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市17区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 议论文阅读 01东城 (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21-23题。(共9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 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 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 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 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 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 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 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e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 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 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 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
2013 北京市 17 区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 议论文阅读 01 东城 (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 21—23 题。(共 9 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 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 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 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 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 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 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 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 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 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 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
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 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 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 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 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 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 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 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 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 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 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 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 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 贡献。 【注】①[毛锥]毛笔。②[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 分)
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 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 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 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 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 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 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 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 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 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 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 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 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 贡献。 【注】①[毛锥]毛笔。②[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 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②要了解你自己!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 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共4 分。“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2②(共2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 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 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共3分) 西城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 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 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 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 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 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 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共 4 分。“知足”2 分,“知不足”2 分) 22.②(共 2 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 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 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共 3 分) 02 西城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0-22 题。(共 8 分)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 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 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 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 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 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 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 的图书。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 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 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 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 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在 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 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 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 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 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 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 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 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 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 的图书。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 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 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 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 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在 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 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 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 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 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 分) 2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 分)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20我们要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或: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受益必定多多。) (2分) 21.首先指出人们对读书三重境界认识的一个误区,然后强调熟读之重要,从而 引出下文对熟读的具体论述。(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甲】处应填:C[乙】处应填:B【丙】处应填:A(3分。每 空1分) 03海淀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力压群雄高居榜首。何为“正能量”? 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给人信心和希望,鼓舞 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能量”需要 全社会的努力创造与积极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 分)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20.我们要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或: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受益必定多多。) (2 分) 21.首先指出人们对读书三重境界认识的一个误区,然后强调熟读之重要,从而 引出下文对熟读的具体论述。(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22.【甲】处应填:C 【乙】处应填:B 【丙】处应填:A(3 分。每 空 1 分) 03 海淀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0-22 题。(共 8 分) ①2012 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力压群雄高居榜首。何为“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动力。它给人信心和希望,鼓舞 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能量”需要 全社会的努力创造与积极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