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导学案 【教材内容剖析】 本课是第三册语文“表达交流”中的内容,属于议论文写作。主要介绍议论 文写作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的知识。写作议论文时,在使用论据方面常出现论 据陈旧雷同,或者叙述烦琐,偏离论题的现象。同时,在注重培养语文能力的同 时,还必须重视宽容品质的养成。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期望大家的写作能力和认 知水平同获提高 【学习目标】: 1、训练自己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作文的能力 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培养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选择论据的原则,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以及恰当取舍论据 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恰当取舍论据。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话题探讨: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为了使大家的选择有一个依据,就来 确立一个作文话题,那就以“学会宽容”为话题来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一)那么什么是宽容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知识链接 曾国藩曾说:“善莫大于恕”,意思是一个人品性中最完美、最善良的本性就 是宽容这一品德,细细想来,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无道理。与人为善可以 为自己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从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宽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如果我们 整天为别人的过错而烦恼,是置自身于痛苦的深渊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就是告诉我们对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导学案 【教材内容剖析】 本课是第三册语文“表达交流”中的内容,属于议论文写作。主要介绍议论 文写作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的知识。写作议论文时,在使用论据方面常出现论 据陈旧雷同,或者叙述烦琐,偏离论题的现象。同时,在注重培养语文能力的同 时,还必须重视宽容品质的养成。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期望大家的写作能力和认 知水平同获提高。 【学习目标】: 1、训练自己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作文的能力 3、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培养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选择论据的原则,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以及恰当取舍论据 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恰当取舍论据。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话题探讨: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为了使大家的选择有一个依据,就来 确立一个作文话题,那就以“学会宽容”为话题来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一)那么什么是宽容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知识链接 曾国藩曾说:“善莫大于恕”,意思是一个人品性中最完美、最善良的本性就 是宽容这一品德,细细想来,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无道理。与人为善可以 为自己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从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宽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如果我们 整天为别人的过错而烦恼,是置自身于痛苦的深渊。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就是告诉我们对
己要严,对人要宽。当然宽容别人,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需要极大 地勇气和胸襟,需要不断用爱来充溢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其实宽恕别人, 被宽恕的人也同样会得到心灵的安慰。 但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 之道。宽容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不断熏陶 学习、提高和培养。 自读尹方荣《论度量》,回答下列问题 论度量 尹荣方 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 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 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 是大度的好处。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 心胸开阔,眉日清扬。”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 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宋朝的韩琦 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仲淹拂袖而去。此时,韩琦从后面一把拉着范 的手说:“希文(范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韩琦和气满面,范仲 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 ③有韩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 彭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 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 却不言语。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彭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众人 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众人此刻都钦佩 彭思永的大度,彭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 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 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 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夏元吉先生也曾结合自己的体验说:
己要严,对人要宽。当然宽容别人,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需要极大 地勇气和胸襟,需要不断用爱来充溢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其实宽恕别人, 被宽恕的人也同样会得到心灵的安慰。 但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 之道。宽容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不断熏陶、 学习、提高和培养。 自读尹方荣《论度量》,回答下列问题。 论度量 尹荣方 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 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 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 是大度的好处。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 心胸开阔,眉目清扬。”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 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宋朝的韩琦 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仲淹拂袖而去。此时,韩琦从后面一把拉着范 的手说:“希文(范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韩琦和气满面,范仲 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 ③有韩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 彭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 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 却不言语。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彭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众人 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众人此刻都钦佩 彭思永的大度,彭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 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 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 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夏元吉先生也曾结合自己的体验说:
我年幼时,有人冒犯我,我没有不发怒的;长大后,开始是在神色上忍让,然后 在心里克制忍耐,时间久了自然习惯绝不与人计较,何尝是不学就能有度量的 ⑤然而大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识见能力,是一种道德高境,它靠不断 的修行、学习才能获得。有人将大度与一掷千金的所谓慷慨等同视之,其实二者 相差甚远!有人以为人的度量是天生的,然“性相近,习相远”,结合上述哲人 的现身说法,我们相信度量天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提问:本文逐层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①度量大的好处;②有德、识者度量才大;③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 量 2、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 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明确: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 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 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 的事例。 (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 关于“宽容”或“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明确:如“七尺巷”的故事、“负荆请罪”、“管鲍之交”等等。 所以说,“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宽以待人”“宽 大为怀”,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的发展的要求。要 做到“宽容”,必须有开阔的胸襟与全局的眼光,必须破除等级观念。当然,“宽 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写议论文,可着重指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爱;是一种处 世、为人的技巧;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润滑剂,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思
我年幼时,有人冒犯我,我没有不发怒的;长大后,开始是在神色上忍让,然后 在心里克制忍耐,时间久了自然习惯绝不与人计较,何尝是不学就能有度量的。 ⑤然而大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识见能力,是一种道德高境,它靠不断 的修行、学习才能获得。有人将大度与一掷千金的所谓慷慨等同视之,其实二者 相差甚远!有人以为人的度量是天生的,然“性相近,习相远”,结合上述哲人 的现身说法,我们相信度量天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提问:本文逐层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①度量大的好处;②有德、识者度量才大;③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 量。 2、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 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明确: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 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 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 的事例。 (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 3、关于“宽容”或“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明确:如“七尺巷”的故事、“负荆请罪”、“管鲍之交”等等。 所以说,“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宽以待人”“宽 大为怀”,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的发展的要求。要 做到“宽容”,必须有开阔的胸襟与全局的眼光,必须破除等级观念。当然,“宽 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写议论文,可着重指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爱;是一种处 世、为人的技巧;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润滑剂,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思 考:
1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人的做法 2宽容意味着理解,不仅仅计较 3宽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 4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用宽容的精神去帮助别人,方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三)1你能列举一些有关“宽容”的事实论据吗? ①唐临时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谨的孙子。两次提升刺御史,奉命到岭外。 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见宅邸,衣服用品和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 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 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 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仆人加工上出了错 他暗中了解了缘故。对仆人说:“天气阴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 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 ②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 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③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 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 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 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 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 之谊 ④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的宽容大 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直接关系。著名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太 子建的臣属,在王室争权斗争中,曾鼓动太子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 政变,夺取政权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 用”,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⑤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
1.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人的做法 2.宽容意味着理解,不仅仅计较 3.宽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 4.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用宽容的精神去帮助别人,方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三)1.你能列举一些有关“宽容”的事实论据吗? ①唐临时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谨的孙子。两次提升刺御史,奉命到岭外。 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见宅邸,衣服用品和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 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 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 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仆人加工上出了错, 他暗中了解了缘故。对仆人说:“天气阴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 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 ②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 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③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 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 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 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 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 之谊。 ④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的宽容大 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直接关系。著名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太 子建的臣属,在王室争权斗争中,曾鼓动太子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 政变,夺取政权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 用”,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⑤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 天,李
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 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 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四)你能列举一些有关“宽容”的道理论据吗? ①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②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 胸怀 雨果 ③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一苏霍姆林斯基 ④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一一俄普希金 ⑤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一一斯宾诺 ⑥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 呢?一一屠格涅夫 ⑦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方法详解 (一)什么是论据?论据的特点是什么?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是论点赖以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文章要有说服力 只有论点是不行的,还必须用确凿的材料来证明 作为论据的材料有两方面: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 事实,即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 还有科学数据等 理论,即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 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二)选择我论据时有哪些要求? 1选择表达主题的论据 主题体现了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是文章的统帅,文章选取的作为论据的材料 必须展开联想、想象调度出来的材料,与主题毫无关系的不多,因此应细加比较, 精选出最能表达主题的典型论据来,而且论据和主题的关系不那么直接,但有助 于丰富文章内容,也可入选
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 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 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四)你能列举一些有关“宽容”的道理论据吗? ①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②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 胸怀。——雨果 ③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④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普希金 ⑤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⑥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 呢?——屠格涅夫 ⑦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二、方法详解 (一)什么是论据?论据的特点是什么?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是论点赖以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文章要有说服力, 只有论点是不行的,还必须用确凿的材料来证明。 作为论据的材料有两方面: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 事实,即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 还有科学数据等。 理论,即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 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二)选择我论据时有哪些要求? 1.选择表达主题的论据 主题体现了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是文章的统帅,文章选取的作为论据的材料 必须展开联想、想象调度出来的材料,与主题毫无关系的不多,因此应细加比较, 精选出最能表达主题的典型论据来,而且论据和主题的关系不那么直接,但有助 于丰富文章内容,也可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