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水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 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 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 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 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 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 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 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 “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 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 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 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 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 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 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 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 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 “望洋向若而叹”)。 2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 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 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课文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 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为后文山被移埋 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年且九十”为下文“残年余力 张本,“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 说明愚公想到就做。“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 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 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一屋何”,语气较轻,说 明都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虽“献疑”却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 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 可见他们对待“移山”的积极态度。第二层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移山的 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20 秋水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 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 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 的原因。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 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写“壮阔”(一、二两句) 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 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第 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 “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 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 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 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 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 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 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 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 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 —“望洋向若而叹”)。 2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 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 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课文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 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为后文山被移埋 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年且九十”为下文“残年余力” 张本,“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 说明愚公想到就做。“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 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 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一屋何”,语气较轻,说 明都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虽“献疑”却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 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 可见他们对待“移山”的积极态度。第二层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移山的 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写幼童移 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的“智叟”形成了对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 往返时间长,以“一返”做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由此看来,搬走两座大山,确实 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 态可掬。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 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 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 的话里说的是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 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溃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 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 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用神话结尾,同时这个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 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分析这篇寓言要注意 思想意义的分析 首先要充分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 深思熟虑的。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这不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且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 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同时,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 有数的。“直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是移山之利,可见愚公对于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 再三了。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上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 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整个移山的过程中站得 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相信他是“笨老头”(愚公)呢?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 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是“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应出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 不足取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 得胜利 其次,要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这是全文的核心。这番话反应了我国古代人们在 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态度: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 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愚公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 再次,要把握神话结尾的作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 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 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像方式,所反应的是古代劳动人民 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寓言的思想意义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如毛泽东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革 命需要作解释的。 关于写作技巧的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 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简陋且小,而倒土地点一—“渤海之尾”又十分遥远, 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 子孙孙无穷溃矣,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一一原来,愚公的“愚 是“大智若愚”的“愚”。故事的一些细节描写,如妻子的“献疑”、京城氏之孀妻之子的“跳 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写幼童移 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的“智叟”形成了对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 往返时间长,以“一返”做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由此看来,搬走两座大山,确实 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 态可掬。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 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 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 的话里说的是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 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溃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 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 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用神话结尾,同时这个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 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分析这篇寓言要注意: 一、思想意义的分析 首先要充分理解愚公这一艺术形象。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 深思熟虑的。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这不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且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 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同时,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 有数的。“直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是移山之利,可见愚公对于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 再三了。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上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 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整个移山的过程中站得 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相信他是“笨老头”(愚公)呢?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 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是“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应出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 不足取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 得胜利。 其次,要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这是全文的核心。这番话反应了我国古代人们在 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态度: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 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愚公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 题。 再次,要把握神话结尾的作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 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 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像方式,所反应的是古代劳动人民 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寓言的思想意义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如毛泽东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革 命需要作解释的。 二、关于写作技巧的分析 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 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简陋且小,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十分遥远, 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 子孙孙无穷溃矣,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愚公的“愚”, 是“大智若愚”的“愚”。故事的一些细节描写,如妻子的“献疑”、京城氏之孀妻之子的“跳 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又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对比指的是愚公、京城氏之子跟智叟的对比。愚公 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这点容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以愚公的长 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 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途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22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 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求当时 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 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 的佳作。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 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一一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一一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一居五日.侯遂死。时间线索 清清楚楚。 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应……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三次见面,这是故 事的发生。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 病情,“不治将恐深”这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一句“寡人无疾”,三纲五常讳疾忌医,固执 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二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 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桓公“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桓公 扁鹊用“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更加重了,“不治将益深”的话语重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桓公“又不应”“又不悦”,突现了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公,三次建议;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 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 因,这是故事发展。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是“望桓侯而走”的动作,间接写出了桓 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扁鹊答使者,则指出 桓公病情由轻而重而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四次见桓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横生枝节“扁鹊望桓公而还走”。这样文章就 有了一个波折,进而引出“还走”的原因,说明桓公的病己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交待事情的结果一一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居 五日”(而非“居十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临死才“索”扁鹊, 却无济于事了。“已逃秦矣”既表现对蔡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等到桓公 体痛急索扁鹊想就医时,双方在“有病当医”的认识上统一了,扁鹊却已逃掉了 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 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对 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很明显,运用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 人理解和接受。本文不到二百字,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两个人物,出现了许 多波折,堪称波澜起伏,这也是文章的一个写作特点。 23.《捕蛇者说》
作者又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对比指的是愚公、京城氏之子跟智叟的对比。愚公 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这点容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以愚公的长 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 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途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22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 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求当时 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 199 字的篇幅包容了丰 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 的佳作。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 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 清清楚楚。 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应……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三次见面,这是故 事的发生。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 病情,“不治将恐深”这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一句“寡人无疾”,三纲五常讳疾忌医,固执、 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二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 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桓公“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桓公, 扁鹊用“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更加重了,“不治将益深”的话语重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桓公“又不应”“又不悦”,突现了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公,三次建议;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 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 因,这是故事发展。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是“望桓侯而走”的动作,间接写出了桓 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扁鹊答使者,则指出 桓公病情由轻而重而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四次见桓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横生枝节“扁鹊望桓公而还走”。这样文章就 有了一个波折,进而引出“还走”的原因,说明桓公的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交待事情的结果——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居 五日”(而非“居十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临死才“索”扁鹊, 却无济于事了。“已逃秦矣”既表现对蔡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等到桓公 体痛急索扁鹊想就医时,双方在“有病当医”的认识上统一了,扁鹊却已逃掉了。 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 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对 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很明显,运用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 人理解和接受。本文不到二百字,叙述了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两个人物,出现了许 多波折,堪称波澜起伏,这也是文章的一个写作特点。 23.《捕蛇者说》
课文说明: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 被管的罪人,心情十分抑郁。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 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这篇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 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Ⅰ自然段)交代捕蛇缘由。可分两个层次,前一层(开头至“杀三虫”) 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能,为下文作铺垫。这一部分说蛇,用的是说明笔法。后 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叙述捕蛇来由,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 用,永州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反差,要害则是“当其租入”一语,暗示赋敛之毒有甚 于蛇。这一部分说捕蛇,用的是叙事笔法。 第一部分里兼用说明和叙事的方法,行文简练,且寓深意于“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个结 句之中。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记叙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 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代专其利,使 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 质揭露得格外深刻一一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自然段是下面将要说到的社 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现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 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 那么蒋氏就不得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第4自然段蒋氏自 陈心曲。“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以下全用对比和反衬 的写法,可分二层:前一层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至十室九空的情形, 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后一层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鸡犬不宁 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况作对比。这些答话集 中到一点,就是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但蒋氏却说得很委婉,仅用来说明“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出人意外地以“安敢毒耶”作结,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 而不伤”的色调,更加深刻,也就更加感人肺腑。 这部分写蒋氏答作者问,先以“吾祖死于是”三句入题,不仅能振起全篇,而且有发人 深省的作用;接着写蒋氏的自陈心曲,反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和异蛇 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有无限悲伤凄婉之意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全文主旨。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先用“余 闻而愈悲”结束叙事,并由此转入议论。接着引孔子的话作为主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 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的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者乎”点明全文主旨 文章最后引孔子语,更使人产生“千古如是”的感慨,真是下笔如行云流水,读来觉得 余味无穷。 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谈后叙,或边议边叙,; 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例如本文作者就是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 述他对政府向民间征税问题的看法,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一句名言引出全文主 旨,前面四个自然段依次叙述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表现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前人评价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
一. 课文说明: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 被管的罪人,心情十分抑郁。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 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这篇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 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l 自然段)交代捕蛇缘由。可分两个层次,前一层(开头至“杀三虫”) 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能,为下文作铺垫。这一部分说蛇,用的是说明笔法。后 一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叙述捕蛇来由,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 用,永州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反差,要害则是“当其租入”一语,暗示赋敛之毒有甚 于蛇。这一部分说捕蛇,用的是叙事笔法。 第一部分里兼用说明和叙事的方法,行文简练,且寓深意于“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个结 句之中。 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记叙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 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第 2 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代专其利,使 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 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自然段是下面将要说到的社 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现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第 3 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 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 那么蒋氏就不得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第 4 自然段蒋氏自 陈心曲。“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以下全用对比和反衬 的写法,可分二层:前一层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至十室九空的情形, 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后一层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鸡犬不宁 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况作对比。这些答话集 中到一点,就是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但蒋氏却说得很委婉,仅用来说明“斯役之不幸,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出人意外地以“安敢毒耶”作结,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 而不伤”的色调,更加深刻,也就更加感人肺腑。 这部分写蒋氏答作者问,先以“吾祖死于是”三句入题,不仅能振起全篇,而且有发人 深省的作用;接着写蒋氏的自陈心曲,反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和异蛇 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有无限悲伤凄婉之意。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点明全文主旨。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先用“余 闻而愈悲”结束叙事,并由此转入议论。接着引孔子的话作为主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 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的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者乎”点明全文主旨。 文章最后引孔子语,更使人产生“千古如是”的感慨,真是下笔如行云流水,读来觉得 余味无穷。 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谈后叙,或边议边叙,; 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例如本文作者就是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 述他对政府向民间征税问题的看法,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一句名言引出全文主 旨,前面四个自然段依次叙述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表现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前人评价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
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文章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全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 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24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 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的山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 塞诗中的力作。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颔联“征篷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篷草即 过边塞,北飞的大燕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就显得格外显目,因此称 作“孤烟”,“孤”是写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 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 “长”一“直”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 阔,意境雄浑。上下联中,“长”字配合“大”,“圆”配“直”,都对得工整而巧妙,后人尤 其对“直”和“圆”两字极尽赞美。《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香菱学诗细味其趣:“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想来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 想,倒想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字,竟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确,香菱 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难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基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 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 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王维此诗,整体上谈不上什么杰出的成就。它能传颂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 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泊秦淮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为有名的声 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 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 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 月、沙,都是最能反应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夜泊”,交待写 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后庭花”作为亡国之 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偏偏唱这不祥之音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了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真正 “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听歌的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 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 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 这首诗一直被看着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无题
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文章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全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 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24 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 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的山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 塞诗中的力作。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颔联“征篷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篷草即 过边塞,北飞的大燕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就显得格外显目,因此称 作“孤烟”,“孤”是写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 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 一“长”一“直”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 阔,意境雄浑。上下联中,“长”字配合“大”,“圆”配“直”,都对得工整而巧妙,后人尤 其对“直”和“圆”两字极尽赞美。《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香菱学诗细味其趣:“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想来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 想,倒想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字,竟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确,香菱 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难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基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 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 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王维此诗,整体上谈不上什么杰出的成就。它能传颂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 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 泊秦淮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为有名的声 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 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 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 月、沙,都是最能反应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夜泊”,交待写 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后庭花”作为亡国之 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不知亡国恨” 的歌女偏偏唱这不祥之音。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了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真正 “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听歌的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 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 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 这首诗一直被看着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