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 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 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 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 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 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 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 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4、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 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5、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 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 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 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 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 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 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 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 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 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 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 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 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 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4、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 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5、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 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 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 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 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 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 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 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 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 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 2、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 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 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杄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 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 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 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 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 图”。 2、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 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 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 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 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 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 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 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 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 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 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 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 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相同点 不同点 《山行》 都写对秋天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 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 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 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 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 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 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 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 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 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 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篇 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山 行》 都写对秋天 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渔家做》的独特感受都写乡愁,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4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 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 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渔家傲》 的独特感受。都写乡愁。 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4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 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 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 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 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 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 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 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 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 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 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 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 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 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 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 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 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 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 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 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 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 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 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 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 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 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 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 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 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 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 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 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 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 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 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 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 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 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