒿的乐事。(或故乡的 风俗,采艾蒿插艾蒿的乐事)③远在美国的友人发来的邮件(或远方的友人,身在异国他乡,怀念端午节 充满艾蒿气味的童年)④若干年后儿子也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采艾蒿。评分:4 分。每个要 点 1 分。 16.相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 分)用意:写出了艾蒿如乡村女儿一样的普通和朴实,把艾 蒿比成“婴儿”更表达了作者对艾蒿朴实与纯真的赞美与喜爱之情。(2 分) 17.共 7 分端午节采插艾蒿是一种民俗,流传至今。(1 分)作者会在端午节带着自己的儿子去采艾蒿,作 者的朋友远在异国他乡也会在端午节怀想艾蒿的味道,因为他们都有童年采艾的经历。(3 分)艾蒿已经 成为故乡的记忆,寄托着浓浓的乡情。这一习俗定会为人们喜爱并流传下去。(1 分)语言表达(2 分) 【2013 昌平一模】(一)阅读《那一些晶莹的泪花》,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那一些晶莹的泪花 安谅 ①都说,南疆多是不长眼睛的青杨,没有流泪的胡杨。我踏进沙漠的那一瞬间,就断定胡杨是坚韧顽 强的化身,似乎与涟涟泪水无缘。但不久的那些天,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令人心动的胡杨之泪。 ②喀什市区有高楼霓虹,也有湖水景观,与内地不少中型城市一样的模样。但深入乡村,踏访农户, 那种贫穷落后首先在住房淋漓尽致地展露。我走进去,是怀着一种悲悯,更是带着一种忧伤。用泥土和竹 条砌成的居室,居然随处可见。低矮得让人心碎,破旧得又令人羞愧。我们这大都市里的人,是应有羞愧
之意的,同是兄弟手足,这样的差距为何还未能消除呢!在莎车,那位大妈家,人畜几乎是同居一处,羊 棚里的味儿,就像浮尘一样,径直闯入了居室。大妈五十多岁,但憔悴衰老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了。村 支书介绍说,她男人早就病死了,她抚养着一位老人,还带着五个孩子,五个孩子有两个是天生的智障者 是吃低保的,能填饱全家肚子已是不错了,改善住房就几近天方夜谭了。说话间,那个十多岁的智障女孩 便傻愣愣地坐在那儿,目光呆滞,目中无人。我握着大妈的手,告诉他,政府要资助她,建一套抗震、宽 敞的安居房。村支书翻译时,我看见大妈枯涩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而那痴呆女孩的眼里,也有一种光亮 喜悦地一闪,我也禁不住眼窝子一热 ③在泽普八乡三村,村民们都在清理震后的场地。阳光下,他们热汗直冒,干得很欢。乡领导把他们 集拢来,介绍说,上海来支援我们建设安居房的,图纸是他们帮着设计的,钱也是他们资助一部分的。话 音未落,已看到村民们互相交头接耳,目光都投向了我们。虽然听不清、也听不懂他们在述说什么,但那 些眸子里透出的光泽是欢欣的,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我们之间漾动。 ④巴楚县一个老汉,首先新建了一处新居室。90平方米的安居房,还有近一亩地的种植区和养畜区 听说我们来自上海,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急切地走了上来,紧紧握住我的手,口里喃喃着,昏花的老眼里, 泪水盈盈,他的儿子也不时抹着眼眶。 ⑤喀什的老百姓,还有不少居住在土坯房里。稍有雨水侵袭就即刻渗水甚至倾塌,岌岌可危。一位当 地建设官员说过一则故事,至今撞击着我的心口,令我无法平静。前些年,伽师地震,一个村的民宅都须 臾之间倒塌了,死伤无数。只有一户人家,当初因为拿了政府的补助,自己又凑了点钱,把房屋改成抗震 房了,一家老小无忧。领导去慰问,他竟然也抱头痛哭。众人都纳闷,最后才得知,这次地震,好多村里 人都临时躲进了他家,让他一下子成为村里最让人瞩目和羡慕的人物。他是喜极而泣呀! ⑥胡杨,是男子汉的象征呀,也是新疆人的象征。他们也是有泪不轻弹,但到了动情之处,就潸然泪 下 ⑦看见他们激动的落泪,我们也禁不住泪花闪动。 ⑧那泪水映照了民族情,兄弟谊呀! 15.请你依次概括文中所记述的“胡杨之泪”的两个场景。(每个场景用8个字回答)(4分) 场景 场景二:闻支援愉悦露欢欣 场景三 场景四:帮乡邻幸福泪满面 16.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画线句子中“温暖的力量”指的是什么?(4分) 17.第①段写到“但不久的那些天,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令人心动的胡杨之泪。”请你结合文中的任意两处 场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之意的,同是兄弟手足,这样的差距为何还未能消除呢!在莎车,那位大妈家,人畜几乎是同居一处,羊 棚里的味儿,就像浮尘一样,径直闯入了居室。大妈五十多岁,但憔悴衰老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了。村 支书介绍说,她男人早就病死了,她抚养着一位老人,还带着五个孩子,五个孩子有两个是天生的智障者, 是吃低保的,能填饱全家肚子已是不错了,改善住房就几近天方夜谭了。说话间,那个十多岁的智障女孩 便傻愣愣地坐在那儿,目光呆滞,目中无人。我握着大妈的手,告诉他,政府要资助她,建一套抗震、宽 敞的安居房。村支书翻译时,我看见大妈枯涩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而那痴呆女孩的眼里,也有一种光亮 喜悦地一闪,我也禁不住眼窝子一热。 ③在泽普八乡三村,村民们都在清理震后的场地。阳光下,他们热汗直冒,干得很欢。乡领导把他们 集拢来,介绍说,上海来支援我们建设安居房的,图纸是他们帮着设计的,钱也是他们资助一部分的。话 音未落,已看到村民们互相交头接耳,目光都投向了我们。虽然听不清、也听不懂他们在述说什么,但那 些眸子里透出的光泽是欢欣的,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我们之间漾动。 ④巴楚县一个老汉,首先新建了一处新居室。90 平方米的安居房,还有近一亩地的种植区和养畜区。 听说我们来自上海,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急切地走了上来,紧紧握住我的手,口里喃喃着,昏花的老眼里, 泪水盈盈,他的儿子也不时抹着眼眶。 ⑤喀什的老百姓,还有不少居住在土坯房里。稍有雨水侵袭就即刻渗水甚至倾塌,岌岌可危。一位当 地建设官员说过一则故事,至今撞击着我的心口,令我无法平静。前些年,伽师地震,一个村的民宅都须 臾之间倒塌了,死伤无数。只有一户人家,当初因为拿了政府的补助,自己又凑了点钱,把房屋改成抗震 房了,一家老小无忧。领导去慰问,他竟然也抱头痛哭。众人都纳闷,最后才得知,这次地震,好多村里 人都临时躲进了他家,让他一下子成为村里最让人瞩目和羡慕的人物。他是喜极而泣呀! ⑥胡杨,是男子汉的象征呀,也是新疆人的象征。他们也是有泪不轻弹,但到了动情之处,就潸然泪 下。 ⑦看见他们激动的落泪,我们也禁不住泪花闪动。 ⑧那泪水映照了民族情,兄弟谊呀! 15.请你依次概括文中所记述的“胡杨之泪”的两个场景。(每个场景用 8 个字回答)(4 分) 场景一: 场景二:闻支援愉悦露欢欣 场景三: 场景四:帮乡邻幸福泪满面 16.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画线句子中“温暖的力量”指的是什么?(4 分) 17.第①段写到“但不久的那些天,我却真切地感觉到了令人心动的胡杨之泪。”请你结合文中的任意两处 场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 150 字)(7 分)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