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 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 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 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 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 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 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4.句子翻译题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5分)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 有挈矩之道也。(5分) 5.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 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 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6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 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 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 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 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 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 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4.句子翻译题 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5 分) 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 有挈矩之道也。(5 分) 5.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 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 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 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学后反思 《中庸》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审定者:钟凤罗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相关链接: 1、《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阜 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忐》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 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 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 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 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 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二、自主学习
7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 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学后反思 《中庸》节选学案 编写者:代方明 审定者:钟凤罗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一、相关链接: 1、 《中庸》原是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前 402)之手。早 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 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 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 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 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 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