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7-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试卷 (2018.4)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 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 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的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 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 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 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 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 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 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 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 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 次又一次地为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 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1.填入材料一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3分) A.相辅相成 B.不离不弃 C.息息相关 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3分)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材料二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 “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 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 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 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 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
北京市东城区 2017-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试卷 (2018.4)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2017 年 10 月 29 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 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 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的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 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 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 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 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 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 "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 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 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 次又一次地为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 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1.填入材料一第 2 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3 分) A.相辅相成 B.不离不弃 C.息息相关 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3 分)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材料二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 “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 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 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 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 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
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 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 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 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 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 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 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 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 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 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 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 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 0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 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 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 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 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 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 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 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 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 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 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 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 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 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 10 年到 15 年,无人驾驶将重构 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 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 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 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 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 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 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 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 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 10 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 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 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 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 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 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 北京 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 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 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 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 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 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 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 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 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 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 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 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 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 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 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 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 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 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 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 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 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章算术》体例, 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章算术》中有关分数、 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年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 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 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 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 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 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 的精神契合相通。 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 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 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 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6分)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 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 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 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 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 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 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 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 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 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 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 800 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 121 颗恒星的方位,描述 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 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 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 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 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章算术》体例, 成为汉代以降 2000 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章算术》中有关分数、 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 800 年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 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 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 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 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 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 的精神契合相通。 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 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 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 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6 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今言当世之务者,必曰所先者,宽赋役也,劝农桑也,实仓廪也,备灾害也,修 武备也,明教化也。此诚要务,然犹未知其本也。臣以为所尤先者三焉,请为陛 下陈之。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有其本 不患其无用。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以道自 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狃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 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夫以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况 天下之大,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自昔人君,孰不欲天下之治?然而或欲为而 不知所措,或始锐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于众多之论而 莫知适用。此皆上志不立故也 臣观朝廷每有善政,鲜克坚守,或行之而天下不从,请举近年一二事以明之。朝 廷以今之任人未尝选择,一用荐举之定式,患所举不得其人也,故诏以饬之,非 不丁宁,然而当其任者如弗闻也。陛下以为自后所举果得其人乎?曾少异于旧 乎?又以守令数易之害治也,诏廉察之官举其有善政者俾之再任,于今未闻有应 诏者。岂天下守令无一人有善政邪?苟陛下之志先立,奋其英断以必行之,虽强 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莫敢违也,况郡县之吏乎?故臣愿陛下以立志为 先,如臣前所陈,法先王之治,稽经典之训,笃信而力行之,救天下深沉固结之 弊,为生民长久治安之计,勿以变旧为难,勿以众口为惑,则三代之治可望于今 日也。 若曰人君所为,不可以易,易而或失,其害则大,臣以为不然。稽古而行,非为 易也,历观前史,自古以来,岂有法先王,稽训典,将大有为而致败乱者乎?惟 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事据昭然,无可疑。愿陛下不以臣之 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农桑也 劝:鼓励 B.或始锐而不克其终 克:攻破 C.故诏以饬之 饬:告诚 D.稽经典之训 稽:考察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犹未知其本也 吾其还也 B.不狃滞于近规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不能自修 欲速则不达 D.救天下深沉固结之弊今者有小人之言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这三项是治国根本,临事裁决只是具体的功用 B.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 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能够治理好呢 C.虽强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 即使强大的诸侯、专横的地方军阀,也将(感到)震惊害怕 D.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今言当世之务者,必曰所先者,宽赋役也,劝农桑也,实仓廪也,备灾害也,修 武备也,明教化也。此诚要务,然犹未知其本也。臣以为所尤先者三焉,请为陛 下陈之。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有其本, 不患其无用。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所谓立志者,至诚一心,以道自 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狃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 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夫以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况 天下之大,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自昔人君,孰不欲天下之治?然而或欲为而 不知所措,或始锐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于众多之论而 莫知适用。此皆上志不立故也。 臣观朝廷每有善政,鲜克坚守,或行之而天下不从,请举近年一二事以明之。朝 廷以今之任人未尝选择,一用荐举之定式,患所举不得其人也,故诏以饬之,非 不丁宁,然而当其任者如弗闻也。陛下以为自后所举果得其人乎?曾少异于旧 乎?又以守令数易之害治也,诏廉察之官举其有善政者俾之再任,于今未闻有应 诏者。岂天下守令无一人有善政邪?苟陛下之志先立,奋其英断以必行之,虽强 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莫敢违也,况郡县之吏乎?故臣愿陛下以立志为 先,如臣前所陈,法先王之治,稽经典之训,笃信而力行之,救天下深沉固结之 弊,为生民长久治安之计,勿以变旧为难,勿以众口为惑,则三代之治可望于今 日也。 若曰人君所为,不可以易,易而或失,其害则大,臣以为不然。稽古而行,非为 易也,历观前史,自古以来,岂有法先王,稽训典,将大有为而致败乱者乎?惟 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事据昭然,无可疑。愿陛下不以臣之 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劝农桑也 劝:鼓励 B.或始锐而不克其终 克:攻破 C.故诏以饬之 饬:告诫 D.稽经典之训 稽:考察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然犹未知其本也 吾其还也 B.不狃滞于近规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不能自修 欲速则不达 D.救天下深沉固结之弊 今者有小人之言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这三项是治国根本,临事裁决只是具体的功用 B.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 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能够治理好呢 C.虽强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 即使强大的诸侯、专横的地方军阀,也将(感到)震惊害怕 D.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愿陛下不因为我的粗疏卑贱而轻视我的话,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幸运之至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 惟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议论国事的人没有认识到“立志”“责任”和“求贤”的重要性 B.君主的志向没有确立,是因为被方方面面的议论所迷惑 C.很多君主都想治理好天下,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理想。 D.君主取法古代改革时弊是恰当的举措,不会导致社会混乱。 14.作者为什么希望君王要以立志为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具体 说明。(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夜游宫 吴文英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1】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2】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 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3】欹,玉搔斜,酒 初醒。 注释:【1】隐几:靠着桌案。【2】嚼花:指赏花。【3】绀云:头发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窗外”一句写词人雨夜静坐,听窗外的溪声雨声混成一片。 B.“映窗里”一句写词人借冷冷的灯光欣赏当窗摆放的水仙花 C.“香苦”一句写香气浓郁的水仙受到了雨夜寒气的侵袭 D.词人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只有在梦醒后才感觉到温馨。 16.本词借人写花,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有所思》) 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C.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徐夤《牡丹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7.《夜游宫》一词与下面的诗在运用意象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6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雨”在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如杜甫写到的春雨:“好雨知时 随风潜入夜, ”范仲淹笔下的连绵阴雨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还有苏轼在沙湖道 中偶遇之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 各种各样的雨,都寄托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感悟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愿陛下不因为我的粗疏卑贱而轻视我的话,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幸运之至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 惟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议论国事的人没有认识到“立志”“责任”和“求贤”的重要性。 B.君主的志向没有确立,是因为被方方面面的议论所迷惑。 C.很多君主都想治理好天下,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理想。 D.君主取法古代改革时弊是恰当的举措,不会导致社会混乱。 14.作者为什么希望君王要以立志为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具体 说明。(5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5-18 题。 夜游宫 吴文英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1】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2】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 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3】欹,玉搔斜,酒 初醒。 注释:【1】隐几:靠着桌案。【2】嚼花:指赏花。【3】绀云:头发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窗外”一句写词人雨夜静坐,听窗外的溪声雨声混成一片。 B.“映窗里”一句写词人借冷冷的灯光欣赏当窗摆放的水仙花。 C.“香苦”一句写香气浓郁的水仙受到了雨夜寒气的侵袭。 D.词人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只有在梦醒后才感觉到温馨。 16.本词借人写花,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A.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有所思》) 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C.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徐夤《牡丹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7.《夜游宫》一词与下面的诗在运用意象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6 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雨”在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如杜甫写到的春雨:“好雨知时 节, 。随风潜入夜, 。”范仲淹笔下的连绵阴雨: “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还有苏轼在沙湖道 中偶遇之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 。”各种各样的雨,都寄托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感悟。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