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8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古代社会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普通人。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 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 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 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 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 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 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 度还保留着。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 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 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 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 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 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 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 脱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 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 至此,“讲卫生”这件事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 式 【甲】:从头发到衣着,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可 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问题是一一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 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 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 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 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12 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 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 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 此人官大还是官小
北京市东城区 2015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3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题。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古代社会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 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普通人。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 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 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 3600 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 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 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 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 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 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 度还保留着。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 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 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 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 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 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 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 脱了出来。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 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 至此,“讲卫生”这件事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 式。 【甲】 :从头发到衣着,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可 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问题是——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 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 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 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 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 12 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 12 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 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 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 此人官大还是官小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古代女子到 15岁就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则要在20岁时行弱冠之礼,束起头 发、戴上帽子,以宣布自己成年了。也就是说,今日的离子烫、大波浪、波波头 在他们的脑袋上完全没有施展空间。不过,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古人对潮流的追求。 个发髻就贯穿了上下几千年:汉代妇女常梳“倭堕髻”,北朝妇女则钟情“十 字髻”,唐朝人发明了“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又出现了“朝天髻”“同心 髻”。时尚文化最发达的是隋唐时期,女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头上插珠宝首饰, 纷纷将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伪装浓密的假发成了社会畅销品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浓妆艳抹”的时代,美人们都抹着大大的腮红,把眉毛 画得阔而短,额头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加上绛唇一点, 十分华丽。 但你应该很难想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比女性更爱打扮。他们出门“无不 熏衣敷面,傅粉施朱”,高端一点的甚至“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 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乙】:你知道做个客有多累吗 穿衣梳妆停当,终于可以去拜会朋友了,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 别急,登门之前准备好礼物先。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 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 大夫执,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终于提着礼物来到主人家门口了。不过,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 羹一一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 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这时候 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 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 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 过礼物,让你进屋了 进了屋也不能轻松。首先,进门请脱鞋,别踩脏了一会儿的坐席。古代家庭室内 往往满铺筵席,脱鞋甚至脱袜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礼节,否则便是对主人不敬。 君子坐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是指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一她该不会是个强迫症患者吧?此外,《礼记》还 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 坐的姿势也不能随随便便,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这是一般姿 势,跟老友谈天说地无妨;若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摆 出“跽”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来了一位尊者,还要让席以表谦卑 唉,做个客真累啊。 要是主人留你吃饭喝酒,更累。互相礼让了好一番,座次终于安排好了,开始敬 酒。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主人先敬宾客,宾客还敬主人,主人再敬宾客;然后 主人敬介宾(就是宾客请来的宾客),介宾还敬主人;最后主人向众宾敬酒。 而且,每一轮敬酒之前,主人都要当着众宾的面进行“盥洗”,洗手、洗杯具。 这在后来更像是一项重要的敬酒礼仪,但在先秦时代,却主要是为了实用功能。 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筷子,但它还没有成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当从汤中夹菜时 才使用,其他情况下则统统直接“动手”,因此,与别人一起吃饭前不洗手也是 失礼的行为。 不过,真正风雅的聚会可不只是觥筹交错,文人雅士则更需内外兼修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古代女子到 15 岁就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则要在 20 岁时行弱冠之礼,束起头 发、戴上帽子,以宣布自己成年了。也就是说,今日的离子烫、大波浪、波波头 在他们的脑袋上完全没有施展空间。不过,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古人对潮流的追求。 一个发髻就贯穿了上下几千年:汉代妇女常梳“倭堕髻”,北朝妇女则钟情“十 字髻”,唐朝人发明了“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又出现了“朝天髻”“同心 髻”。时尚文化最发达的是隋唐时期,女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头上插珠宝首饰, 纷纷将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伪装浓密的假发成了社会畅销品。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浓妆艳抹”的时代,美人们都抹着大大的腮红,把眉毛 画得阔而短,额头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加上绛唇一点, 十分华丽。 但你应该很难想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比女性更爱打扮。他们出门“无不 熏衣敷面,傅粉施朱”,高端一点的甚至“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 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 【乙】:你知道做个客有多累吗 穿衣梳妆停当,终于可以去拜会朋友了,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 别急,登门之前准备好礼物先。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 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 大夫执鴈,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终于提着礼物来到主人家门口了。不过,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 羹——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 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这时候 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 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 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 过礼物,让你进屋了。 进了屋也不能轻松。首先,进门请脱鞋,别踩脏了一会儿的坐席。古代家庭室内 往往满铺筵席,脱鞋甚至脱袜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礼节,否则便是对主人不敬。 君子坐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是指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她该不会是个强迫症患者吧?此外,《礼记》还 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 坐的姿势也不能随随便便,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这是一般姿 势,跟老友谈天说地无妨;若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摆 出“跽”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来了一位尊者,还要让席以表谦卑 ——唉,做个客真累啊。 要是主人留你吃饭喝酒,更累。互相礼让了好一番,座次终于安排好了,开始敬 酒。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主人先敬宾客,宾客还敬主人,主人再敬宾客;然后 主人敬介宾(就是宾客请来的宾客),介宾还敬主人;最后主人向众宾敬酒。 而且,每一轮敬酒之前,主人都要当着众宾的面进行“盥洗”,洗手、洗杯具。 这在后来更像是一项重要的敬酒礼仪,但在先秦时代,却主要是为了实用功能。 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筷子,但它还没有成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当从汤中夹菜时 才使用,其他情况下则统统直接“动手”,因此,与别人一起吃饭前不洗手也是 失礼的行为。 不过,真正风雅的聚会可不只是觥筹交错,文人雅士则更需内外兼修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供水(gong)B.奢侈(chi)C.揩齿(kai)D.剔牙(ti)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汤钱:菜汤B.匮乏:缺乏C.庶民:旁支D.钟情:喜爱 3.解释画线的熟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 (1)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 (2)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团门羹 (3)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 4.对“讲卫生”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商汤王乱已经使用青铜浴盆泡澡了,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B.魏晋时代的人们开始使用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的“澡豆” C.从汉朝起,官员们每工作五天就会回家洗一次澡,这叫做“休沐”假期。 D.隋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清洁口腔方法有用浓茶、盐水、酒漱口,用手指或咬软 的杨枝蘸上盐刷牙等 E.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 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 5.根据第一部分小标题中“讲卫生”的结构特点,在第二三部分的【甲】【乙】 处填空,完成两个小标题。(4分) 6.对古人头发衣着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秦统一六国之后,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 B.穿衣戴帽,可以体现平民百姓对时尚的追求。 C.隋唐时期,女人们流行用假发使头发浓密, D.唐朝的美人们喜欢浓妆艳抹,十分华丽 E.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出门时最爱打扮。 7.分条概括古人外出做客的“累”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指出其中有哪一项在 今天仍是不可忽略的,并解释原因。(6分) 8.兰亭会算得上文人雅士的风雅集会,请用《兰亭集序》的原文填空,这个集 会的地点是口口口口囗口口,参加的人员可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 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 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 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 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 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 能行此!故夫十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 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 皆天下之通土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 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 士不与焉,举信而十不与焉,举廉而十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 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供水(gōng) B.奢侈(chǐ) C.揩齿(kāi) D.剔牙(tì)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汤钱:菜汤 B.匮乏:缺乏 C.庶民:旁支 D.钟情:喜爱 3.解释画线的熟语在文中的意思。(6 分) (1)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 (2)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羹 (3)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 4. 对“讲卫生”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商汤王乱已经使用青铜浴盆泡澡了,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B.魏晋时代的人们开始使用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的“澡豆”。 C.从汉朝起,官员们每工作五天就会回家洗一次澡,这叫做“休沐”假期。 D.隋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清洁口腔方法有用浓茶、盐水、酒漱口,用手指或咬软 的杨枝蘸上盐刷牙等。 E. 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 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 5. 根据第一部分小标题中“讲卫生”的结构特点,在第二三部分的【甲】【乙】 处填空,完成两个小标题。(4 分) 6. 对古人头发衣着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 分) A. 秦统一六国之后,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 B. 穿衣戴帽,可以体现平民百姓对时尚的追求。 C. 隋唐时期,女人们流行用假发使头发浓密。 D. 唐朝的美人们喜欢浓妆艳抹,十分华丽。 E.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出门时最爱打扮。 7. 分条概括古人外出做客的“累”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指出其中有哪一项在 今天仍是不可忽略的,并解释原因。(6 分) 8. 兰亭会算得上文人雅士的风雅集会,请用《兰亭集序》的原文填空,这个集 会的地点是□□□□□□□,参加的人员可谓“□□□□,□□□□”。(3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 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 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 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 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 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 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 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尾生杀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 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 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 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 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
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 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 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妄:妄想 B.不能恬贫穷恬:安于 C.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与:参加 D.我心匪石匪:同“非”,不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士有杀身以成仁②故杀身以遂其行 B.①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②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 C.①非有勇断,孰能行之②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 D.①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②由其道,遵其理 11.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呢? B.故夫十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难是易,然后都能勇敢 地去做 C.举信而十不与焉,举廉而十不与焉 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 D.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十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一个人能够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与他渡河很难,这就是读书的君子所以超过 别人的地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勇敢和果断是“士君者”表现出自己操守与品行的前提条件之 B.作者用申包胥等三人的事例证明“甘勤苦”、“恬贫穷”、“轻死亡”的人才 可以行仁义。 C.在作者看来,“士之耻”在于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以致正义没有被树立,生 命没有显赫。 D.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既能增强说服力,又使语言 精炼典雅。 1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二】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十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 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 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 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取材于《孔子家语》) (1)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 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
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 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 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 妄:妄想 B. 不能恬贫穷 恬:安于 C. 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 与:参加 D. 我心匪石 匪:同“非”,不是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①士有杀身以成仁 ②故杀身以遂其行 B. ①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 ②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 C. ①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②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 D. ①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 ②由其道,遵其理 11.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呢? B.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 因此一个读书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论事情是难是易,然后都能勇敢 地去做 C. 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天下推举信义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天下推举廉洁的人,读书人不在其列 D. 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一个人能够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与他渡河很难,这就是读书的君子所以超过 别人的地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勇敢和果断是“士君者”表现出自己操守与品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B.作者用申包胥等三人的事例证明“甘勤苦”、“恬贫穷”、“轻死亡”的人才 可以行仁义。 C.在作者看来,“士之耻”在于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以致正义没有被树立,生 命没有显赫。 D.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话,既能增强说服力,又使语言 精炼典雅。 13.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二】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 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 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 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取材于《孔子家语》) (1)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谓 士 人 者心 有 所 定 计 有 所 守 虽 不 能 尽 道 术 之 本 必 有 率 也 虽 不 能 备 百 善 之 美 必 有 处 也 是 故知 不务 多 必 审 其 所 知
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 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 (2)【材料一】中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 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替别人驾驭马车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材料二】中孔 子说“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意思是“富贵不能对自己 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死人,”从以上两句话中 你能看出孔子怎么样的“富贵观”,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8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黜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 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②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行,出仕;藏,退隐。③ 璂黯(dain,a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④丹青,古代绘画中常用 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14.中国十分重视记录历史,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左传》和北宋司马光编著的 《》,而汉代 编著的《史记》,则是一部 体史书,它采用 的体例也为后世“正史”所采用 15.下列诗句中,与本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一句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 B.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C.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D.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6.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原因之一是(3分) 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 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 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 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 17.王安石认为“作史难,须博学多闻”,他曾在《游褒禅山记》感叹“古人”“以 其口口口囗口囗口口口”,所以才能在很多领域有所收获。 18.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 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你同意诗人的这个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 读经验阐述。(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长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 月色浮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 气息无声地铺开。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欻乃而起,成了 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
言 不 务 多 必 审 其 所 谓 行 不 务 多 必 审 其 所 由 智 既 知 之 言 既 道之 行 既 由 之 则 若 性命 之 形 骸 之 不 可 易 也。 (2)【材料一】中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 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替别人驾驭马车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材料二】中孔 子说“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意思是“富贵不能对自己 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死人,” 从以上两句话中, 你能看出孔子怎么样的“富贵观”,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8 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 年)2 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 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②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行,出仕;藏,退隐。③ 黮黯(dǎn,à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④丹青,古代绘画中常用 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 14.中国十分重视记录历史,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左传》和北宋司马光编著的 《 》,而汉代____ ____编著的《史记》,则是一部___ _____体史书,它采用 的体例也为后世“正史”所采用。 15.下列诗句中,与本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一句的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 B.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 C.江晚正愁余(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D.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6.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原因之一是(3 分) 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 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 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 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 17.王安石认为“作史难,须博学多闻”,他曾在《游褒禅山记》感叹“古人”“以 其□□□□□□□□□”,所以才能在很多领域有所收获。 18.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 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你同意诗人的这个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 读经验阐述。(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2 题。 长 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 月色浮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 气息无声地铺开。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欸乃而起,成了 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