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 子贡问君子。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于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蓬山此去无多路 。2、黄梅时节家家雨 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李清照《如梦令》中委婉地表达作者怜花惜花之情的句子是: 1.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4、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的诗句是 (1)土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2)不以其道得之(道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希望人们平平安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的句 3)富而可求也(求: 4)量执鞭之士(虽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一名教师退休后,回到老家继续为山里的孩子们义务教学,人们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晏殊《浣溪沙》,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9、《使至塞上》中写出边塞的荒凉和沙漠的浩瀚的诗句是 10、韦应物《滁州西润》中能表现作者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环境的名3.找出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1、《泊秦淮》中,诗人借斥责“商女”,直指那些身负天下安危,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4.从选文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 12、读下面句子,你会想起本册六七单元学过的哪些诗歌名句 杜甫那颗长了翅膀的心,疾飞巴峡穿巫峡:韦应物如同那野渡自横的小舟,时代的潮流激 (二)(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起用世的双桨:李清照的心啊,像那风雨中摇曳的海棠,落下遍地绿肥红瘦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乙)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 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 13、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扇动想象的翅膀,怀着归心似箭的心情,描绘了 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 迅捷如飞奔赴故乡的画面 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 14、《约客》揭示内心世界的点题佳句是: 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e夺取。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 5、聆听屈原 (《离骚》)的教诲我们不遗余力地 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en,讥笑。⑥戟手:戟,j 去追求和探索知识和人生的真谛 戟手,即叉手”。2008 16.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含节日的上下句 1、解词。(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市伯随而其直 《论语 2、翻译(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其道得之,不去也 按要求用课文原文填空: 子在齐闻《韶》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讲的对人要宽容的话是 (2)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 3曾子自省的三个方面是 4)曾点所说的“ 这些话令孔子大加赞赏 5)倾听曾子“ ”(《论语十则》)的教导 我们现在奋发进取,准备将来担当民族振兴的重任 3、甲乙两文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两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式来教育世 (6)孔子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人? 2、(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古 诗 文 默 写 1、蓬山此去无多路, 。2、黄梅时节家家雨, 。 3、李清照《如梦令》中委婉地表达作者怜花惜花之情的句子是: 4、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的诗句是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希望人们平平安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的句 子是 , 。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7、一名教师退休后,回到老家继续为山里的孩子们义务教学,人们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两句 , 8、晏殊《浣溪沙》,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 。 9、《使至塞上》中写出边塞的荒凉和沙漠的浩瀚的诗句是 , 。 10、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能表现作者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环境的名 句是: , 11、《泊秦淮》中,诗人借斥责“商女”,直指那些身负天下安危,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的是 , 。 12、读下面句子,你会想起本册六七单元学过的哪些诗歌名句。 杜甫那颗长了翅膀的心,疾飞巴峡穿巫峡;韦应物如同那野渡自横的小舟,时代的潮流激 不起用世的双桨;李清照的心啊,像那风雨中摇曳的海棠,落下遍地绿肥红瘦。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扇动想象的翅膀,怀着归心似箭的心情,描绘了一 副:“ , ”迅捷如飞奔赴故乡的画面。 14、《约客》揭示内心世界的点题佳句是: , 。 15、聆听屈原“ , ”(《离骚》)的教诲我们不遗余力地 去追求和探索知识和人生的真谛。 16.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含节日的上下句 , 《论 语 十 则》 1、按要求用课文原文填空: ⑴子在齐闻《韶》,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⑵孔子讲的对人要宽容的话是 。 ⑶曾子自省的三个方面是 。 ⑷曾点所说的“ ”这些话令孔子大加赞赏。 ⑸倾听曾子“ , ” (《论语十则》)的教导, 我们现在奋发进取,准备将来担当民族振兴的重任。 ⑹孔子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 2、(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⑵不以其道得之(道: ) ⑶富而可求也(求: ) ⑷虽执鞭之士(虽: ) 2.译句。 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3.找出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4.从选文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 (二)(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乙)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 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 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 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 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 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 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 戟手,即“叉手”。2008 1、解词。(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市伯随而索其直 2、翻译(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 3、甲乙两文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两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式来教育世 人?
(三)2007【甲】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 (一)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 1、解释下列各字 而入?遂依而截之 1)旋 ),(2)辩( ),(3)殆( ),(4)长() 1、解词。星有之日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2、原文填空: 2、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中河伯“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原因是 (2)计无所出 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有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翻译句子 A秋水时至四时之景不同 B吾非至于子之门子又生孙 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闻道百我尝闻少仲尼之闻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莫己若 4、河伯和老者共同的缺点是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四)【甲】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 4、河泊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日 “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 5、你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 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1)大隗(wi)传说中的神名(2) 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4)辞:谢绝。(5)奚:何,什么。 1、解词.(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二)【甲】秋水时至,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 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不能出一言。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后有招 A、河伯始旋其面目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望洋向若而叹曰若知具茨之山 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2008 C、河伯欣然自喜曰:“然 D、于是焉是进亦忧,退亦忧 3、翻译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客数败 以为不己也 2、翻译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2)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3、甲乙两文各讲了什么道理?你能针对其中的一个道理谈谈你的见解吗?
《秋 水》 (一)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列各字。 (1)旋( ),(2)辩( ),(3)殆( ),(4)长( ) 2、原文填空: 《秋水》中河伯“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原因是 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有 3、翻译句子。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4、河泊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你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甲】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 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 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 不能出一言。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后有招 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2008 1、 解词。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客数败 以为不逮己也 予赧甚 2、 翻译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3、甲乙两文各讲了什么道理?你能针对其中的一个道理谈谈你的见解吗? (三)2007【甲】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 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 而入?”遂依而截之. 1、解词。野语有之曰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2、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计无所出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水时.至 四时.之景不同 B 吾非至于子.之门 子.又生孙 C 闻.道百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D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莫己若 4、河伯和老者共同的缺点是 (四)【 甲】 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 “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 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 庄子· 徐无鬼》【注释】(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 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辞:谢绝。(5)奚:何,什么。 1、解词.(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伯始旋其.面目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望洋向若.而叹曰 若.知具茨之山 C、河伯欣然.自喜 曰:“然.。” D、于是.焉 是.进亦忧,退亦忧 3、翻译。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A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搶蛇着说》 B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这是以乐写悲。C蒋氏不愿“更 (一)蒋氏大成,汪然出涕日 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D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遒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一大乐事。E“乐”用得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而乡邻之生日( 巧妙,因免遺官吏索租骚扰,可后死于不捕蛇的乡亲而“乐”,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寒乎南北 (谨盒之,时而献焉() 的主旨 6、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加以简要回答 选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A非死/则徙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四五焉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三)(甲)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 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 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乙)余闻而愈 原句:蒋氏 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词语。小子识之( 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壹似重有忧者 5、文中是怎样描写悍吏来乡索租的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6、这段选文让你了解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这两段文章所表现的共同主题是 ②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③孔子和柳宗元分别用 同残暴的统治作对比 四)【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椒尔远逝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一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解词。(1)当其租入 (2)今吾为之十二年 【乙】吾氏三世居是乡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貌若甚戚者 (4)故为之说 1、解词 2.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日光下激 量鸡狗不得宁焉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若毒之乎B.太医以王命聚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2、■译。(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岁其二更若役,复若戆D.又安敢耶孰知赋敛之毫有甚是蛇者乎 3.填空。(1)点明文意主旨的一句话是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2)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3)作者把改变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表现出阶级局限性的一句是: 3、填空。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4、下面是对文中“熙熙而乐”的“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 (2)甲文运用的 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运用了 的写法,使“赋敛 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项(多项选择)。() 之毒”与“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
《捕 蛇 者 说》 (一)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⑵而乡邻之生日蹙.( ) ⑶隳突..乎南北( ) ⑷谨食.之,时而献焉( ) 2、翻译下列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选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 非死/则徙 B 而/乡邻之生/日蹙 C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D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 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5、文中是怎样描写悍吏来乡索租的。 6、这段选文让你了解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词。(1)当其租入 ____________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____________ (3)貌若甚戚者 ____________ (4)故为之说 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填空。(1)点明文意主旨的一句话是 (2)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3)作者把改变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表现出阶级局限性的一句是: 4、 下面是对文中“熙熙而乐”的“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 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项(多项选择)。( ) A 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 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这是以乐写悲。C 蒋氏不愿“更 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D 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逍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一大乐事。E“乐”用得 巧妙,因免遭官吏索租骚扰,可后死于不捕蛇的乡亲而“乐”,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的主旨。 6、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 加以简要回答。 (三)(甲)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 也,壹似重有忧者。”而 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 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乙)余闻而愈 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词语。小子识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壹似重有忧者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这两段文章所表现的共同主题是 ②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③孔子和柳宗元分别用 和 同残暴的统治作对比。 (四)【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吾氏三世居是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解词 日光下澈 虽鸡狗不得宁焉 2、翻译。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填空。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 (2)甲文运用的 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运用了 的写法,使“赋敛 之毒”与“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
《鱼我所欲也》 (1)甲文的观点是_ 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 (一)鱼,我所欲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哪句名言?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乙文孟子指出齐宣王在治政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A①二者不可是兼②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B量患有所不避也②桓侯使人问之 C①所恶有甚王死者②万钟王我何加焉 D①舍生应取义者也②任重面道远 (三)【甲】鱼,…故患有所不辟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2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10字内)然后从_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 两面进行道理论证 慎其所处者焉。注:①芝兰:一中香草②鲍鱼:咸鱼③肆:店铺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3.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1、解词。(1)故不为苟得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一句中“由是”句中解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不用”“不为”者指的人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游于是乎始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 5解词 D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c久而不闻其臭妇拍而吗之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 3翻诉·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甲】鱼,………故患有所不辟也【乙】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 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1、解词。故患有所不辟也 则不能无求 2、翻诉(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言或行 (2)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3、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 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 五)【甲】鱼,………贤者能勿丧耳【乙】永之氓戌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日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 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 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吾腰千钱 二)[甲]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孟子谓齐宜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 2翻译。(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于其友,而 能治士,则 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2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比其反也 (4)则如之何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一句话在文中 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 1)万钟于我何加焉1 (2)王顾左右而言他
《鱼 我 所 欲 也》 (一)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二者不可得兼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B①故患有所不避也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C①所恶有甚于死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D①舍生而取义者也②任重而道远 2 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10 字内)然后从 两面进行道理论证。 3.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一句中“由是”句中解 释为 ,“不用”“不为”者指的人是 5 解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 6.翻译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 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 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 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二)[甲]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 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 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解词。(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比其反也 (4)则如之何 2、翻译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王顾左右而言他 3、问答。 (1)甲文的观点是 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 哪句名言? (2)乙文孟子指出齐宣王在治政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三)【甲】鱼,……故患有所不辟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 慎其所处者焉。注:①芝兰:一中香草②鲍鱼:咸鱼③肆:店铺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词。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 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呜之 D 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 翻译。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四)【甲】鱼,……故患有所不辟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 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1、解词。故患有所不辟.也 则.不能无求 2、翻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3、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 (五)【甲】鱼,……贤者能勿丧耳【乙】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 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永之氓咸.善游 吾腰.千钱 2 翻译。⑴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⑵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一句话在文中 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
4、阅读两则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 《白杨礼货》 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 (一)甲:①那是。②它的干③它的。④它的⑤它的⑥这是⑦哪怕 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新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 乙:让那些一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着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1、选择甲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⑦ (一)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C.①②③|④⑤|⑥⑦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2.选文第一句提到的“一种自私的念头”,还可以用文中的另一个词语进行更形象、更 3、甲文中有些地方写白杨树的内在美,请在选文中选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 贴切、更简练的表述,那个词语是 4、甲文中第①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④段开头的“柔绿”和“嫩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5、乙文运用的是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划线句子中,“我的计划”指什么?“不得不变更”的原因是什么? 6、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 ”在选文中画出两处能表现常舂藤性格的语句 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6.选文中的青藤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案】1、B2、干校、叶皮。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7.“我”心里把青藤当作了“绿友”而实际上它成为了“我”的“绿囚”。请思考并 3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4拟人,总写白杨树外形美5.对比将白回答:怎样对待朋友,才是真够朋友? 杨树和槽木对比,表达了对贱视民众、 退的人表示馈慨邮弃之情,突出对白【答案】1.囚绿和放绿的过程。2魔念3.不能。因为从“柔绿”到“嫩糞”写出 杨树的费,深化了主题6表达效果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了青藤“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的过程。如果互换,就与事实不相符了。4原打算 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宇后,减弱了七月屠就回南去的。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话倡我赶速南归。5第⑧ 这种效果 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二)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力求上进的精神。2008 植物是多固执啊1”;“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第④段中的“它的固执,无亲热”;第 1、选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至少说出两个) 段中的“永不屈服于暗6象征了不甘被囚顽强抗争,执著追求光明(和自由) 2、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具体阐释白杨树象征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的精神7、示例:与友交往,不应自私,不能只让朋友为我做事更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 3、你如何评价茅盾先生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 在朋友的痛苦之上而是应当体察朋友之苦,帮用友排忧解难,支朋友的个性和选择,因用 【答集】1、款先抑,反问加排比,层层深入舞示白杨树的康征意义,晨开歌想,由贺美树到友的快乐而快乐 贵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盒志托物言志 寇肆无忌弹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嚼的现实,北方罩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卓绝的斗(=)(1)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7)…临行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一次次粉碎了日魑的“扫撕”,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3、好,语言有力,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感情强烈浓,富有鄙染力。(取不好,读者品味想象的间少,少了食之美) 文章以“ 一念绿”为线索,借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绿 (三)阅读《白杨礼赞》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友)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的圣洁灵魂。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9、第一段中哪个词语集中表露了作者对陋室里这片绿色的欢喜之情?第二段中哪些动词既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渐次描写了常春藤的生长过程,又突出了它的旺盛生命力?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0.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作者“囚绿”的原因 【答案】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 1、归纳第(3)段的主要内容: 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12、文段写作者的“因绿”—“放绿”,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答案】8、容祭—囚爆放绿追求光明9第一巨 开10为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了让绿色与 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 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囚后,最色枝条旺盛生长的景象,及给我带来喜悦。 要切合本文的中心即可
4、阅读两则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白 杨 礼 赞》 (一)甲:① 那是。② 它的干③ 它的。④ 它的⑤ 它的⑥ 这是⑦ 哪怕 乙: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 选择甲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①② | ③④⑤ | ⑥⑦ B、① | ②③④⑤ | ⑥⑦ C. ①②③ | ④⑤ | ⑥⑦ D. ① | ②③④⑤⑥ | ⑦ 2、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 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3、 甲文中有些地方写白杨树的内在美,请在选文中选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 4、甲文中第①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乙文运用的是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6、 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 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1、B2、干、枝、叶、皮。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3.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4. 拟人,总写白杨树外形美 5. 对比 将白 杨树和楠木对比,表达了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突出对白 杨树的赞美,深化了主题 6 表达效果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 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字后,减弱了 这种效果。 (二)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力求上进的精神。2008 1、选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至少说出两个) 2、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具体阐释白杨树象征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3、你如何评价茅盾先生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 【答案】1、欲扬先抑,反问加排比,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展开联想,由赞美树到 赞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托物言志。2、日寇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3、好,语言铿锵有力, 感情强烈浓重,富有感染力。(或不好,读者品味想象的空间少,少了含蓄蕴藉之美。) (三)阅读《白杨礼赞》第 7 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答案】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 “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 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 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 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 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 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 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囚 绿 记》 (一)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选文第一句提到的“一种自私的念头”,还可以用文中的另一个词语进行更形象、更 贴切、更简练的表述,那个词语是 。 3.第④段开头的“柔绿”和“嫩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4.划线句子中,“我的计划”指什么?“不得不变更”的原因是什么? 5.用“ ”在选文中画出两处能表现常春藤性格的语句。 6.选文中的青藤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7.“我”心里把青藤当作了“绿友”,而实际上它成为了“我”的“绿囚”。请思考并 回答:怎样对待朋友,才是真够朋友? 【答案】1.囚绿和放绿的过程。2.魔念 3.不能。因为从“柔绿”到“嫩黄”,写出 了青藤“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的过程。如果互换,就与事实不相符了。4.原打算 七月尾就回南去的。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话催我赶速南归。5.第③ 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第④段中的“它的固执,无亲热”;第⑥ 段中的“永不屈服于黑暗”。6.象征了不甘被囚顽强抗争,执著追求光明(和自由) 的精神 7、示例:与朋友交往,不应自私,不能只让朋友为我做事,更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 在朋友的痛苦之上,而是应当体察朋友之苦,帮朋友排忧解难,支持朋友的个性和选择,因朋 友的快乐而快乐。 (二)(1)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7)……临行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文章以“ —— —— ——念绿”为线索,借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绿 友)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的圣洁灵魂。 9、第一段中哪个词语集中表露了作者对陋室里这片绿色的欢喜之情?第二段中哪些动词既 渐次描写了常春藤的生长过程,又突出了它的旺盛生命力? 10.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作者“囚绿”的原因。 11、归纳第(3)段的主要内容: 12、文段写作者的“囚绿”——“放绿”,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答案】8、恋绿——囚绿——放绿 追求光明 9.第一段:快活 第二段:伸开 攀住 舒开 10.为 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亲密,装饰房间,抚平心中的抑郁,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囚住。11、 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生长的景象,及给我带来喜悦。12、略。答案只要切合本文的中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