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铅山一中、德兴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 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 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 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 有较多的记载,则己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 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 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 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 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 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 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江西省横峰中学、铅山一中、德兴一中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 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 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 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 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 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 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 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 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 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 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 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 不大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 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 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 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 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14分) 鉴宝 聂鑫森 在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 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 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 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 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 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 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 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 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兽之肉,他都有 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 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 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的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 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 不大。 2. 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 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 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 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 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4~6 题。(14 分) 鉴 宝 聂鑫森 在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 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 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 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 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 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 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 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 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兽之肉,他都有 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 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 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的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
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刀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 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了 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 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 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 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 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杯。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 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 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出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 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千元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 秋梨来,今儿我反正也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 条,这让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肚条羊肉,去骨,烙取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 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 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 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 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 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 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 定了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所以要帮帮你。”习均楞了, 然后问:“阳先生呢?”“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 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 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了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水涌出了眼 眶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刀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 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了 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 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 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 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 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杯。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 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 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出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 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千元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 秋梨来,今儿我反正也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 条,这让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肚条羊肉,去骨,烙取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 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 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 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 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 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 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 定了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所以要帮帮你。”习均楞了, 然后问:“阳先生呢?”“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 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 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了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水涌出了眼 眶。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 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 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 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 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4分) 6.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 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初,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一—一重庆 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 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 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 的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 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 ehigh University) 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 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年5月1 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 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 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 为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1年出 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60年代初, 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 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 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985 工程。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国 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 称PPS)的国际代表。PPS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 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 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 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 发展的状况;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 表的误会。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 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 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 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 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 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4 分) 6.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徐僖: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 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 年代初,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 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 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徐僖教授无 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 的 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1947 年 5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 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 深造。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 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 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1953 年 5 月 1 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 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经过 8 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 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 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 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 为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1961 年出 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60 年代初, 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 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 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 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 985 工程。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国 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 称 PPS)的国际代表。 PPS 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 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 必要在中国召开;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 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 发展的状况;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 表的误会。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 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 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 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殷切地关 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 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髙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 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 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 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1)徐僖教授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 人们。青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 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 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他立志 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2)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 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三分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 命。1980年5月,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 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 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分 A.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 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B.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 会的年会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 C.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 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D.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 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 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60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 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50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 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D.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 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他 一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 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 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殷切地关 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他依然全日 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高质量、高效率。很难想象, 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 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 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1)徐僖教授 1921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 人们。青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 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 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他立志 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2)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 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三分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 命。1980 年 5 月,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两个月后,他不 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 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3 分) A. 青少年时代的徐 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 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B. 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 会的年会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 C.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 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D. 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 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 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 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 60 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 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 50 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 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 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D. 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 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 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