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点】 1、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2、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3、“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4、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5、査阅课外咏秋诗文。举办诗文朗诵会。 行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点】 1、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2、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3、“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4、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5、查阅课外咏秋诗文。举办诗文朗诵会。 3 山 行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 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 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 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 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 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 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 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 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 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晩唐诗坛独树一帜。刘 煕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 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 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 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 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 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 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 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 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 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 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 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 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 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 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 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 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 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 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 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 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 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 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 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a,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同桌互读、评读 4、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 “生”斜”。 齐读全诗 6、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 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同桌互读、评读。 4、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 “生”“斜”。 5、齐读全诗。 6、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 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 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 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 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 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 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 的眼泪 9、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 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 和烘托作用的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 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 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 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 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 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 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 的眼泪。 9、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 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 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 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 了得了 或“我觉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 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 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 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 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 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 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晩,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 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 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 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 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 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 烘托。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 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 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 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 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 了 ”或“我觉 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 了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 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 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 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 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 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 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 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 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 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 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 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 烘托。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 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 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 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