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协奏曲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巴罗克协奏 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 的创始人。 莫扎特仍按照巴罗克协奏曲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来创作。所不同的是 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即先由乐队演奏出第一呈示部, 主部、副部两个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之后由独奏乐器与乐队共同演奏第二呈 示部,主部、副部两个主题分别在主调和属调上,有时出现新主题。 ■在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尾声前,乐队停留在主四六和弦的 延长 相当强的即兴性质,以显示独奏者精湛、高超的演奏技巧为主要目的。 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慢板,有着抒情而悠长的旋律;第三乐章多采用回旋 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速度比第一乐章要快,情绪也更为热烈,具有明朗乐观 的生活气息。 莫扎特协奏曲优秀作品:《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24钢琴协 奏曲》、《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 4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 听赏:《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三)协奏曲 ▪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巴罗克协奏 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 的创始人。 ▪ 莫扎特仍按照巴罗克协奏曲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来创作。所不同的是, 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即先由乐队演奏出第一呈示部, 主部、副部两个主题均建立在主调上;之后由独奏乐器与乐队共同演奏第二呈 示部,主部、副部两个主题分别在主调和属调上,有时出现新主题。 ▪ 在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尾声前,乐队停留在主四六和弦的 延长音上,这时开始独奏乐器的炫技段落,称为“华彩乐段” ,华彩乐段具有 相当强的即兴性质,以显示独奏者精湛、高超的演奏技巧为主要目的。 ▪ 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慢板,有着抒情而悠长的旋律;第三乐章多采用回旋 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速度比第一乐章要快,情绪也更为热烈,具有明朗乐观 的生活气息。 ▪ 莫扎特协奏曲优秀作品:《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24钢琴协 奏曲》、《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 4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等。 听赏:《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莫扎特的其他创作 一一一一一一 奏鸣曲 莫扎特创作了有17首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呜曲、35部钢琴小提琴奏呜曲 早期风格受海顿影响,是短小的三个乐章形式,结构和内容都偏重第一乐章。70年 代后期创作的几首奏鸣曲有着华丽而细腻的钢琴技巧和较强的戏剧性 ◆室内乐 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优秀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421、428、458、46 465,1782-1785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莫扎特诚挚、乐观的精神。 莫扎特在室内乐创作上的天才更多地表现在五重奏上,最为突出的是《g小调弦 乐五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单簧管 加弦乐四重奏)也是室内乐中的杰作。 令小型器乐合奏 主要体裁是嬉游曲和小夜曲,大多是受友人或贵族的委托而创作,用于节庆活 动。嬉游曲的乐器以弦乐为主;而小夜曲的乐器以木管为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听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宗教体裁作品 受到巴罗克时期庄严宏伟的风格,特别是巴赫和亨德尔音 乐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安魂弥撒》、《c小调弥撒》、《加冕 弥撒》。 返回
莫扎特的其他创作: ❖ 奏鸣曲 • 莫扎特创作了有17首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 早期风格受海顿影响,是短小的三个乐章形式,结构和内容都偏重第一乐章。70年 代后期创作的几首奏鸣曲有着华丽而细腻的钢琴技巧和较强的戏剧性。 ❖ 室内乐 • 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优秀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421、428、458、464、 465,1782-1785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莫扎特诚挚、乐观的精神。 • 莫扎特在室内乐创作上的天才更多地表现在五重奏上,最为突出的是《g小调弦 乐五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单簧管 加弦乐四重奏)也是室内乐中的杰作。 返 回 • 听赏: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 宗教体裁作品 • 受到巴罗克时期庄严宏伟的风格,特别是巴赫和亨德尔音 乐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安魂弥撒》 、《c小调弥撒》、《加冕 弥撒》。 ❖ 小型器乐合奏 • 主要体裁是嬉游曲和小夜曲,大多是受友人或贵族的委托而创作,用于节庆活 动。嬉游曲的乐器以弦乐为主;而小夜曲的乐器以木管为主,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第四章、贝多 生-平-介绍 蚤-朵-创作 声-乐-创-作 返回
第四章、贝多芬 生-平-介-绍 器-乐-创-作 声-乐-创-作 返 回
令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Ludwig va Beethoven,1770-1827)在波恩渡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 Ae多 贝多芬有一个不寒而栗的童年。他的家很穿,父亲是 贝多芬出 波恩宫廷合唱队的一名歌手,才能平平,而且嗜酒如命、 脾气暴躁。母亲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妇女。 生 令贝多芬长到4岁的时候,已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突然萌发了一种渴 望—把贝多芬好好培养一下,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式的小神童。可惜这位父亲 音乐知识浅薄,又毫无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进行系统教育。贝多芬只能从早到晚都呆 在家里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幼年的贝多芬体会不到轻松愉悦的童趣。这时“一开始, 贸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扬慈慘而痰暴的斗鲁。”(罗要·罗错) 令贝多芬1l岁那年,幸运地跟随一个叫聂夫的教堂管风琴家系统地学习音乐。聂夫深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激进,观念新异,不仅在音乐方面以创新精神教育贝多芬,同 时将自己的思想、知识和品质也传授给他 1787年春天,是贝多芬终生难忘的日子。 向 16岁的他去维也纳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巨 值扎 莫 匠莫扎特,当时他多么想留在这位曾被他称作 “最伟大的作曲家”身边,一心一意地学习音 乐啊!可是,一封急信把他又召回了波恩,他 特求教 的母亲病得很重,需要有人照料。于是,贝多 芬又有了一个更加艰苦的少年时期。 -1-----一-一--一-1----+---一-一
❖ 贝多芬长到4岁的时候,已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突然萌发了一种渴 望——把贝多芬好好培养一下,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式的小神童。可惜这位父亲 音乐知识浅薄,又毫无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进行系统教育。贝多芬只能从早到晚都呆 在家里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幼年的贝多芬体会不到轻松愉悦的童趣。从这时“一开始, 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罗曼•罗兰语) ❖ 贝多芬11岁那年,幸运地跟随一个叫聂夫的教堂管风琴家系统地学习音乐。聂夫深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激进,观念新异,不仅在音乐方面以创新精神教育贝多芬,同 时将自己的思想、知识和品质也传授给他。 ❖ 德 国 作 曲 家 路 德 维 希 • 冯 • 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在波恩渡过他人生最初的22年。 ❖ 贝多芬有一个不寒而栗的童年。他的家很穷,父亲是 波恩宫廷合唱队的一名歌手,才能平平,而且嗜酒如命、 脾气暴躁。母亲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妇女。 贝 多 芬 出 生 ❖ 1787年春天,是贝多芬终生难忘的日子。 16岁的他去维也纳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巨 匠莫扎特,当时他多么想留在这位曾被他称作 “最伟大的作曲家”身边,一心一意地学习音 乐啊!可是,一封急信把他又召回了波恩,他 的母亲病得很重,需要有人照料。于是,贝多 芬又有了一个更加艰苦的少年时期。 向 莫 扎 特 求 教
令刚刚17岁的贝多芬以他尚还幼嫩的肩膀挑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他不得不在家中及 社会上担当起了家长、乐师、教师等多重职责,逆境铸就了贝多芬坚韧不拔的性格。 为了弥补文化上的不足,贝多芬开始去波恩大学旁听古典文学和哲学课程,拓宽了 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头脑。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像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地 参加集会,发表演说,庆祝攻陷巴士底狱的胜利,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渴望… 令贝多芬22岁那年,他的两个弟弟已经能够自立,他一刻也不能等待地奔向了他心中 “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音乐之都维也纳。 令令贝多芬遗憾和伤心的是,莫扎特在一年之前就离开了人世,于是,他做了海顿的 学生。他跟海顿上课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又选择别的老师学习了。 圆令贝多芬凭着自己出色的钢琴演奏技术,很快赢得了一位叫李希诺夫斯基的亲王的青 睐,这位亲王把他请到家里,每年给他六百弗洛林的津贴,从此,贝多芬一边求学,一 边步入了上层社会。 令然而贝多芬并不认为贵族多高贵,相反,他觉得自己要比世袭的贵族高贵的多。有 一次,亲王的母亲为了求贝多芬演奏一首曲子都跪下了,贝多芬却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 并未从命。他曾说:“跟贵族交往很容易,只要你有值得他们佩服的地方。”在他心里, 他也是一个贵族,一个至高无上的音乐贵族。 自信帮助贝多芬迈出了新的一步。尽管他有意识地使自己没有忘记和抛弃传统,他 的乐思却如万马奔腾般难以遏制,一部又一部新颖而独具个性的作品问世了,钢琴曲 《悲怆》、《月光》、《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作品中宏伟的结构、优美 的旋律、罕见的节奏和力度上的大幅度变化,都标志着他已展露头角,逐渐和旧的艺术 框架决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你能指望一座火山把它的熔浆倒在人造的模子里吗?
❖ 刚刚17岁的贝多芬以他尚还幼嫩的肩膀挑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他不得不在家中及 社会上担当起了家长、乐师、教师等多重职责,逆境铸就了贝多芬坚韧不拔的性格。 ❖ 为了弥补文化上的不足,贝多芬开始去波恩大学旁听古典文学和哲学课程,拓宽了 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头脑。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像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地 参加集会,发表演说,庆祝攻陷巴士底狱的胜利,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渴望…… ❖ 贝多芬22岁那年,他的两个弟弟已经能够自立,他一刻也不能等待地奔向了他心中 “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音乐之都——维也纳。 ❖ 令贝多芬遗憾和伤心的是,莫扎特在一年之前就离开了人世,于是,他做了海顿的 学生。他跟海顿上课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又选择别的老师学习了。 ❖ 贝多芬凭着自己出色的钢琴演奏技术,很快赢得了一位叫李希诺夫斯基的亲王的青 睐,这位亲王把他请到家里,每年给他六百弗洛林的津贴,从此,贝多芬一边求学,一 边步入了上层社会。 ❖ 然而贝多芬并不认为贵族多高贵,相反,他觉得自己要比世袭的贵族高贵的多。有 一次,亲王的母亲为了求贝多芬演奏一首曲子都跪下了,贝多芬却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 并未从命。他曾说:“跟贵族交往很容易,只要你有值得他们佩服的地方。”在他心里, 他也是一个贵族,一个至高无上的音乐贵族。 ❖ 自信帮助贝多芬迈出了新的一步。尽管他有意识地使自己没有忘记和抛弃传统,他 的乐思却如万马奔腾般难以遏制,一部又一部新颖而独具个性的作品问世了,钢琴曲 《悲怆》、《月光》、《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作品中宏伟的结构、优美 的旋律、罕见的节奏和力度上的大幅度变化,都标志着他已展露头角,逐渐和旧的艺术 框架决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你能指望一座火山把它的熔浆倒在人造的模子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