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21 编着:山人何恒 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5)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 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 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 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 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 自然。第一个句子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句子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句子点明白杨树 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最后一个句子深入一步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 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深入,赞美之情达到高潮,展现了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6)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 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品析: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概括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全文的主题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仿照“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 的心等焦了”一段话的句式,以“红色是多宝贵的啊”开头,写一段话 ②仿照下列句式,自拟话题,写一段话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仿照上文第(6)句话写一组排比句,可以“梅花”“莲”“竹子”“菊花”等植物为话题,揭 出他们的象征意义。 仿照上文第(7)句话,用“不但……尤其 造句 3、多彩的语文常识 (1)会晤作者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 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2)了解历史 ①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全面侵华发动的军事事件,1937年7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予以还击,从此,中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②五四爱国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的转折点 (3)积累古诗 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 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后两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用来泛指那些甘为 事业、特别是为培养人才献身的志士。 ②“老骥伏枥”一词的出处:出自三国时期曹操的《龟虽寿》,其中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后人常用这句话自励 或激励他人 、试题链接 [试题回放] )与《白杨礼赞》语序完全相同的是()(北京西城区2002年中考试题)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21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5)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 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 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 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 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品析: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 自然。第一个句子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句子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句子点明白杨树 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最后一个句子深入一步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 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深入,赞美之情达到高潮,展现了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6)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 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品析: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概括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全文的主题。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仿照“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 的心等焦了”一段话的句式,以“红色是多宝贵的啊”开头,写一段话。 ②仿照下列句式,自拟话题,写一段话。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仿照上文第(6)句话写一组排比句,可以“梅花”“莲”“竹子”“菊花”等植物为话题,揭 示出他们的象征意义。 ④仿照上文第(7)句话,用“不但……尤其……”造句。 3、多彩的语文常识 (1)会晤作者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 3 本散文集。 《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 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2)了解历史 ①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全面侵华发动的军事事件,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予以还击,从此,中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②五四爱国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的转折点。 (3)积累古诗 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 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后两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用来泛指那些甘为 事业、特别是为培养人才献身的志士。 ②“老骥伏枥”一词的出处:出自三国时期曹操的《龟虽寿》,其中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后人常用这句话自励 或激励他人。 三、试题链接 [试题回放]: (一)与《白杨礼赞》语序完全相同的是()(北京西城区 2002 年中考试题)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①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②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③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④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⑤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⑦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A.①③④⑤⑦⑥②B.①④⑥⑤②⑦③ C.④⑤⑦⑥①③②D.⑥④①③⑤⑦② (二)阅读下面有关“树”的文段,做1—-4题。(山东淄博2003年中考试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的闹着,大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春》 (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 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 不旁逸斜出。(《白杨礼赞》) (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 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 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在烈日和暴雨下》) 1、(甲)文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表现了 (2分) 2、(乙)文中“一律”的含义是 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3分) (丙)文中“一片毒恶的灰沙阵”中“毒恶”一词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4、三段文字都写了“树”,但其写作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3分) (甲)文 (乙)文 (丙)文 题型解析] 第一题考査课内重点语段的积累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平时若注意了对精美语段的诵读积累,此 题极易解答。若没有积累,就要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大意和欲扬先抑的写法,再仔细分析语句之 间的关系,然后才能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显然费时费力,且准确度也不如第一种方法高,可见 积累的重要性 第二题给出一组写树的对比段,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第一、三小题是对重点词语、 句子的考査,只要把它们放到原文中去理解,答案不难找到。“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 梨儿”运用联想写出了花的繁茂:丙文中的“毒恶”一词既写出祥子等人的感受,又是作者对恶劣 天气的诅咒,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二小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含义的推测、理解能力,理 解了“一律”的含义,与它相照应的词语当然就是“绝不”了。第四小题考查对作者的态度、情感 的理解、探究能力,这是中考考査的重点之一。要探究作者的态度、情感,就要紧密结合作品的写 作背景和写作内容,甲文描绘春景,表现春天的盎然生机,正是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对待生 活的外在反应。乙文托物言志,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赞美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丙 文渲染了酷热的气氛,表现了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寄予了作者的同情。 四、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训练目标 说话要围绕一个主题,要有条理 2、要说真话,表真情,要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22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①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②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③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④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⑤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⑦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A.①③④⑤⑦⑥② B.①④⑥⑤②⑦③ C.④⑤⑦⑥①③② D.⑥④①③⑤⑦② (二)阅读下面有关“树”的文段,做 1——4 题。(山东淄博 2003 年中考试题) (甲) 桃树、杏树、梨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的闹着,大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春》) (乙)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 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 不旁逸斜出。(《白杨礼赞》) (丙)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 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 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在烈日和暴雨下》) 1、(甲)文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表现了 (2 分) 2、(乙)文中“一律”的含义是 ;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3 分) 3、(丙)文中“一片毒恶的灰沙阵”中“毒恶”一词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4、三段文字都写了“树”,但其写作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3 分) (甲)文 (乙)文 (丙)文 [题型解析]: 第一题考查课内重点语段的积累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平时若注意了对精美语段的诵读积累,此 题极易解答。若没有积累,就要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大意和欲扬先抑的写法,再仔细分析语句之 间的关系,然后才能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显然费时费力,且准确度也不如第一种方法高,可见 积累的重要性。 第二题给出一组写树的对比段,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第一、三小题是对重点词语、 句子的考查,只要把它们放到原文中去理解,答案不难找到。“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 梨儿”运用联想写出了花的繁茂;丙文中的“毒恶”一词既写出祥子等人的感受,又是作者对恶劣 天气的诅咒,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二小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含义的推测、理解能力,理 解了“一律”的含义,与它相照应的词语当然就是“绝不”了。第四小题考查对作者的态度、情感 的理解、探究能力,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要探究作者的态度、情感,就要紧密结合作品的写 作背景和写作内容,甲文描绘春景,表现春天的盎然生机,正是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对待生 活的外在反应。乙文托物言志,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赞美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丙 文渲染了酷热的气氛,表现了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寄予了作者的同情。 四、口语交际:青春畅谈 训练目标: 1、 说话要围绕一个主题,要有条理。 2、 要说真话,表真情,要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编着:山人何恒 3、训练摆事实讲道理的辩论能力 4、学会合作学习 5.孔乙吕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 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 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 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 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 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 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23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3、 训练摆事实讲道理的辩论能力。 4、 学会合作学习。 5.孔 乙 已 鲁 迅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 33 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 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 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 1918 年冬天,发表于 1919 年 4 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 1906 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 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 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 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 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24 编着:山人何恒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 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 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 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 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 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 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24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 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 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 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 12 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 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 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 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25 编着:山人何恒 第三课R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 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寸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 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 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 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 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 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6.一厘米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 25 - 编编者者::山人何恒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 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 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 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 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 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 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 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 来明确交代,300 字左右。 6.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目标 1. 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 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 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 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